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浙江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8-02-12 03:13:47张童心张翼飞
关键词:郑和航路西洋

张童心,张翼飞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在西方世界所谓大航海时代到了之前,中国展开的对东南亚、南亚、东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与往来的伟大壮举。当前,学界对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及明朝与海外国家关系的研究有较多关注,尤其《郑和航海图》问世,使对国外地名的考证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同时应注意到关于国内航海地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浙江地处苏闽之间,至今仍留有诸多古代遗址和遗物,浙江在支持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重要性不可忽略。

一、浙江与郑和下西洋研究述评

郑和七下西洋途径沿海多个省份,在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留有多处古遗址,并建有纪念祠堂等,为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如福建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行香碑记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浦和日记立。”*庄景辉:《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65-181页。此外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亦载:“永乐十二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蕃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4页。以上二例均表明郑和下西洋有通使忽鲁谟斯国的目的,以寻求政治、军事联盟。又如湖南隆回县山界清真南寺碑载:“宣皇五年,帝差太监郑和往天房国备览。”*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表明下西洋的目的为发展外交,建立友好国际关系。另外在福州《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福州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藏《天妃灵应之记》碑刻。体现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彰显天朝上国权威及文化教化目的。此外,《长乐文石志》载:“文石天妃庙建于永乐七年,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廷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祭开船。”*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可见郑和下西洋也有搜寻海外宝物的目的。

在郑和下西洋研究领域中,对于江苏、福建沿海地区在郑和系列航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关系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有关浙江在郑和远洋活动中的研究则甚少。2005年出版的《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一书中,在第二部分论文的“F:起航地及出海处”一节中,只列出了综述、江苏、福建三个条目,有关浙江的分类条目记载较少;同样在本书的“O:史迹文物”一节中,国内部分也只列出了江苏和福建,浙江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完全被忽视。江苏以其南京作为明代宝船厂所在地而研究成果颇丰,结合太仓港、浏河、长江入海口等重要节点,对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尤其在研究明代造船、水文、航海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关研究资料;在对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的研究上,结合其主要港口的海事资料以及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对郑和下西洋也已有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对于浙江,地理上处于福建与江苏之间,以长江入海口为依托,以大量贯穿城市乡间的水系网络为支撑,在郑和下西洋活动中,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目前在浙江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上,远不及相邻两个省区系统、全面。

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浙江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郑和下西洋与浙江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因素

1.航道水文考证

(1)今浙江省嵊泗县东南部汤山为郑和下西洋古航道,其具体位置根据周钰森先生《郑和航路考》“图示地势,汤山应即岱山。”*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汤山在大七、小七岛以南,与今海图对照,在这一航线上的显著目标为今小戟山西南约8海里的唐脑山。”*海洋海军测绘研究所、大连海运学院航海史研究室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而在明、清、民国时期,汤山称作羊山。

(2)浙江省定海县青屿,靠近郑和下西洋主航道,据《郑和航路考》载:“县东南十二里有龙头山,旁有葫芦桥,其相近者曰竹屿山,又东南三里有青屿山,旧置有青屿隘,为戍守要地。”*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青屿在小七山以南,尼山以西,为今之大鱼山。明初置青鱼隘,为戍守要地。”*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定海县志》:“大洋山西侧靠近至上海航线处有二岛名大小青山”*民国《定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3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此大小青山即青屿古航线。

2.地理信息印证

(1)浙江岱山县舟山岛之间的尼山,《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尼山在昌国所以北,似指今舟山岛以北之岱山岛,……今岛上有泥峙镇居民地及泥峙大堤等称谓。”*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徐玉虎先生所著《明郑和航海图载中国沿海诸地名诠释》中载“其西北之宜山,或即海图之尼山,惟其位置应在舟山与岱山之间。”*徐玉虎:《明郑和航海图载中国沿海诸地名诠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郑和航路考》亦载“其西北之宜山,图示位置应在岱山与舟山间。”*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

(2)今浙江舟山岛与普陀山之间的东霍山,《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今名东福山,曾名外霍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中街山列岛东南,……而《郑和航海图》航行针路中之东霍山,系指今杭州湾外舟山岛西北之东霍山”*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郑和航路考》载:“本图所示者,则为出定海卫北方海中之东霍山。”*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83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84页。>

(3)浙江定海卫附近川山,《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川山的位置在金塘海峡以西,甬江口之南,应为今之灵峰山。”*海洋海军测绘研究所、大连海运学院航海史研究室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第26页,第30页。《郑和航路考》为“小山”,无“川山”。《明郑和航海图载中国沿海诸地名诠释》认为:“考《通志》与《纪要》有小山条而无川山条,‘川’或系‘小’之误。”*徐玉虎:《明郑和航海图载中国沿海诸地名诠释》。

(4)浙江舟山西部册子岛西海湾中碗碟屿及大小赤,碗碟屿无考,根据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回程时的记载判断,“碗碟屿是今舟山岛西部册子岛西海湾中的碗盏山,此岛很小,但是在西堠门巷道旁,所以很重要。”*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111页。大小赤在今嵊泗县西北的大戢山、小戢山。

(5)浙江台州湾羊琪山,《郑和航路考》载:“《浙江通志·海防》,海门卫右营汎七洋面之一,有浪机山,即今台州湾海门卫附近之浪机山也。”*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97页,第206页,第206页。此处浪机山即羊琪山,《新编郑和航海图集》载:“今台州湾口南岸附近的浪机山为羊琪山。”*海洋海军测绘研究所、大连海运学院航海史研究室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第26页,第30页。可证。

(6)牡安千户所,《郑和航海图》向达整理本中记载:“据图,牡安千户所在台州卫附近,而台州卫所属诸千户所并无牡安所,疑图有误。”周钰森在《郑和航路考》中认为可能是梦岙巡司,“此梦岙与牡安之土音颇接近。”*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97页,第206页,第206页。

(7)壮士千户所,在今浙江省苍南县之南。“《筹海图编》及《浙江沿海山沙图》俱有壮士旧城,在蒲门壮圭之右,图示者即此。”*周钰森:《郑和航路考》,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1959年,第197页,第206页,第206页。《明郑和航海图载中国沿海诸地名诠释》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新编郑和航海图集》中说“其地在今浙江霞关与福建临界处。”*海洋海军测绘研究所、大连海运学院航海史研究室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第26页,第30页。

由上述可知,《郑和航海图》记录郑和下西洋经过浙江九处海港。周运中将《郑和航海图》中的江浙部分分为七段,其中浙江占了四段,在全图中所占比例为17.5%*此数据根据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第116页数据计算得出。。再从《郑和航海图》记载的地名数量来计算,全图所载中外地名共计五百余,其中浙江地区的地名多达七十余个,将近占总数的七分之一。此外图上所载针路,浙江也有三条,仅次于福建。从上述数据可证,浙江沿海地区在明朝承担航海路线重要任务,是郑和下西洋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人的因素

1.贸易

浙江在明朝是重要的海内外贸易基地,外商船舶云集。浙江地区自宋元以来就从事海上贸易,中外文化在这一地区不断碰撞交融,所以,当地民风极为开放、开明,甚至于“巷南巷北痴儿女,把臂牵衣学蕃语”*(明)偶恒编:《乾坤清气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0册,第323-324页。,当时的浙江人已经有了学习外语的风气。社会风气的形成,必然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或者需要造成的,这就说明当时浙江与外国通商频繁,已经产生了学习语言的必要性,海上贸易和航海文化已经在浙江有了相当浓厚的基础和氛围。浙江地区百姓多习水,民间盛行海外异域习俗,有出海冒险的探索精神。元末时,浙江地区被张士诚和方国珍分别占据,此二人依靠浙江地区通过海上贸易积累的财富和富于冒险精神的沿海人民,割据一时。由于这一层关系,朱元璋在占领浙江后,一方面着重清除张士诚、方国珍二人在此地的影响,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继续重视海上贸易,建立明王朝在海上的新秩序。浙江,成为明初时期实行海上新政的重点区域。

作为拥有深厚航海基础和海上贸易传统,且是明初推行海上贸易政策重点地区的浙江,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必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之浙江也是郑和下西洋必经之地,使得浙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必定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2.船舶制造与航运

在郑和下西洋的远洋航行中,远洋船舶的制造、航海技术的运用以及航运设施的完善,对于支持郑和完成下西洋使命是必不可少的,而浙江的贡献功不可没。相比于拥有大量郑和船队靠泊遗迹与宝船文物出土的福建和江苏两省,在浙江航运历史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与其自身发达的内河航运一道,凸显了浙江在郑和下西洋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浙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悠久的航运历史,位于东部沿海的许多城市都设立了港口等设施。明朝的浙江,经常遭受来自倭寇的侵扰,为巩固海防,明朝廷通络了浙江水系网络,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浙江的内河航运;复杂的环境造就了浙江在航运上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支持郑和完成下西洋壮举的重要一环。

(1)航运设施。明代浙江,为满足朝廷管理“朝贡”事宜,在浙江宁波设立市舶司机构,主要针对日本往来于我国的“朝贡”往来,宁波市舶司经历了几次关闭与开放,成为反映浙江对外贸易的晴雨表。作为市舶司三大港口城市之一的宁波,在其人员编制上,设“提举1员,副提举5员,司吏2员,典吏2员,袛禁10名,弓兵20名,工脚100名,库子20名,称子10名,合干人2名,行人100名”*张淼:《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第133页,第133页。,通过大量人员编制,接待远方使者,可以反映出浙江航运之繁荣。

另外,浙江的内河航运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明代浙江,依靠其内陆四通八达的航道,在漕运、盐运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浙江作为江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稻盐业重要产地,内河航运便利,造就了浙江在官方运输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当时的浙江内陆航道干线以杭州城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扩散,连接绍、宁、台、温四府;开通杭州到普陀山航道、杭州到湖州府航道、杭州至嘉兴府航道等交通干线。发达的内陆航运成为支持浙江外海航运发展的基础。同时,航运中心的构建,也促使浙江沿海形成当时在船舶、水文、航道等领域有重要地位的沿海港口群,这与郑和的远洋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造船。明朝时期,浙江作为朝廷指定的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承接了大量海船的制造,主要以运船和战船为主。由于浙江地处复杂的地理位置,为抵御倭寇的频繁滋扰,浙江及其近海成为抵御倭寇的前哨阵地;而运船则以运输物资为主要使用方式,在国防层面,可以运输粮草与兵马;在经济发展层面,可以发展官运盐运。早在洪武元年,为了大军北伐,朱元璋就命令平章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以给军食”*张淼:《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第133页,第133页。。洪武五年,朱元璋“令温州等浙、闽滨海九卫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张淼:《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第133页,第133页。,由此看出,浙江在明代的造船技术高,有很强的造船能力。

3.巩固海防。此外,在浙江防御倭寇的海防建设中,所使用的战船在形制上多为浙直船型,八橹船被称作为官船中的战船,明范涞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二《各区战船·原考》载:“查得浙江沿海玖卫叁拾贰所,先年原有战船伍百肆拾捌只,内有肆百料、贰百料,八橹、风快、铜头、高把梢、拾桨等项明色。每肆百料船一只,用军壹百名;贰百料船一只,用军柒拾伍名;捌橹等船用军伍拾名;风快船用军贰拾名,俱于卫所食粮旗军内选驾。”*⑤陈振杰:《郑和宝船为福船型的历史文献证据》(下),《中国远洋航务》,2016年3月,第109页,第108页。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下》也有同样的记载,印证了八橹船被用于明初浙江沿海的防卫。八橹船是福船型的战船,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舶则是福船中的官船型号,且被作为主力船型,与浙江所使用八橹船作为战船同属福船官船的相同型号。福船诞生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以“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⑤,有效地提升了船舶抗击风浪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浙江在造船领域的技术与规模,无疑为郑和的西洋远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明朝航运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浙江与郑和外交的联系

1.首次东渡外交

浙江的宁波在永乐二年(1404年)见证了郑和率船队下东洋的壮举。郑和率团自宁波启程,东渡日本,完成了明朝廷的外交任务。明朝对于访问中国的日本使节,朝廷在回访的行程安排上,都会选择由宁波启程前往日本。其次,从明朝的国家政策上来说,作为拥有市舶司的宁波港,长期负责接待来自日本的“进贡”活动。郑和的东渡外交,从浙江宁波开端,明朝对外远洋贸易与浙江的关系密不可分,浙江的贡献不容忽视。

有关郑和东渡日本的记录可从史籍材料和地方志等文献中得到佐证,在地方志文献资料中,如“《嘉靖宁波府志》卷22中记:成祖文皇帝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飞兴死之。寻寇苏、松诸处。是年,上命太监郑和通督楼船水军十万,招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犯边倭贼二十余人。既命治以彼国之法,尽蒸杀之,今铜甑犹存,炉灶遗址在芦头堰。降赦褒奖曰‘尔等身在海外,实心朝廷,古之东王未有贤者。给勘合百道,定以十年一贡,船止二只、人止二百,违例则以寇论’。……赦其国镇山为寿安山,御制碑文,勒石其上。”*杨美双:《关于郑和自宁波下东洋的若干思考》,《中国港口博物馆馆刊》,2016年6月,第62页。这成为对郑和“下东洋”重要事件有力的证据补充

郑和遵照明成祖派遣,由浙江明州(宁波)率船队东渡日本的外交行动,是在技术上、策略上对于第二年开展远航西洋的一次“练兵”,同时也直接地反映了浙江在明朝航海航运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郑和“下东洋”的行动,在“下西洋”活动之前就已经实施,作为明朝廷对远洋航运的探索,郑和“下东洋”所汲取的经验,直接影响到后期的计划开展。此外,浙江以其发达的内河航运以及对外海洋双边贸易,对郑和后续的远征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以及来自船舶建造、贸易往来等一手经验,有力地保证了下西洋的顺利开展。

2.郑和在浙江的其他活动考证

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报本塔,是浙江平湖地区现存的唯一古塔。该古塔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俗称“平湖宝塔”,坐落于浙江省平湖市东湖鹦鹉洲上。东湖由九条河流汇聚而成,古时曾被誉为“九龙港”。在此塔天宫中发现的《妙法莲华经》,为研究郑和在浙江的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妙法莲华经》卷末云纹牌所书: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记载”*杨根文:《浙江平湖报本塔及天宫出土文物》,《东方博物》,2005年第4期,第33页,第33页。,这是印证郑和在浙江活动的直接物证。经卷书成于宣德七年(1432),这一年郑和正在最后一次航海途中,看来跋中所谓“首捐己帑及募众缘”,应是指郑和在航海前带头捐了钱,并发起了一次募捐刻经,刊印了《妙法莲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杨根文:《浙江平湖报本塔及天宫出土文物》,《东方博物》,2005年第4期,第33页,第33页。。封存于古塔中的《妙法莲华经》,成为郑和与浙江关系的直接依据,它记载了郑和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之中在浙江的活动。浙江为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是在天宫所出经书中仅记载了郑和的宗教活动而已。

猜你喜欢
郑和航路西洋
基于实时航路的PFD和ND的仿真研究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40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4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5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7:02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应召反潜时无人机监听航路的规划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