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英译技巧研究

2018-02-11 13:27朱艳宁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英译景点

朱艳宁 向 丹

(1.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2.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逐渐成为海外游客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接待的海外游客已经增长到了三千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亿美元。我国民族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红色文化资源,所以民族地区已经成为了海外游客来我国旅游的必选目的地。在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推广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学者对外旅游翻译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旅游翻译,但是不乏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在对旅游翻译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中文文本进行假设。此种对旅游翻译的研究,未能把旅游翻译的本质充分展现出来。而旅游翻译本质的展现只能够从翻译技巧中实现。鉴于此,本文以跨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全面研究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英译技巧。

一、跨文化背景下旅游景点英译的使用

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外游客充分展现中国文化,并且能够将我国民族特色相互融合。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要求真,指的是利用语用意义真实地翻译旅游景点文化信息、历史人物和景点名称。比如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很多学者都表示只要根据拼音的音译或者按照字面意思将景点的名称充分翻译出来即可,但是此种翻译方式并不完整准确。我国民族地区名胜古迹在命名的时候都结合了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含义,因此译者不能简单地使用音译或者直译对其进行英译,而是要充分结合跨文化意识,使用意译、音译与直译相互结合的方式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满足译语接受者的需求,提高译语在目的语读者心理的接受能力。比如在介绍杭州“天下第一泉——虎跑梦泉”时,译文“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显而易见忽略了汉语(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虎跑梦泉”一词源于神话传说,相传在公元819年,有名高僧法名性空来到虎跑寺想要在此栖禅,但是因为没有水就想要迁走,在晚上高僧熟睡时做了一个梦,梦中神仙告诉他南岳有一个童子泉可以移到此处。第二天早上性空果然看到有两只老虎跑,然后就涌出了泉水,于是他就在此处建造了寺庙,并且将这个泉取名为“虎跑梦泉”。“虎跑梦泉”中的“跑”读作“pao”第二声,意思是兽用脚趴土,所以这个景点可译为“The Dreamed Tiger Pawed Spring”,但是最好的英译是“Tiger Spring”,基于此,再对景点的来历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将景点的民族特色充分地诠释出来,便于游客了解经典的文化内涵。使用意译、音译及直译的相互结合,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译法[1]。

二、旅游景点英译中跨文化缺失的影响

(一)影响国外游客对景点的印象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景点的标识及宣传资料,由于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缺失或主观疏忽,致使旅游景点译文中出现误译或拼写错误,进而会对游客的观感造成影响。比如将“Climbing”误译成为“Chimbing”,此种误译会使游客认为景点工作人员做事不认真或者其英文素养不高,从而会影响旅游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因此,译者在旅游景点的英译过程中,要认真地校对,避免出现类似的拼写错误或误译。

(二)无法实现旅游景点文化的对外交流

旅游景点英译的核心内容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对国外游客进行有效传递,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我国旅游。然而,很多旅游景区资料在英译的过程中由于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导致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误译,从而对景区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曹丞相府”中的“门枕石雕刻”,该词被译为“The stone carving of the Ming Dynasty”,该英译文本并不能将“门枕石”所蕴含的我国民族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对国内游客来说,译者无需对“门枕石”进行大量的解释,但是对于国外游客而言,如果译者不对“门枕石”进行深入的阐述,那么在国外游客的心中“门枕石”只会让其想起几个简单的单词或者石头图片而已,并不能够将其理解成为民族文化[2]。

三、旅游景点英译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是旅游景点英译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跨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际。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信息编码和译码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进行的交际,其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识指的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其也是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敏感性,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所创建的认知标准及调节方法,具备此种意识就能够合理掌握翻译的尺度,使其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能够有效启发译者并对其予以指导,即便是不具备具体交际事务的时候,其也能够有效引导学习人员思考和学习。跨文化意识能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能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汉英文化差异进行全面的思考,选用合适的翻译方式,从而提高译文的得体性及专业性,并且还能够使译文更加的灵活[3]。

(二)跨文化意识是旅游景点英译的必然选择

国际旅游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主要包括吃饭、居住、购物、游玩等多种要素,其中还包括多种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旅游景点英译属于较为特殊的文化交流方式,其不仅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领悟到原文中的民族特色信息,而且还要通过跨文化交际视角翻译文化内涵,从而将旅游景区历史文化信息能够精准地传递给国外游客,以此实现交互求真的目的。旅游景区英译主要服务于国外游客,旅游景区英译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信息的对外传播,最为重要的是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吸引国外游客,从而激发游客对景区人文景观的好奇心,提高国外游客来我国旅游的积极性。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名称蕴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有些景区的山水植物或者是庙堂建筑,也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历史意蕴。中外游客在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在旅游景区英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使用和融入尤为重要,跨文化意识在景区英译中的渗透能够为国外游客提供景区中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意识导致出现的旅游交际误解及失误[4]。

四、民族特色旅游景点英译的技巧

(一)民族特色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

目前,在对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英译研究中,怎么翻译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传统翻译因为省略中文文本,所以从根本上消除了上述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误解。在使用英语直接对景观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中文文本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应该以海外游客对景点的的喜好为基础,使用地道的英语将景观直接地翻译,简言之,此种翻译就是直接使用英语进行撰写。

比如“贵州省山水路洞景观”具有专门的翻译,山水路洞旅游景观属于客观性的地理存在。该专有名词的英译中,将“山水路洞”和汉字拼音相互结合,不能直接使用意译,除非其具有约定俗成的译法。具体而言,假如“山水路洞”为一个汉字,那么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直接将“山水路洞”的汉语拼音翻译出来,之后添加“山水路洞”的英语表达。再如,将“红河”翻译成为“Honghe River”,并不是“Hu River”;将贵州“龙宫”翻译成为“Longgong Palace”。如果旅游景点的汉语名称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汉字,可采用省略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将“玉龙雪山”翻译成为“Yulong Snow Mountain”;将“黄果树瀑布”翻译成为“Huangguoshu Waterfall”。在对景观名称及地点进行翻译时,不需要以其意义为基础进行翻译。在对特定节日、文化及民族风情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属于景观制定的民族风情及习俗,那么就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及英语名称相互结合的翻译方法[5]。

(二)旅游导游词的英译

汉语旅游景点资料的撰写一般都倾向于引经据典。如何使用精准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使世界各国人们在不同文化中进行成长,并且使具有不同行为规范及价值观的人们能进行相互的交流,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导游和译员都喜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旅游景点进行介绍,但是假如国外游客不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再动听的故事也会被国外游客所误解。所以,在涉外导游词的英译中,导游或者译员应在跨文化意识的驱动下,选用合适的词语,充分考虑国外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最大限度降低导游词的误译。比如,在“杭州西湖如明镜、风光绚丽、千峰凝翠”一文的描述中,“明镜”、“千峰”、“绚丽”等词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但如将其直译为“The westlake in Hangzhou islike a mirrorwith beautiful scenery and a thousand peaks.”该译文平淡无奇,不仅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且无法将西湖美丽的意境传达给国外游客。如将其译为:“Hangzhou’s West lake like amirror,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该译文通俗易懂,表面看似平铺直叙,却能将中外思维方式及审美的差别充分地展现出来,译文语言表达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导游词的选择要以预期的功能为基础,由于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又要以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游客为服务对象,即对不同文化群体进行讲述以传播我国民族文化,所以导游词应将以国外游客的认知需求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向国外游客介绍和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的特色文化。

(三)旅游景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英译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的介绍一般都会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国外游客对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不熟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员要具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可以选用意译、直译或音译的翻译方法。在对历史人物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增添相应的背景资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等。比如“秦始皇”一词的翻译,许多海外游客不清楚“秦始皇”是谁,所以该词的英译需要增加相应的背景知识,据此“秦始皇”可直接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此种译文简单明了、易于被国外游客理解。对于中外相似的历史人物的翻译,可以基于跨文化角度,使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梁山伯和祝英台”比喻成为西方国家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此种译文效果会更好。

对于历史事件的翻译,译员也要具有跨文化意识,使用类比的方法将我国历史事件和外国游客所熟悉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使国外游客更加了解景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比如,故宫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故宫建设一共花费了十四年,在1420年才结束建设工程。”假如国外游客来自于北美国家,可译为:“Forbidden City building spent a total of fourteen years,only in 1420 to en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如果游客来自欧洲,可成为:“Ittookfourteenyearstocomplet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四)文化信息处理的英译

旅游英语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国外游客来我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在旅游景点英译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国外游客理解困难,译者可以添加或者删除相应的文化背景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注释。在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对其翻译,什么时候对其不翻译,翻译什么、怎样翻译都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并且在对敏感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也要这样[6]。

五、结束语

旅游景点英译是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递和传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译者在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应在跨文化意识的驱动下,基于跨文化的背景,以国外游客喜好为切入点,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选用恰当的、国外游客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递旅游景点的信息及文化内涵,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我国旅游。

[1]王容.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16-117.

[2]曾翠凤.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2):119-120.

[3]王南颖.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景点资料译介研究——以广西伊岭岩为例[J].旅游纵览月刊,2016,(12).

[4]陈永红.基于体演文化的外语教育专业特色化综合改革研究——以贵州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234-237.

[5]王欣媛.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6,(5):194-195.

[6]严峰.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6):235-238.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英译景点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摘要英译
美人鱼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