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义
(常州大学,江苏·常州 213164)
近年来,国内高校尤其是西北地区民族院校中信教人数越来越多,宗教传播活动无处不在,传播方式包括互联网、校园、广播、书籍等多种方式,传教成为一种常见的校园现象。国家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以不违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前提。当前民族院校的传教活动大多是由境外团体、组织或个人对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而这种宗教渗透并不是以宗教传播为目的,而是借助宗教传播,传播西方价值观,强调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因此防范和阻止宗教渗透便成为民族院校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各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对于宗教渗透活动的严防严控措施和策略,更多地是技术层面的探讨。而从根本上来看,对于民族院校宗教渗透的关键是要把握宗教渗透的本质,形成问题解决的上游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宗教渗透问题从根源上得到遏制。
民族院校宗教渗透问题相对严重,宗教渗透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于普通学生,民族学生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色彩更为鲜明,更容易在相关方面打开缺口,且与西方宗教组织意图借助民族、宗教问题挑拨争端的思路一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民族学生的文化不自信所造成,外因借助内因起作用,民族学生自身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建设不力,使得宗教文化有了可乘之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宗教文化实质上是以一定的宗教理论为基础用自己的视角对社会各种现象和生活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的解读,宗教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就是对个人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都有相应的思想根基来支配其生活,这个思想根基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价值体系,而这种思想根基的形成一方面是通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摸索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社会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其长期在学校中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都局限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使得民族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上都缺乏对价值体系建设。虽然少数民族价值观念体系对其有所影响,但是在其进入到学校以后,缺乏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会,因此并没有形成牢固的思想价值体系,思想基础较为薄弱。而在民族学生进入院校学习以后,往往会在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形成各种困惑或不解,这使得其在精神上很容易产生各种难以派遣的烦恼,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础难以满足学生对社会、人生、生活各方面的思考和理解需要时,其他宗教思想就很容易趁虚而入,占领其思想意识高地。[1]
宗教是一种文化形式,在各种宗教组织或成员对民族院校进行宗教渗透时,民族学生很容易从文化的本质来理解各种宗教信仰,把其仅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来看待,从而失去对各种文化应有的警惕和防范。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打着人文关怀、生命关怀的旗帜时,很容易使人忽略其中蕴含着的各种价值观导向,在接受者接受相关宗教信仰时,其也会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其长期在少数民族文化这种相对单一的文化体系下生活,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也会遇到文化方面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由于教育的导向,并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困惑。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以及缺乏对相关方面的能力培养,使得部分民族学生在对文化的鉴别方面缺乏很好的判断力。在各种宗教文化打着各种旗号进行传播时,部分民族学生便难以鉴别其中的合理与否,从而对各种宗教信仰全盘接受。
相比较其他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水平方面较为落后,在发展方向方面主要偏重于感性认知,人文气息浓重,是原始朴素的生活经验积累,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对应的是民族较为简单的生产生活。而在现阶段,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快速发展,掌握和应用现代知识技术成为民众追求的目标,在此情况下,长期在民族文化环境下的民族学生在接触其他文化时,很容易便感受其他文化的先进之处,对照自身民族的文化体系,民族学生在感受到更多差距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文化自卑心理。而从向民族院校渗透的宗教文化来说,这些文化形态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在思维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且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因此相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宗教文化更加成熟,且由于其本身的意识思想性特征,其在民众的情感和思想困惑上有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更容易契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加上部分宗教信仰对于普世性特征的强调,很容易得到各族民众的认同,因此在民族学生对已有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进行对比时,便很容易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在文化自卑心理影响下,其思想天平自然容易向宗教文化转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宗教渗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民族学生的文化不自信而造成的思想方面的软弱,由于自身的文化不自信,导致了宗教文化的渗透。因此要彻底防范宗教渗透,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减少或消除不合理宗教宣传活动的校园进行,另一方面则需要构筑民族学生的思想防线,以思想上的强大来抵御宗教思想的思想渗透。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同、多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多元化的文化共存才能使世界文化得到更多的滋养,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虽然相对于较为成熟的文化体系有一定差距,但是民族文化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新的生存思路形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要意义,且对于世界文化的百花齐放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其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便有不同的结论,在少数民族从更为宏观的意义上去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时,更加有利于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认可宗教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体系时,实际上是由于没有形成文化认知的理性思维,才使其在文化对比之间对自身文化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增强其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体系产生信心,首先便需要培养民族学生文化认知的理性思维,使其在面对各种文化比较时,依然能够认知到自身文化的优势所在。对于民族学生文化认知的理性思维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发展的客观评价,使其掌握对文化评价的基本指标,对于一种文化体系的先进与否评价,首先是文化的发展程度,其次是文化的发展方向,再就是文化的生命力、文化的发展阶段等,在个体对文化水平发展如何评价时,不能局限于当前文化在某个方面的领先,而要把握以上指标从整体上来把握;另一方面则是拓展民族学生文化认知的视角,使其从文化、民族等方面对于文化的认知向人类、社会、人生、现代化等方面来拓展,在其以更为广阔的意义层次来认知文化时,其对于文化的意义认知便会更加客观、公正。[2]
文化不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弱化了文化的优势意义,突出了文化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文化在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标准上。反过来,要促进个体对某种文化的积极认知,就需要突出文化的优势之处,使其能够更多地发现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的精彩之处,其必然会对文化产生更多的自信。而从少数民族学生来看,虽然其长期生活在民族文化环境下,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学校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并不完整,而且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大多也是现实生活方面的意义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限在民族情境内生活,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优劣势虽然有一些模糊的感知,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行理性总结。另外,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大多数在在民族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习得的生活经验,而并非是家庭或社会各方面对于相关问题的刻意总结,因此大部分民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优势并不了解,更多地是一种模糊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在民族院校的传教人群中,为了达成传教目的,其会针对学生的特征,把学生的现实困惑或问题和自己的宗教观点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了解宗教的前提下,已经能够了解到了特定宗教文化的各种优势。两相对比之下,民族文化的优势变得不那么突出,且自身文化的缺点和不足更加明显,因此便很容易导致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弱势文化认知。[3]为了加强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便需要促进民族学生对文化优势的了解。对于这一点,可以挑选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进行实践展示来让学生自己来感知文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论阐释,加强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启发民族学生的文化认知,从各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优势之处,使学生通过理论对民族文化优势有更多了解。
宗教在民族院校的渗透和民族学生的文化不自信有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和文化自身的发展不足有直接关系。从少数民族文化来看,其偏重于人文文化建设,缺乏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是众多民族文化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民族文化的这种不足使得其在现代化中的文化意义很难得到凸显;另外,民族文化人文方面的发展,在深度方面有一定不足,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缺乏理论方面的建设,更多地是文化经验方面的积累,缺乏文化体系的系统整理;再者,民族文化方面的人文创作相对不足,相对于其他文化体系数目庞大的作品,民族文化体系的作品体系较为单薄。因此对于文化自信的加强,一方面需要民族学生自身调整文化观念,增强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民族学生所依靠的民族文化体系加强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自信。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第一,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民族文化有其他文化体系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其他文化体系也拥有民族文化所没有的优点,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汲取别的文化形式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自身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尤其需要加强和其他文化的交流,积极学习其他文化的优势之处;第二,促进民族文化体系的理论建设,理论建设不足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普遍问题,这种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不仅使得民族传统文化难以大范围快速传播,也使得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一种感性知识层面,从而难以向文化的内里深入发展;第三,促进民族文化的系统化建设,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民族文化形式都是民族思想文化内核的阐发,是一个内在连接的文化体系,而实际上,许多民族文化知识散落民间,大多处于碎片化状态,必须要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系统化建设,才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繁荣民族文化枝叶,增加民族文化的力量。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醒认知,是对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进步的主导力量。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及民族意识模糊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现实利益满足。虽然对于当前社会中民族文化的消亡危机有遗憾,但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很少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责任规划在其工作或学习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没有文化担当的主体意识,就难以从思想深处接受民族文化,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自然很容易产生文化自卑心理或弱势心理。因此要防范民族院校的宗教渗透,就必须促进民族学生的文化担当意识培养,以学生自身对文化的责任心理来使其在面对各种宗教文化的侵袭时,唤起其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对于民族学生的文化担当意识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调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主体身份,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传承的文化,这使得民族文化大多有主体不明的现象,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容易模糊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知;第二,强调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民族学生必须要从深层次上了解文化意义,才能对文化责任的承担有一定认知;第三,对于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解释说明,民族学生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让民族学生意识到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职责,廓清其和其他民族群体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意义所在,其才能真正担负起对民族文化的责任。
[1]海群,王永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防宗教渗透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15(4).
[2]陈孝凯,孟立军.贵州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局限与超越[J].贵州民族研究,2014,(4).
[3]江颌,民族地区高校防御宗教渗透有效途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