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
(辽宁工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学风是根植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培养管理模式中的核心文化,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即研究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包括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纪律、科研意识和导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1]。良好的学风有利于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对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也有重要的意义。
1.学习目的不明确,科研态度不端正。受研究生个人价值取向及就业压力的影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或为文凭而读研,或为逃避就业而读研的想法普遍存在。因此,平时忙于兼职、考公务员或各种技能证书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进入课题研究环节后,研究态度不够端正,学术研究时表现出心浮气躁的消极心态。
2.诚信意识淡薄,科学精神缺失。一些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缺乏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勤学慎思的科研精神,学术诚信缺失,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一稿多投、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泡沫化和低水平重复研究普遍存在,破坏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亵渎了科学精神,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2]。
3.学习纪律涣散,科研主动性欠缺。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定,迟到旷课,作风懒散,不求真才实学,只求蒙混过关。课余时间更是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兼职赚钱,学习动机功利化色彩浓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偏低,参与科研学术活动的主动性不足。
4.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层次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受研究生规模及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薄弱也是研究生学风问题的表现之一。
1.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研究生成分复杂,主要表现在生源广泛、学生类型多样化、年龄跨度大、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不同等方面。正因为如此,研究生普遍表现出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强烈、奉献意识匮乏、功利意识鲜明等区别于本科生的特点,使得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研究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研究生的个人价值观是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当代研究生更加看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对道德素养、学习成绩、课题研究和论文质量等学术方面的关注度不够,读研目的更倾向于就业而非投身学术。
3.研究生压力的多重化。受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影响,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复杂,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和科研压力,全面收费制度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他们也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使得他们在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同时,还面临多重考虑,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幻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风建设。
4.研究生导师的影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想信念、价值标准以及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启蒙、引领和指导作用[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的教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对促进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5.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的场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是必不可少的。营造一种追求学术、崇尚真理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起着规范、约束、指导和教育作用,对规范研究生的一言一行和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境界、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4-5]。
1.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学风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有极其重要的内化作用。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培养尤其要注重其在科学研究中开拓创新精神的锻炼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对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关键作用。优良的学风不仅能确保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生学习素养的本质提升[6]。
2.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上升为核心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科技人才的主要产出途径,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使命,而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优良学风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源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
3.净化研究生学术环境的重要途径。当代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和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提升国家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学风问题,学术环境一度堪忧,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积极营造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帮助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科研理想,鼓励研究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成才,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影响深远[7]。
4.促进研究生内涵建设的有效措施。自2013年我国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内涵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包括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人格情操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强化研究生学风建设无疑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1.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发挥研究生入学教育的引领作用。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科研素养教育等,使研究生尽快明确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之处,及时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法,做到入学之初首先从思想上先入学,从而从源头上促进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形成。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思政类课程,并酌情加大课时量,使研究生逐步掌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解从思想和行为上做到学术诚信和学风严谨的重要意义。三是深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通过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进行专题宣讲,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8]。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团学组织功能。广大研究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要积极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等研究生团学组织功能,积极策划、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和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研究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促进不同学科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助推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2.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第一,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研究生导师师德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施行导师负责制的形势下,要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力度,提升导师职业道德水平,在教给研究生知识的同时,教给研究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学风意识。此外,研究生导师在严格要求研究生的同时,也要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道德方面努力成为研究生的榜样。第二,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期间最亲密的学术伙伴和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有利于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形成。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前沿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在研究生学术兴趣、为学态度、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养成影响重大。因此,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以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3.加强培养管理机制的实施力度。一是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奖惩措施,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研究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从而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指导。定期组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开展研究生学风建设研讨,围绕研究生教风学风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学术指导,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三是推动研究生网络学习交流。有效利用微信、QQ、网站等网络平台,展出研究生学术活动内容,分享研究生科研心得体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学术科研及思想引导,分享人生阅历和心灵感悟,向研究生传递为学、做人及处事的道理,传播正能量,激发研究生的灵感和创造性,做到雅言传承、润物无声。四是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在目前全面收费制度下,应扩大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覆盖比例,合理设置单项奖学金、助学金及企业奖学金,最大程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