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武,冯艳琴
(1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2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250多个字的篇幅,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契合时代发展的阐释和指导,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全球化日益融合,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在我国已然形成,这就必然带来价值领域的交流、交锋、多样、多变,这在大学生群体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当前中国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现状,找出现有问题,探索培育的路径,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建设伟大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当代中国多元文化概述。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成果,它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不仅仅只有物质,它还是一定地域的人类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态势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人口的流动日益增多,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界限被极大限度地冲破,原本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文化也随着全体化的趋势愈来愈趋向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中国,呈现出不同文化的彼此融合、多元共存的格局。
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稳步推进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文化领域也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并极速融合。在此期间,各国思潮潮水般涌入中国,使得文化和价值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很多负面思想正在争夺主流文化空间和阵地,如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外来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宗教思想;大众庸俗文化等等。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问题。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大学生作为当代优秀青年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必将起到中坚作用。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大学生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期间,他们思想的可塑性极强。与此同时,大学生具有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相对进步的特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影响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西方重利思潮影响极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突出。所以,在新时代,尤其是在特别重视政治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增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个人成长成才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认同和践行,成为自觉践履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坚力量,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将直接地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这就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的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培育和锤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建设党的伟大事业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扎牢根基。
由于作为培育主体的大学生缺乏理性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现行高校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适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多元文化冲击的联合作用,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虚无感等诸多乱象。因而,培育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培育理念不准。当前,随地吐痰、乱刻乱画、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高校校园依然屡见不鲜,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然而,学生素质偏低是否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了,为什么从学生一入校就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却不明显,是不是培育理念出现了偏差?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它的培育理念决定着培育的效果。经过调研,发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价值诉求强烈和选择多样的状况。而高校在培育的内容上,却有所选择,轻重不一。如注重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的品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却忽视了培育他们的文明素养、和谐理念、对公平的认知和追求、诚信友善的品德、积极抗挫的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
2.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一是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论教育对象是谁,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内容。很少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很少有所区分。二是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情况,为培育的内容提出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的要求,面对高校培育工作普遍存在滞后于时代的问题,要求必须在充分把脉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地更新和调整培育内容。三是内容繁杂,缺乏层次性。在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是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但是,由于培育内容的繁杂,高校在培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废,没有做到系统优化。
3.培育方法不多。培育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培育效果是有直接影响的。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灌输说教的形式来开展。然而,在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强制性、封闭性、简单化的缺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难以真正地使学生入脑入心,严重影响培育效果。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可知,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培育方法,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
4.培育机制不完善。一是没有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教育的关键之处是教育主体的觉醒。然而,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的不够重视已成为当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病,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育考核机制仍然以考试为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关注太少。二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素养不高。当前高校的部分教育者自身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组织不力,缺乏责任意识,课后教育不到位;出现学术造假行为,自身存在诚信问题;自身专业知识匮乏,知识更新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没有做到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思想教育,需要评价和反馈来不断跟进培育过程和改善效果。然而,高校现行的评价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道德情操、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建立新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成为所有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培育的实践路径。
1.加强思想理论阵地建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关键问题是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当前,高校的思想理论阵地主要有三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团组织。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4],因此,必须要全面加强三个思想理论阵地建设。一要抓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做好实践教学改革,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方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花大力气、下硬工夫,将理论学深学透;要心无旁骛、精心备课,注重弘扬正能量,让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做好价值观“进头脑”[5]工作,要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增强学生获得感。二要抓实党校作为学生骨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校、院系两级党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党校培训班,抓实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在培训内容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培养方式,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养学生骨干,并通过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影响周围的学生。三要积极发挥团组织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团员,团组织在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尤为重要。可通过“青马工程”[6]培训、主题团日活动、学生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形式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育,对思政课教学和党校加以补充,形成“三位一体”[7]立体化培育的模式。
2.优化培育环境。一是社会环境的优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首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好培育工作。因而,我们必须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主要做到三点:要加大构建社会和谐的力度,国家要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合理引导大众传媒的正确价值导向。二是高校环境的优化。要在校园建设中突出实用、教育、审美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和谐校园,用以陶冶大学生情操。要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高雅文艺活动、主题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8]。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大行其道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反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家庭环境的优化。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践行优秀品德,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做到言行一致,摒弃错误价值观念,使孩子能明辨是非对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宣传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不但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因而,在培育过程中如何发挥网络传媒的宣传作用至关重要。一要在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的普及范围广和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发挥学生网络社区、APP、微信公众号、BBS、微博等网络平台和工具的作用,将其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路径和渠道。二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利用多媒体渠道和新媒体技术,使培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增强培育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多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上教育活动,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三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行不悖,建设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育、引导践行的专题网站,要学校牵头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管理、及时进行维护、注重龙头网站的建设,形成“大思政网络”[9]的格局。
4.完善培育机制。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大背景,深受多元文化影响,个性化成为他们性格里的普遍特征,在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都存有独特的想法。因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育过程中极为重要,重点是突出他们的平等性、互动性和互利性。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重视自我教育,使得他们能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起来指导实践活动。二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和亲身示范是实现培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还要求教育者能够成为示范主体,通过言传身教,切实让学生受到教育,有效增强培育的效果。三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大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视野,避免接受消化不良”[10]的情况。对于评估结果要及时进行反馈,这样才能避免培育的盲目性,让教育者能根据反馈的培育效果时时更新、改善培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既要从教师、教育机构、大学生不同的层次进行评价,也要从道德、舆论、行政、法律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还要对受教育者自身以及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整体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等各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