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多种文化思潮影响的策略

2018-02-12 13:32康小兵
关键词:思潮价值观核心

康小兵

(吕梁学院 思政系,山西 吕梁 033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层面的“你来我往”变得日益频繁。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和自由,混淆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误导大学生追求无集体主义原则下的绝对自由;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解释历史为幌子,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抹黑英雄人物,妄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统治合法性;实用主义过分强调“有用性”、强调实用价值,易诱发大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后现代解构主义怀疑传统、解构真理,易使大学生陷入怀疑和颓丧中,动摇价值信仰、丧失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强化理论,敢于亮剑,高调发挥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思潮的引领力建设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皆有一定的价值体系,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作用。[1]这些价值体系或相互关联,或彼此隔离,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化价值领域。在这些多样的价值观念中,有一种居于核心部位的价值观,或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对其他价值观念具有引导性,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体现,功能在于引领当今时代之文化思潮,凝聚价值共识。加强对文化思潮的引领力建设,是其培育力和引导力得以发挥的前提。

“打铁还需自身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身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力。在理论建设上,应抛弃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自负”,认清政治“势能”与理论自身“动能”的关系,有效地把“势能”转化为“动能”。首先,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必须从传统中汲取文化养分,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续接起文化基因,减少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心理摩擦。其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好马克思主义,用好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来武装大学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位态”。最后,批判性吸收多种文化思潮,文化发展离不开交流融合,封闭的文化必将逐渐失去生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多种文化思潮做到同情之理解、批判之借鉴、科学之驳斥。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体现在理论的说服力上,而非“理论独裁”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要求千人一面,要充分考虑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价值追求总体正确的前提下,尊重大学生对文化思潮的多元追求,提升理论包容性与自信心。此外,对文化思潮的引领最忌强制性“围追堵截”,越是强行压制就越易引起反弹,也就越易适得其反。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高校是重要的理论建设阵地,是“思想交流、交锋、交融的重要场域”[3],是文化思潮发生、发展和快速传播的前沿,是积极文化思潮培育的主要空间,是消极文化思潮滋生和蔓延的重灾区。作为主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应对多种文化思潮影响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倾向于意识形态教育,突出“政治”忽视“道德价值”,重“教书”轻“育人”,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门学科,一种知识,而非“价值”。教学内容坚持“本本”,对多种文化思潮关注度不够,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解释力不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文化思潮的应对力,需要以开放心态来展开研究和批判多种文化思潮,需要不断强化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把多种文化思潮纳入到思政教学课程中来。大学生对这些文化思潮的认识大都是碎片式的,很难独立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深入地了解。[4]所以,需立足校情,增设相关课程,如《西方文化思潮介绍》、《错误文化思潮的表现及其危害》等。还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针对当前社会广为传播的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进行系统介绍和批判,帮助大学生认清这些文化思潮的本质,增强辨别和抵御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关注文化思潮的发展态势,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增强自身理论素质,这样才能站得上讲台、站得稳讲台、教得好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增强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价值观教育说到底就是育人,目的在于培养道德和规范行为。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不要求会背会试。价值观教育难就难在认同上,只有大学生从理性上认知,从情感上认同,其引领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理论教育不能囿于理论本身,还应付诸于现实。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论具有的蛊惑性和伪装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抓住这一时代特征,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利益需要。[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理论建设,用理论夯实基础,积极回应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纾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对大学生迫切关心的贪污腐败、环境污染、国际争端、就业、恋爱和婚姻等问题做出正确解读和指导,对错误文化思潮进行有力回击,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控文化主导权。

三、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手段

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化“思想”未必皆能变成“思潮”。能变成“思潮”的,要么因其有一定文化价值,要么因其适应了时代社会的需要。但在新媒体时代,顷刻间文化思潮便可形成。新媒体信息海量、内容爆炸、传播速度极快,其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助推作用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6]当今多种文化思想正是借势于新媒体才不断蔓延,形成文化思潮,并散发出文化吸引力。新媒体上多种文化思潮与传统教育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创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要应对多种文化思潮,就必须到其生发和传播的场域中去,占领新媒体,丰富教育手段。

课堂教学的集中性和整体性是新媒体手段所不具备的,但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易产生学习倦怠。我讲你听的方式对知识学习必不可少,但对价值观教育却未必适用。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充分给予他们交流沟通和平等互动的机会,[7]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价值观教育重情感体验,讲究有情而生、有感而发,因而创造情景教学至关重要。如批判实用主义极端追求个人利益时,可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还可组织学生对“感动中国”人物进行面对面采访,使学生在实情实景中接受熏陶。又如在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中,可播放爱国主义和革命题材的电影,向学生展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还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真实地感受历史,感受革命的不易,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不攻自破。

应对多种文化思潮,必须把宣传培育活动延展到新媒体上来,促进与多种文化思潮同台竞技。首先,高校要用好“一大二云”,通过对文化思潮在大学生中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回击方案。此外,做好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的大数据统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地解决困惑、满足需要。其次,高校要用好微信群、QQ群等载体,不定期推送相关内容,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8],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使其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最后,高校要用好“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多种文化思潮最易于此生发和蔓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牢牢占领“两微一端”阵地。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育人场

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故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时却又发生在弹指间,因此有“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的说法。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强、爱创新却也叛逆的群体,其价值观的养成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培育其价值观不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也要关注其情感的转折点,或关注其情感的爆破点,重视一念间的价值观形成。长期的教育可逐渐使大学生深化认识、强化认同,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一人一物、一事一情也可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强烈认同。所以,高校除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9]是他们的学习场、生活场和娱乐场。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精神风貌的总体呈现,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可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不良的校园文化则会滋生颓靡和堕落。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软环境建设和文化硬环境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文化软环境建设方面,高校要加强校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教风、学风,规范校纪、校规,构建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校园“治”与“管”的关系,在教学活动、师生礼仪、校园管理中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场、学习场、休闲娱乐场、人文景观建设中来。如在宣传长廊中放置电子大屏,流动播放有关核心价值观以及介绍多种文化思潮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楷模事迹搬到宣传长廊、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学楼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也是价值观培育的必然路径,要通过学思结合,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10]核心价值观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不过是美好的泡沫。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脱离现实,应该激发大学生到社会中寻找依据,到实践中检验真理。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以志愿活动、调查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去了解社会、认知国情,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论魅力和实践指导力,从而入脑、入心、入行,增强应对多种文化思潮的能力。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