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018-02-12 13:32
关键词:边缘心理健康互联网+

孙 颖

(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情况变得愈加复杂。在心理预期落差、学习成绩落差、家庭贫困和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大学生逐渐被“边缘化”或主动“边缘化”。“边缘化”使大学生无法在课堂、学校乃至社会中感受到归属感或认同感,成就动机几乎为零。“边缘生”可能会对社交较为抵触,更倾向于一人独处,沉溺于游戏与网络世界,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逐渐与真实世界脱节,甚至荒废学业与人生。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冲击,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迎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为“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丰富了“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有利于“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促进“边缘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渗透性,决定了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工作要走创新发展道路,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时代优势,提升“边缘生”去边缘化的实效性。

一、“边缘群体”的概念界定

结合国内外文献观点,本文对大学生的“边缘群体”给出以下定义:在班级人际结构中处于较低层次,被集体拒斥或忽视,不容易被接纳的学生群体[1]。与大多数学生相比,“边缘生”由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已经与“主流群体”分离开来,并且在获取信息、资源以及自身能力提升等方面处于劣势。

本文对“边缘生”的特点进行初步归纳:一是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些是受家庭因素影响,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性格过于内敛,拒绝向他人敞开心扉,慢慢变得过于孤僻;有些是因为学习困难,变得自卑敏感,减少与他人来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些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感与获得感较低,对现实生活产生抵触情绪。二是意志薄弱或抗压能力较弱,处事容易极端偏执或极端。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更好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下,他们人生道路上少有挫折[2]。许多大学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抗压能力,遇到挫折与磨难,心理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靠自身难以调节过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极端思想,选择极端行为来伤害自己或他人。三是行为上排斥他人。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无法做到妥善交流,容易被孤立。

尽管上文对“边缘生”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很明确地将“边缘生”区分出来。另外,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性格特征会导致其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随意给学生贴上“边缘生”的标签,容易适得其反,轻则影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重则伤害学生的自尊心[3]。在对高校“边缘生”的成因、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保持时代性和预见性,规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尽可能走出“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二、“互联网+”给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广阔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技术资源,更为夯实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媒体平台,以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形式创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心贴心零距离交流。目前,许多高校不仅加强与完善校园网站建设,同时也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加强微博和微信群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也认识到互联网与教育融合是个必然趋势,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有效地为“边缘生”的心理健康资源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优质教育。“边缘生”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还可以积极参与媒体信息的传播。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当前“边缘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其心理和性格发展,积极主动引导和干预舆论。

2.促进了“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创新。以往,高校主要通过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专职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进行“边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形式变化较少,学生们认为课程中没有新鲜的知识,学习兴趣较低;二是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一般在200人甚至300人以上,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而且因精力有限,大多数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学生成绩与纪律上,容易忽略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边缘生”的精神状况和心理动态。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的“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还便捷了专职辅导员工作,现在不少高校引进了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可以将学生心理状况数据化直观化,引导并帮助辅导员将工作重心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边缘生”身上进行部分转移。

三、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1.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满足人类相关需要、实现人类相关目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然要发生变革,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当代的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下发等举措,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关的配套理论急需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以满足我国当前“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的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

2.互联网对于“边缘生”的影响远大于理论研究人员的预期。以往,“边缘生”主要通过课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对课堂内容以及过程控制来把控“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然而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虚拟环境”对“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虚拟环境”中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这些信息对“边缘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边缘群体”缺少关注与关怀,且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多元化思想所影响[4]。因此,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激发“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潜力,推动我国“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势必要顺应时代的趋势,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高校“边缘生”、学生家长以及高校三者之间连接起来并做到充分互动,全面提升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生活信息系统、网站栏目、公众号等在线媒体平台去关注和收集大学生的生活圈,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上选取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关心的事;形式上发布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和消息等,采取措施吸引“边缘生”浏览,鼓励他们参与,并与“边缘生”互动,通过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个性化网络心理测评系统。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名新生都建立一个单独的心理测评帐户,全面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成长经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形成的背后原因[5]。让学生定期在系统中做心理测验,比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情绪变化,并将“边缘生”的心理测验结果及时反馈给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学生本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系统中的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进行咨询,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状态,选择直接干预。

3.朋辈式心理健康微平台。朋辈交流对“边缘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主流群体通过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主动甄别“边缘生”的情绪状态,积极与其互动,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述,同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边缘生”着想,帮助他们走出边缘处境,同时将此形成机制,进行有效地监管和督促。另外,在校园里,有着很多的“微领袖”,他们可能是班委、寝室长,也可能是院校社团成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朋辈心理健康微平台的中坚力量[6],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朋辈影响与朋辈认同的作用,进行朋辈式心理健康教育。

4.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结合自媒体网络终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辅助线下教学,通过线上“学生自评和互评”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此外,每个人都有单独的帐号,对情绪指数、压力指数、学业指数和成长指数等增长数据进行个人化、全面化的收集和分析,监测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利用大数据及时定位“边缘生”,有针对性地与他们互动,以其个人的体验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更有助于开展精准化、针对性、个性化的“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

5.“学校—家庭”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家长对子女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情感波动等是最为了解的。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融合互动,共同发现“边缘生”的问题成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边缘生”去边缘化。另外,家庭对学生成长以及三观形成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高校可以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家庭—学校公众平台等,可以给家长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子女的情感波动以及心理状况。

总之,高校管理部门、高等学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都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的脉搏,积极向国内外的先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习,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式,充分研究当前高校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和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边缘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为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出谋划策,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边缘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