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园,高书杰
(1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121002;2锦州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121002)
1.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儒学作为大一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一直支配着人民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产等诸多社会要素。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唯一没有被中断的古代文明。尽管儒家思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期间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是经过历代的复兴,儒家思想又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并对当今时代人民生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儒学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仁者”就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2.医学精神的基本内容。[1]传统的医学精神是指医生在医疗工作中所具有的精神品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精湛医术等。但近年来随着医学人文、医学伦理等课程进入校园,医学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更加广泛。在当今医学领域中,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仍是医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爱心、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良心和以爱岗敬业为职责的责任心是医学精神的具体内容。通力合作是医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与医护、医务人员以及管理者之间建立的工作关系。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知情权、隐私权是医学精神的崭新内容。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儒家文化主要由“仁”、“义”、“礼”、“智”、“信”五大部分构成。仁爱是其基本思想,即“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注重人格培养,重视解决现存问题。医学精神主要包括医学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2]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即职业立场、职业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职业立场即世界公认的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职业目的即通行于医学界的救死扶伤、服务健康。职业态度即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爱岗敬业、恪守职责。职业理想即全面优化医学价值追求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因此,医学精神的内容同儒家思想一样都有体现“仁爱”、“奉献”的精神。儒家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巨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儒学思想与现代医学教育所形成契合点,不断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发掘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通过研究其深邃的理论知识,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以及医德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1.崇尚“仁爱”是医患沟通的基础。“礼”作为在医德规范方面最重要的内容,其核心表现为关爱病人,尊重同行。[3]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医生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他人,炫耀名望,自赞毁他”,此非医之本意也。这强调了作为一名医者对同行要有谦和之心,不可只顾自己名义而毁灭他人名誉。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要求医生做到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在与患者沟通方面,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的需要,然后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在此过程中让患者体会到被理解、被认可、被关照的感觉。在倾听的同时,还要做到耳目一心,不断观察患者的喜怒表情,多看多听多思考,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和视角下思考问题。当患者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没有办法及时描述自己的病情时,医生应宽恕患者,耐心为患者答疑解惑。用心倾听是互为尊重的基础,是赢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发展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2.医乃仁术是提高医生责任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医学者奉行的从医理念,也是古代医者通过为人看病治疗实现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4]《灵枢·师传》中提到医者要能够做到使百姓没有病苦,上敬下和。同时也为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对患者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5]张仲景著作中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及孙思邈先生的“精勤不倦”,最后到徐大椿的“博览方书,寝食俱废”,都要求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广博的学识。这与儒学中的智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这是作为医生的重要砝码也是实现救死扶伤伟大职责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求医生具有仁爱之心,关心呵护每一位患者,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医生的善心绝不能让冷冰冰的医疗器具所替代。最后,作为医生要发起怜悯之心,誓愿救度疾苦,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投身医学事业的伟大目标,将儒学思想中的精华与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要以“仁爱”为目标,以“技术”为手段,以“诚信”为根本,以“道义”为导向,为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精湛医术的医学生不断奋斗。
3.“有志者,事竟成”是医学生不断奋斗的动力。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性强、课时量大、考试科目多。所以当广大的考生报考了医学专业时,就决定了其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用后高三来比作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堆积成山的书籍,接二连三的考试,奔波于实验室到教学楼的忙碌,这无疑是对广大医学生学习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但是既然选择了医学这条路,就必须坚定地走下来,万事开头难,贵在坚持,要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气质。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处于一时的好奇心报考了医学专业,当他们踏进医学的大门时,才发现原来现实的医学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慢慢地,心中的好奇感逐渐被疲惫感所代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医学专业多么难,多么累,只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接二连三地攻破。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医学生成功的关键。学医要博学、多问、勤思考。医学知识错综复杂、博大精深。医学内容的来源贯穿古今中外,不仅要学习古代相关医学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首先,医学生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解剖、病理生理的基础医学知识,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其次,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将大量的医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最后,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勤请教。医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医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如果这时不懂得明辨,不加以区别的对待任何资料,那么,再多的资料最终都会变成累赘。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才有机会站在医疗事业的制高点,突破医学难题。
1.构建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模式单一,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课程体系大多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缺少人文社科类课程,所以加强儒家思想与医学教育的有机结合首要目标是将传统的儒学经典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健康伦理学》等课程之中。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将《论语》、《中庸》、《大学》、《孝经》等经典归为限选课的教材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儒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2.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关爱生命、呵护健康是每位医学生的神圣职责,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之处。医学生作为医生的接班人,应具备“仁”、“识”、“智”等多重品格。当他们走出校园,从医学生转身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时,不仅能够处理好复杂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概率,还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医术。更重要的是,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有利于将医学回归到医术,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成为仁爱之士。尊重生命、关爱他人、重义轻利等思想在儒学所倡导的“仁爱”中均有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在医学生人文精神重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近年来随着医疗事务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不断加剧,加强医务人员道德水平建设已成为时代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医疗环境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并以孝、忠、义、礼、廉等方面作为支撑,完善其哲学思想,丰富其哲学内涵。[6]建立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在“忠”的方面,一方面要求医生能够做到保护患者隐私权,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义务。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对患者忠诚,在与患者交流时做到诚实,不欺骗,如实告知患者病情,确保其知情权的实现。在“义”的方面,要求医生能一视同仁,面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患者也能给予高水平的治疗,坚决避免收红包等事情发生。在利益与正义面前,应尽最大努力维护正义,舍利取义。当自身利益与患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尽量维护患者利益。铭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在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在“礼”的方面,要求医生在与患者交往时,做到以诚相待。
4.激发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单科类院校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类专业课时数偏高,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课业紧张。这就导致了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对人文社科科目的学习。高校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网络为主的课堂模式,通过开展网络课程、云课堂、第二课堂、选修课吸引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在各学院开展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伦理心理学等文科课程。其次,聘请专业性强的教师,提升师资水平。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是衡量这个学校整体实力的关键,同时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知识竞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演讲比赛,开展讲座、报告,建立红色文化带,将传统文化的内涵熔铸到每个医学生的心中。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在周末、假期可以组织学生进社区、医院,为患者、百姓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对医学教育领域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价值和借鉴意义,医学生作为医生的接班人,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加强医德教育,开展人文关怀对医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儒家思想与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延续,同时也是现代医学教学发展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