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平台与机制建设初探

2018-02-11 13:14刘蒙桑学峰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改进策略问题

刘蒙 桑学峰

摘要:“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是顺应国家政策,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尝试,是调动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三全育人”的概念,分析当前“三全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育人队伍、育人制度、育人模式、育人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问题;改进策略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社会深入地融入世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多元价值取向和价值重构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困境,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逐渐显示其不适应的端倪,我们有必要寻求和构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我们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整合协同高校内部各种因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因素,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平台与机制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1]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简单地说,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谓全员育人,就是每一位校内教职工、家庭、社会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即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员工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社会上人人都为学生提供引导,都要担负起共同育人的责任。[2]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育人工作要贯穿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通过系统设计、分步推进、全程实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育人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载体创新,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集体培育和个体修养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3]

基于当前互联网影响下教育环境产生的变化,许多学者对“三全育人”进行了扩展,如蒋广学[4]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深度融入世界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刻影响了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特别是互联网社会的形成,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他继承和发展了“三全育人”,形成了“四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它的出发点在于紧扣“信息—观念—价值—行为”这一育人本质链条,打破传统的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的劃分方式,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及网络社会等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独立育人场域,强调每个育人场域个性化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观念的有效传递、价值的有效传承和行为的有效引导,其观点仍然可以包含在“全方位育人”范畴内。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构成“三全育人”模式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补充。“三全育人”就是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对象,全面考虑在校大学生的真正需求,以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观念的全面深化,能够为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借鉴。

二、“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的实践基础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得以施行,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形成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长效机制为保障。

(一)国家层面的深刻重视

在国家层面,通过领导人讲话精神及颁布相关文件为“三全育人”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后盾。早在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之后各项会议便沿用下来。在之后的历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领导人讲话中,也屡次提到了“三全育人”,使得“三全育人”得以传承和发展。之后,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均有相关论述。习近平同志对高校工作尤为重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随后的2017年12月,教育部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聚焦短板弱项,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这些讲话精神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为各省、各高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18年5月25日教育部发文评选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这一措施有力推动了“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全国各高校的因势利导、积极探索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很多学校讯速做出反应,积极行动,基于高校自身特色,定方向、谋全局、抓关键,大力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体系。如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了“4c”协同工作体系,即着力构建“College(学院-学科-学生)、Classroom(课堂-教师-学生)、Community(育人共同体-集体成长-学生)、Culture(传统文化-国家认同-学生)”四线并行的“4C”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实施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等“八大工程”,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全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育人效果。在学生刚入学,实施“红船领航”新生引航计划,为新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菜单,做好思想引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课程改革,突出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强化研究型教学和互动型教学的“两翼”,从而构建“一体两翼”思政课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深入革命老区等实践基地等第二课堂进行教育;创新评价机制,探索完善学生成长的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提出通过强化“四个聚焦”,即从聚焦整体格局,营造整体育人氛围,聚焦“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关键环节”各部门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聚焦“关键领域”,立足第一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等四个方面提升“三全育人”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每个高校都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企图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我们逐步形成本校的“三全育人”机制和平台提供了借鉴。

三、“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中的遇到的问题

“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虽然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齐抓共管的整体格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存在颇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三全育人”没有形成很好的教育合力

“三全育人”的实现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很多高校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了大量“三全育人”的具体措施,但整体而言,没有很好地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合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协调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然而在现实中,在践行“三全育人”整个过程里,过分强调教师、制度、学校等的作用,却忽略了学生自身。在某些制度、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育人效果不佳。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并没有充分调动家长、社会的积极性,使得“三全育人”无法真正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高校推行“三全育人”没有很好地同教师本职工作相结合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现,需要高校“全员参与”,而在现实中,许多专任教师认为“三全育人”工作其实是繁琐的学生工作,其应当是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与专任教师关系不大[5]。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科研、教学、服务社会,其职称晋升主要依靠论文、科研项目、教学质量等,但在从事了“三全育人”工作后,他们往往无暇顾及其“主业”,会影响其个人升迁和前景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使“三全育人”工作同专任教师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并制定恰当的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专任教师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来。

(三)没有形成一套可移植的,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三全育人”机制

当前关于“三全育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三全育人”理论的研究,另一类是各个学校基于自身学校的特点,提出的一些实践经验介绍,而且对实践效果的研究以论述为主,缺乏科学、严谨的验证。这些研究虽然对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但对我们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和平台指导有限。我们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可验证的“三全育人”新机制。

四、“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成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笔者认真总结所在大学近年来加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齐抓共管体系、分层引导进阶体系、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体系,努力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和平台,且取得初步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内外协同,加强“三全育人”育人队伍建设

1.发挥学校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

高等教育是“良心工程”,高校中的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工人员、工勤人员,其工作职责和“三全育人”的目标并无冲突,只是由于分工不同,使得在“三全育人”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本职工作中应“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如专任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溶入平时的课程教学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还通过辅导学生或参与班主任工作影响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管理和学工人员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言传身教和组织各类活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工勤人员则是通过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育人方面”充分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育人网络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担任“三全育人”主要负责人,带领全体教职工在各项工作中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在高校实际的“德育”教育中,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全员育人”的中坚力量。基层党组织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鼓励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教学督导组除了对思政课进行督导外,还要对全体教职工育人工作进行督导,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2.调动家庭、社会的积极性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要关注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刚入学时,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建立新生家长微信群。学院教师或辅导员及时将学生的动态向家长通报,及时和出现学业困难的同学家长进行联系,共同探寻解决策略;及时向家长发布培训、出国等政策、文件,同家长一起为学生的就业、进修、出国制定方案。社会教育也是教育的关键,教育部等七部门2012 年1 月10 日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6]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学院鼓励学生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社会适应力。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负责指导的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通过取得的成绩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定期开展实习活动,与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共同培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积极发挥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作用。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是“全员育人”的有机组成,学院领导、教师定时找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解决自身问题。

(二)强化责任,加强“三全育人”制度建设。

1.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相关制度建设,保障“三全育人”活动持续开展

为了加强教师同学生的联系,更好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总支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其中,“本科生导师制”具体是指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由学院教职工担任,每位老师每年带4-5名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总支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具体是指党总支委员负责联系学生党支部,积极参与学生党支部活动,时刻关注学生党员思想动态,一方面,正面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干预。

2.完善“三全育人”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

目前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评价制度的高校并不多,已经建立相关制度的高校也普遍存在指标不均衡,任务难以科学量化的问题。例如,有些负责任的任课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积极同学生交流,对学生价值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评价时,由于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导致其评价与其贡献不相符;而一些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则能方便调动学生,轻松完成“三全育人”等各类指标且能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助,这导致了教师之间完成“三全育人”的难度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高校人员的职位不同,制定不同的“三全育人”评价体系,例如针对每位教师的工作性质,结合学校新一轮岗位聘任,加入了“育人”指标,每位教师的指标均考虑了实际情况,并和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在下一轮岗位聘任周期结束后对照,得出得分评级,实行奖惩。

(三)把握规律,创新“三全育人”育人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需要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要求教师的教师教育活动以学生为本,管理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做好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入学的学生以95后为主,有的甚至是00后,他们生长在多元化的时代,自我意识强烈,在制定各种措施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避免他们出现抵触情绪。例如,在宿舍检查中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时,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其需求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2.关注大学生涯全过程,把握关键窗口期。

学生从走进大学校园,到毕业走出校园,在四年的时间里,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有所侧重的。学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大学生涯中“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关键窗口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新生入学后不久,组织召开新生班会、新生家长会;大二、大三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锻炼专业技能;大四做好考研动员、就业引导和帮扶等工作。

(四)关注环境,净化“三全育人”平台

1.加强文化建设,塑造优良校园氛围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体现了环境、氛围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在高校内,体现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指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师生凝聚力,启迪学生心智,培养优良校风、学风有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进一步强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包含学校建筑景观、绿化风貌等物化形态,也包括学校传统、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隐形内容。学院解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食堂、图书馆、操场、文化活动场所等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院着力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学院独特的风格,使学生获得归属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和“十佳先锋”评选等系列活动,在学校内形成良好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争当先进的良好的氛围。

2.顺应时代,抢占网络教育阵地

学院适时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它是一种以官方意识形态为统领,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和方式方法。[6]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属性,一方面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并运用团中央网站、党员发展培训网站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言行,提高网络信息识别和选择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

“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既要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应注重教育的连贯性,需要在的实践中不断修正。

参考文献:

[1]方平.强化“四个聚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 (08):15-17.

[2]陈经绍.关于德育工作思路的思考[J].泰安师专学报,1994 (04):365-366.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28):51-52.

[4][6]蒋广学,张勇,王志杰.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 (10):39-42.

[5]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04):60-61+68.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改进策略问题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