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2-11 08:40孟庆明范玉录田传让
系统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阑尾炎

孟庆明,范玉录,田传让

山东省临邑中医院针灸科,山东临邑 251500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疾病,居于急腹症首位。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压痛和反跳痛等,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1]。临床常见治疗方式采取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治愈率高、根除病灶且并发症少,但该手术后,患者体温升高、腹部疼痛、肛门不排气三大术后并发症过于常见,而早日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同时也是预防肠粘连的关键因素[2]。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常见方法包括胃肠减压、肠内外营养支持、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其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针灸是运用中医经络学说,根据患者术后腹部的主要症状辨证施治,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术后肠蠕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针刺、温针炙、电针、艾炙、穴位注射等。针灸治疗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为进一步探析针灸在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该文选取该院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 16~53 岁,平均(34.6±5.1)岁,手术时间 0.8~1.7 h,平均(1.1±0.3)h,术中出血量 6~11 mL,平均(5.7±0.9)mL;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8~51岁,平均(33.7±4.9)岁,手术时间 0.9~1.8 h,平均(1.3±0.5)h,术中出血量 5~12 mL,平均(6.0±0.7)mL。 患者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出现呃逆等症状。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外科学》(第8版)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②患者无严重心、脑、肾脏功能不全;③患者无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④患者无消化系统占位性病变;⑤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⑥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该次研究[3]。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合并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疾病患者;②排除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③排除具有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肝炎、性传播疾病等;④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排除晕针者;⑥排除拒绝配合或故意破坏治疗过程的患者[4]。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患者术后常规禁食,叮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给予抗炎、止血、止痛、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患者术后24 h开始实施针灸治疗,取穴:选择患者穴位双侧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天枢、上巨虚、公孙,进行常规消毒。手法:选用无菌针0.3 mm×50 mm针刺,进针30~40 mm,穴位与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同时留针时每10 min行针1次,施针次数1次/d,直至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5]。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首次恢复时间。患者正常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可视为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准确标志。其中首次排气、排便:急性阑尾炎术后2 h叮嘱患者准确记忆自身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医护人员听诊肠鸣音前记录;肠鸣音:8∶00~22∶00 间,医护人员每隔 2 h于患者脐部听诊肠鸣音1次,每次听诊3 min,肠鸣音恢复标准参照《诊断学标准》[6],为 4~5 次/min,同时准确记录患者首次肠鸣音时间。

1.5 诊断标准

分析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治疗标准参照国际公认罗马Ⅱ标准(2000年)[7]:术后24 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4~5次/min,饮食正常,体温正常,腹围恢复正常,排气正常、排便1次/d,视为痊愈(Ⅰ级);术后48 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比较弱,1~2次/min,进食后轻度腹胀,体温维持在37~38℃,腹部微涨,排气正常、排便2日1次或无规律可循,视为显效(Ⅱ级);术后 72 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非常弱,0~1次/min,食用流食或不进食,体温>38°C,腹部膨胀,排气推迟、排便艰难或不排便,视为好转(Ⅲ级);术后72 h不排气、排便,肠鸣音消失,禁食水,体温>38°C,腹部膨胀明显,患者恶心呕吐,需胃肠减压治疗,视为未愈(Ⅳ级)。其中临床治疗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00%,治疗有效率=显效及以上例数/总例数×100.00%[8]。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5.7±5.1)h、首次排便时间 (34.2±11.9)h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47.2±9.3)h、首次排便时间(51.6±14.8)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5.017,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1.8±8.2)h,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21.9±4.7)h,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1,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40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25例,好转2例,未愈0例;对照组患者40例临床治愈1例,显效19例,好转18例,未愈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32.5%显著高于对照组2.5%,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50.0%显著低于观察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07、5.339,P<0.05)。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通常是由于患者阑尾管腔阻塞、肠道内条件致病菌感染、便秘、肠炎等胃肠道疾病因素,阻碍阑尾正常排空能力,导致大量黏液潴留于腔内,腔内压力上升,从而引发坏死或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肠功能的恢复早晚关系并发症发生几率。患者急性阑尾手术后,麻醉、暴露时温度和湿度带来的影响、手术过程对胃肠和系膜的牵拉损伤等,在不同程度上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同时交感神经元发生异常兴奋,从而导致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使胃肠道保持低动力状态,进而令肠内容物滞留胃肠道,病菌群迅速繁殖,炎性介质如内毒素、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快速生长,为麻痹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肠粘连等感染和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埋下隐患。研究显示[9],开腹术后即刻经口给予核素扫描提示核素在胃内停留后进入小肠开始吸收,小肠内滞留一段时间后到达结肠。西医治疗多采用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西沙比利、伊托必利、吗丁啉等以及促排便赛肛制剂如甘油制剂、硫酸镁制剂、甘露醇制剂等。中医学认为,腹部“胀”“痛”“闷”“闭”,乃脾胃枢机不利,气机阻滞所致[10]。现代研究表明,腹部术后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位,有助于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帮助患者早日排气通便。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属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可调理脾胃、升降气机,对患者有扶正培元的作用。手三里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研究中发现[11],X线钡餐下可观察到,针刺患者手三里可加快患者肠胃蠕动,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天枢为大肠募穴,善于疏调脏腑、理气化滞,“枢,户枢也。”古人将其视为关键之处,天枢穴属于人身上下之间、阴阳之间、天地之间气枢转交合之处,穴内为横结肠屈曲回折之端,针灸刺穴可增益肠道蠕动之力,干矢自出。针灸后各穴位同时发挥作用,能产生“和胃健脾、理气导滞”的功效,加快患者气机调理、肠腑通畅的恢复过程,进而使胃肠功能恢复。

该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25.7±5.1)h、首次排便时间(34.2±11.9)h,这与林晓华等人[10]的研究中,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47.2±9.3)h、首次排便时间(51.6±14.8)h,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一致;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21.9±4.7)h,这与李双霞等人[9]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31.8±8.2)h显著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临床治愈率32.5%、临床治疗有效率95.0%,这与郭佳等人[6]的研究中,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2.5%,临床治疗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针灸能快速有效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大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患者时间成本、物质成本,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针灸在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加快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阑尾炎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按压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