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课堂文化与教学认同新变化及其影响

2018-02-11 01:03孙泽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变化考核文化

谭 正 孙泽宇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前90后”大学生开始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的今天,“第一批00后”也开始步入进大学生活,作为成长环境相较于之前任何一代都不同的一批大学生,他们对于课堂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所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认同也不同,从70后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包分配,到80后的自主择业,再到90后开始出现的自主创业,未来人生道路的多元化与多变性,使得大学课堂的承载量越来越大,而这些变化的出现也要求大学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加快与时俱进的脚步。

一、课堂文化的多元性

说到课堂文化,就得先说“文化”这个概念,简单来讲文化就是社会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形成一个单独的文化单元。而课堂文化就是由任课教师主导的集合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文化集合,受到主导人,参与人,执行人和接纳人共同影响。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课堂文化开始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带来各种冲击,教学方式上开始显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传统的课堂构成是学生与老师的课上交流为主体,以板书,笔记,课件等教学技术应用为媒介,以学生课后反馈和最后的实际应用为考察的基本模式。而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衍生品不断充实,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迅速普及式应用,“微课”“网课”也开始逐渐的走入了高等教育课堂,从职业化教育到研究性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拷问着基础教育时期的知识扎实度和对于问题理解分析能力的强弱。

其次是课后布置的多变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课后的作业布置和复习要求是必须的一环。而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强,课后布置的内容也变化多变,且师生彼此间互动的增多也开始影响着课后布置的具体实施。例如网络微信签到,邮件作业,平台公众号留言,开放式调查问卷,匿名投票等等层出不穷的课后布置,给以往严肃的课堂文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平等,自由的理念也开始在课后环节里充斥进大学生的生活。

最后是实践形式的渐变性。高等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不同,无论是职业学院还是大学研究所,都开始更多的注重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所以说越来越多的实践环节开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最初教改增加实践环节开始,工科生的工厂实习,理科生的实验室数据,文科生的文字撰稿,师范生的模拟课堂,外语生的对外交流等各种实践环节越来越多的应用,也使得实践形式到课堂文化产生了渐变性影响。综上所述当今课堂文化符合快餐化文化消费盛行的趋势,也适应了当今信息化时代勇于打破旧有模式探索新途径的文化要求。但是这种根源上的文化认同势必也会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认同产生影响。

二、教学认同的开放性

说到教学认同,一般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掌握程度,考核成绩,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认可度。随着课堂文化的多元性产生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认同也开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考核方式,掌握程度和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

起初为考核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认同程度考核无非是对学生的期末考试那张考卷。可以说中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已经不是十年寒窗苦读了。高职高专毕业就已经念了十五年,大学毕业十六年,研究生毕业十九年,博士生毕业最快的是累计读书二十二年。所以说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成效的考核方式也开始产生变化,开始出现了写评论,写小论文,实验成果,科技成果亦或是专利等等以前不曾出现的考核方式。与其说是被动的减轻课业压力和复习压力,更像是主动的寻求实际意义更高,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考核方式。这种变化是对于教师教学认同的一种积极表象,受到9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接受程度也更高。

发展成掌握程度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成果检验一般会在期末考试时给学生的考试成绩设置通过率,或者是挂科率来检验教师授课的广度与深度。随着考核方式出现的变化,很多课程设置也不再教条的约束教师必须将某一科或某几科设置为难通过科目或者是易通过科目。相反的微课,网课或者是实践课等环节无法固定某种程度是真正的掌握了或者是学会了。所以说对于高等教育课程掌握程度要求的放松和变化,是教学认同开放性的另一个体现。

结果是生涯规划的变化。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未来的人生规划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说教师在讲授学生们必修或者是选修的科目时,会对于学生们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学校加开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指导性课程,不过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时期以内对于专业的认可度或者是否认度都是并存的,这就导致学生生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综上所述,从教学方式手段的多元化过度到教学成果考核的变化,作为教学环节推动者的教师和受业者学生直接都被信息化时代的大潮推着一路向前。我们无法否认任何一方的努力,也不能忽视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那么课堂文化和教学认同产生变化究竟带来的是利还是弊呢,是顺势而为还是急躁冒进,我想时代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三、课堂文化与教学认同变化的优缺点

那么新时期出现的课堂文化多元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认同的变化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那些弊端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优点是推进新型人才的养成。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型国家的转型。需要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创新性观点,敢打敢拼,勇于创造的年轻人。开放多元的课堂文化,可以活跃学生的大脑思路,拓展课堂内容的参与程度,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新时代的技术创新产物,使得老师和学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完成了学业任务和思考。对于社会来说,一个社会的氛围决定了一个社会的高度,开放多元的课堂文化培养出的年轻人,务必会变得更思辨,对于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更高也更完善,不会出现揠苗助长或者是大材小用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文化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弥补时间和知识储备不同带来的代沟。而对于学生来说,用一种便携,快捷的方式去了解一个看似古板僵化的内容,则更有可行性,降低了学习的压力。所以说这些层面上来说多元化的课堂文化带来的变化的教学认同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进创新型人才养成的有效途径。

缺点有造成知识断层的出现。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基础教育领域做得比较到位的国家之一。从海归专家和海归留学生巨大的实际反差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基础教育培养出的年轻人,送到国外进修后的水平和一直在国外进行教育或者是大学阶段出国的留学生明显是不同的。所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不过随着课堂文化的多元化和教学认同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考霸类学生势必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过这些“考霸”“学神”们的基础知识能力要比大多数同年龄的外国学生高不少。那么没有了一板一眼的教学和按题给分的考试,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是否会被弱化?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牢固的掌握一技之长的基本功?这些都是未知数。而且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才开始教授专业的基础课和对口课,在没有一个相对严谨的考核体系时,大量的运用开放式课堂和多元化考核,是否导致这一批甚至于这一代人的知识结构的畸形?重实践轻理论固然实际能力突出,收效明显,但是点滴不足会不会造成社会文化的走偏,这造成的有可能就不是简单的知识断层,而是国家文化的动摇,毕竟和平演变的前车之鉴还在,操之过急的急功近利会否动摇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影响是教育改革压力的增加。教育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四个字。刚刚进行的高考改革注意到了文科生实践能力差,理科生文化意识偏低的不足,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场革新式的进步。但是大学生课堂出现新的文化变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另一个产物,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下放到了高校本身,给高校教务教研部门增加了空前的压力,但是收效缓慢。原因是人才配置还不够健全,所以说大学生课堂文化变化的本质是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当代传统意义上的90后曾经倍受社会的担忧和质疑,但是他们的成长环境相比前辈们又是相对最安定与和谐的。所以说90后学生们情商普遍高于建国以来的其他时期,但是同时这一代人又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最严重的一批人,相较于之前任何历史时期的开放与包容,改革开放是在经历了文革后对内文化极度否定的成果下进行的,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与接受使得90后乃至于其后的00后更容易在世界观不成熟时受到各类文化的冲击。而大学生的课堂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后开始出现了新的文化现象和认同方式。究竟这场变革什么时候能够趋于稳定,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光书.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玉德.文化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毛红芳.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变化考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从9到3的变化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谁远谁近?
这五年的变化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鸟的变化系列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