张雷平
(1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与对外交往交流的活跃,“汉语热”、“中医热”现象在全球兴起,中医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新窗口,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领域”[1]。同时,也给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给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新的背景下,特别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2]的框架下,结合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任务,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和崭新课题。
中医孔子学院的出现,是适应国际上学习多样化需求、顺应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响应孔子学院特色化建设部署的必然要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1.文化传播。作为孔子学院特色化发展的中医孔子学院是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靶向、以汉语言为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中医孔子学院所开展的特色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推广的有效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表现。
2.科技交流。中医药学是中国原创科学,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与源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西方医学都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璀璨明珠。在多元文化共存、多种科技力量相互竞争的国际环境之中,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对外交流责无旁贷,任务之重毋庸置疑,如果不能展示中医药作为科技资源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就难以引起持续的关注与学习,也难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持久传播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吸引。
3.公共外交。我国“公共外交中心”确立的工作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3]中医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太极拳、五禽戏、针灸、按摩、拔罐、食疗等具有中医药文化特征的活动,适用面广、易于操作,而且文化符号意义鲜明,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能够促使学员进一步了解中医,了解中国。这无疑是一种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简便廉验”的方式。
4.人文关怀。中医具有深沉的、悲悯的人文情怀,包含“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4]中医孔子学院的教学立意、办学宗旨是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国文化,通过养生、保健、治疗等知识传播,让愈来愈多的国外人士了解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中医孔子学院秉持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来丰富世界文化,同时,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关怀人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基于以上论述,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要实现上述价值目标,不仅要培养国际汉语教育教师说清楚讲明白的能力,还应该塑造教师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如下:
1.视野与情怀。汉语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战略,需要全球视野、家国情怀。视野与情怀解决的是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育教师理想源泉、情感基础、持续动力问题。“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我们只有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中国利玛窦”,才能保证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有力,才能保证中医孔子学院的品质品格。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足点上,具有国际意识和世界胸怀,具备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
2.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汉语传播能力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与传统意义上国内的学科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爱好者。所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多元化的要求。[6]
从目前中医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和现实反馈来看,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展示和传播的有效性。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要尽力融合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中去设计。中医汉语、中医英语、中医药基础理论、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中医体育(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可以参考中等师范教育中,将“音、体、美”三种技能作为师范生专业技能必选课的做法,作为必选课之一,培养汉语国际教育者中医药相关的一技之长,增强其传播能力和教学魅力。
3.方法与工具。这里所说的方法与工具主要是指中医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掌握现代授课方法与现代传播工具的能力。方法和工具往往具有先导性、普适性的意义,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法、传播工具、传播技巧不容小觑,传播形式先于传播内容的现象值得重视。此时更加考验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力、对方法的驾驭度、对工具的熟练性。教学教法、语言修养、国际礼仪、演讲技巧等事关文化传播的方法问题,课程体系中应该优化设置。微博、微信、推特等新媒体工具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文化传播的体验性、沟通性、便利性、创造性。
依据上述中医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应该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和规划,增强教师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1.学科标准建设。要确定学科建设的标准,必须先明确汉语国际教育的定性及学科体系。暨南大学贾益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定性及学科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一是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学科;二是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的人文社会学科;三是汉语国际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与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是平行的学科。
贾益民教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性及学科体系的思考与界定是符合世界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的。汉语国际教育应在中国语言文学下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学科建设的文化沉淀,根据我国国际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需求,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再作为一级学科去建设,这样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上,兼顾中华特色文化传播需要,坚持一定的开放性、跨学科性的特点,改善单一的语言环境,引进交叉学科,将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中华传统体育等文化艺术类知识列入学科体系。
2.培养方案建设。要将中医孔子学院中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落实到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上。培养方案要实现的目标是汉语国际教师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适应中医孔子学院特殊需要,总体上实现汉语、外语、中医技术语言三种语言生态共融,中国传统文化、异域文化、中医药专业领域文化三种文化和谐共生,语言操控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中医领悟能力三种能力砥砺共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体现中医药特色教育,又不能进行中医药类专业教育。从对外汉语教学类与中医药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层次、形式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类非专业教育与中医药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特点。在课程体系构筑上构建“大平台、厚基础、多方向”培养模式,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话语标准建设。从实践反馈看,中医孔子学院的广大教师或志愿者,面对海外中医研究者或爱好者,话语表达不足以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中医基础与文化的内涵,没能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把故事讲好,甚至对一些基本的中医药文化符号诠释不清,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症”。因此,应该加强话语能力与话语标准建设。首先,在国家层面,锁定“双一流”的目标,将中医药学科资源作为中国气派的优势学科资源去重视,建立中医药学术话语标准体系,规范中医药教学与科研中话语使用。其次,加快中医汉语语料库的建立,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培养层次,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语言文化教育标准,列出不同的话语符号清单。再次,加强中医药对外话语体系的新媒体建设。运用好微信、微博、推特、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建立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4.中医药文化传播标准建设。中医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的精神、理念、思维、治疗方法,中医药文化在生成发展中所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历史、家谱、流派等,这些博大鸿丰的文化要素,中医孔子学院中汉语国际教师既要系统掌握又要传播精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制定一个中医药文化传播标准或者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指南,让这些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掌握方向性、基础性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规范。
综上所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审视,中医孔子学院的价值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既要有传道士精神,又要有工匠精神;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传播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学科标准、培养标准、话语标准、中医药文化传播标准的研究,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建设标准”,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为文化交流、世界和平、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