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究其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扭曲。初中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对人类社会必将造成巨大影响。而语文则具备了改善人们生态意识,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深挖语文的生态教育资源,把生态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育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素养。
生态道德是有关人和自然之间的道德学说,从道德层面确定了人与自然在相处过程中,人类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界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要求。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是语文在德育方面的体现。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三大板块选编,选取古今中外歌颂人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成。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些饱含人类智慧和美德的文学作品时,道德上也接受了一场洗礼。青少年的阅历尚浅,了解社会的渠道有限,但他们可以从课本的文学作品里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体验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教材中人与自然的板块无疑成为渗透生态道德最理想的地带。语文教材中与自然有关的课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课文。这类课文描绘了自然界奇特瑰丽的景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三峡》,用了不到200字,就把三峡的自然风貌,描写的淋漓尽致。《与朱元思书》文章先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然后从听觉写泉声、蝉鸣、鸟叫、猿啸,这些大自然优美的乐曲,令人神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刻画,加之教师的巧妙引导,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了仙境一般的画卷。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及环保意识,有着良好的作用。
另一类的课文是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这些文章或是阐述解释科学原理,或是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揭露由于人类不当的生产活动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引起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思考。《生物入侵者》介绍了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敬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得出人类从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罗布泊为例,说明人类不当的活动对生态的威胁与破坏。《喂-出来》用科幻的手法阐述了垃圾围城的后果。《那树》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绿色正被城市的不断发展吞噬。《旅鼠之谜》通过解释旅鼠身上奇特的生物现象,警示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会对环境会产生沉重的负担。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学作品自古就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通过学习精心选编的文章,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同感和共鸣,产生情感体验,这是在德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语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和文字中,净化心灵,升华灵魂,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修养。
语文有着丰富的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是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按照一定标准,选取适合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课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不同课型,来提高在阅读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整体感悟课型、探究课型等等。朗读课型是用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感情,感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课型主要适合一些文字语言比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学生在朗读学习这些精美的文学作品时,审美得到了提高,热爱自然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观潮》结构紧凑,语言精炼的文章。作者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海潮的雄伟壮阔,将潮水由远及近的形状、颜色、声势都描写的生动具体,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远处的潮水“如银线”,来到近处则像“雨城雪岭”。潮水“大声如雷霆”,从声音上表现出海潮的磅礴壮丽。
探究课型,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课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种课型适合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旅鼠之谜》伊始就讲述了旅鼠神秘莫测,它们的奥秘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也没能解开。对于这篇课文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选择问题导入,以旅鼠的奥秘为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作者在文章即将结束时写到,人类应该从旅鼠怪异的行为上得到一些启示,人类毫无节制的繁衍,终有一天,将被迫走向旅鼠的路。这很容易联想到人口爆炸。地球有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超出了其承受极限,生态失衡,人类生存危机将显现,所以人类要力求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由讨论,并且允许学生相互交流从课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全国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这一点在语文高考作文上也有所体现。例如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很远。”2014年湖南试卷以“最美乡村”为题。2010年江苏卷“倡导绿色生活”。这些高考作文题目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保理念。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制度,这样的选题对中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有着积极影响,起到很好的指导性的作用。
作文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初中生来说主要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这三种训练方式。命题作文都是老师给出特定的题目,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进行写作。命题作文直接提出了写作要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朝着既定的目标构建作文的框架,思考作文的内容。命题作文这个特点使其在渗透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价值显现出来。老师可以利用与生态环境教育有关的题目指导学生写作。例如我国中东部地区常年受到雾霾的困扰,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蓝天在哪里》、《灰色的天空》、《生活需要清新的空气》等环保题目进行写作训练。
材料作文,学生要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来进行写作,学生首先分析材料,而后进行构思,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围绕材料的主题来写。这种写作训练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想象能力。老师可以提供有关环保的材料来进行训练,老师提供的材料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浪费粮食、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等,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审视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反思。
漫画作文多取材于生活现象和热点事件,用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讽刺一些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恶劣习气,针砭时弊幽默性较强。漫画作文新颖且富有创造性。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写好漫画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只有审题正确才能理解漫画所蕴含的道理。老师可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漫画的涵义。如何利用漫画作文来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呢?当然是提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解读及写作,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语言文字作为表达交流的基本工具,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使语文有着多样的课外教育资源。利用语文生动有趣的课外教学资源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黄河颂》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于黄河污染现状作出调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黄河污染的资料,并以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归纳整理的资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生态道德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且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汇报成果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的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日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垃圾分类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垃圾分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也容易操作。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种类和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区观察其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执行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宣传活动头提高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语文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学生灵活自如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人文性奠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所以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时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注意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注重感染熏陶。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染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邱佐江.初探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6).
[2]张驰.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徐晓婷.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