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海英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基础会计中“生产过程业务核算”部分包括了成本和费用的内涵、生产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等内容,与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致。成本会计教学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成本会计认知、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成本报表和分析,前三个部分在基础会计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基础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联系紧密。然而,无论是作为一个章节还是一门学科,都是一个学习难点。尝试运用PDDCEA循环教学法优化基础会计“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构建基础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桥梁。
基于“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定位,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两大主线进行。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有所成”,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当前需求和后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创建和完善自主学习平台;以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思想的能力为宗旨,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成果设计除了最基本的知识成果,还包括学习过程的收获和创造性成果。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的教学目标表现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识记生产过程核算涉及的主要账户,掌握生产过程的账务处理,能依托“生产成本”T型账户结构理解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账户的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企业生产过程的氛围,尝试解决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问题,体会资金流转的意义;通过讨论节约耗费的途径,积累生产实践感悟,体验创业艰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反思自己的任务完成,积累会计学科的学习技巧。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体会细微差异的不同结果,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团结、交流、合作,感悟沟通的意义;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完成,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戴明环PDCA理论基础上研究提炼出来的PDDCEA教学法,借鉴PDCA理论的计划、执行、检查和纠正过程循环,融入任务驱动法的精髓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任务策划、分解、实施、检查、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路径,其特色在于反思调整,环环相扣,渐次提升。
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属于《基础会计》后半部分的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破解了入门的困惑,掌握了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晓了企业业务的基本流程,能够针对部分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需要学生结合企业生产过程进行职业判断、成本计算和核算。由于生产过程较为抽象,计算相对较多,一环套一环,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耐心严谨的工作作风,而这些品质恰恰是学生欠缺的,使得该内容的教学总体较难。基于后续还有专门的成本会计课程,部分教师则给予弱化或回避。造成了基础会计知识体系化的欠缺,又不利于后续成本会计学习的顺利进行。
针对教学现状,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教学,将任务层层分解,逐层实施。辅以辨析关联账户、树立账务流程观念、探求会计分录编制规律等教学策略调整,有利于突破“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教学难点,构建基础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桥梁。
针对生产过程的业务特点,以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度为宗旨,凸显直观性、趣味性,在掌握基础会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专业潜能。
1、任务策划(P)
生产过程业务核算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学生对其业务内容比较陌生,因此该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身临生产现场,置身于“繁忙的生产车间”。通过观察实物流转(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半成品→产成品)、分析资金流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收集单据流(领料单、工资单等→费用分配表→完工产品入库单),进而提炼会计信息(如材料耗用、工资结算、产品完工入库等等),为后续的会计处理奠定基础。
情境创设不一定要深入企业一线。虚拟情境可借助于专业软件,仿真情境可以由学校生产性实训室直接提供。情境内容不追求面面俱到,业务繁琐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但作为生产过程精髓的业务必须包括。通过深入情境,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设计思维导向流程,分步引导,激发思考,让学生领悟业务活动中会计职业角色,培养会计思维,为后续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2、任务分解(D)
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由于内容较多,可以分解为三个任务来实施,每个任务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任务一:成本认知。任务细分为:识记成本、费用的概念;根据预设场景,对成本、费用职业判断;了解成本计算对象的表现形式及基本形式。
任务二:生产过程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进一步分解为:分析生产业务种类、提取核算账户和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任务三: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的基础上,运用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并进行账务处理。
3、任务实施(D)
以任务二“生产过程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为例阐述任务实施流程及内容。任务实施过程以讲解释疑,探究知新为手段,便于学生学会应用新知识,提升会计核算技能。
首先,分析经济业务。案例是分析经济业务的载体。通过研读某典型企业的生产业务,归纳出领用材料、结算工资、计提折旧、支付其他费用等业务,进一步分析提炼出制造费用结转和结转完工入库产品成本等业务。
其次,提取账户。运用归类法分类展示两类账户,一类反映具体耗费情况的账户(核算要素费用的账户),如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另一类反映耗费归属的账户(主要为计算成本的账户),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同时运用对比法,结合账户核算内容比较关联度较大的账户。
最后,账务处理。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共同完成案例中会计分录的编制。作为巩固,再补充案例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记账凭证填制。
4、任务检查(C)
任务检查体现特色,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常规的结果准确性检查,还包括会计工作特有工作流程、职业标准和细节检查等:
(1)工作流程检查。宏观层面,不可变更会计工作内在逻辑顺序,即凭证→账簿→报表。业务层面,生产费用的处理也有逻辑顺序要求,如先归集后分配、先要素费用后综合费用等。工作流程检查,既有会计工作流程检查,也有具体业务流程检查,当然也包括学生解题思路的监控等等。
(2)职业标准检查。在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标准型知识,会计要素填写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规范、划线是否到位、签章有无遗漏等等都要纳入检查范围。
(3)操作细节检查。生产费用的核算业务流程观念明显,细小的错误会导致后续一系列连带性错误。细节检查还应重点关注明细科目是否到位,成本核算过程中明细科目的重要性在成本会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否则无法进行后续操作。
5、任务评价(E)
多方位的检查,为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可能。评价内容包括:1.完成率,主要考核各小组对案例资料提取生产业务是否全面,相应的凭证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填写完毕。2.正确率,主要考评形成的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填制的记账凭证是否符合规范。3.态度,评价小组成员是否积极、认真参与任务完成。通过多元评价推行赏识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6、任务调整(A)
PDDCEA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通过反思调整获得渐次提高。评价的结果旨在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针对存在问题以及后续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本学习任务可尝试以下的调整或强化:
(1)辨析关联性账户
账户是核算的基本工具。关联账户的辨析是教学重点,是费用归集和会计分录编制的关键知识,同时又是难点,运用时错误频现,学生不易掌握。
①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这两个账户同为成本类账户,核算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费用。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核算的是直接费用和分配转入的间接费用,后者仅核算发生的间接费用。基础会计学习阶段,核算内容不易区分,可引导学生圈定各自对应的常见业务。成本会计课程会作详细的概念辨析和费用计算处理。
②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 该组账户基于同一主体(即固定资产)而生,但分别核算固定资产的不同价值。固定资产账户核算原始价值,累计折旧核算磨损价值。如果能让学生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只会使固定资产磨损增加(即贷:累计折旧),而不会改变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即涉及不到“固定资产”账户),就会避免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业务中两个科目同时出现在一笔分录中的错误。到成本会计学习阶段仍然不理解该分录的大有人在,影响了成本会计的教学。
③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 作为生产过程核算中的两个常见账户,核算内容不会交叉,但账户余额特征容易混为一谈。教材明确阐述管理费用无余额,制造费用一般无余额。因为在《基础会计》中制造费用科目余额没有出现过不为零的情形,学生也就忽略了“一般”两个字。但在《成本会计》学习中,制造费用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对该余额特点给予了充分的论证。强调两者的区别既有利于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学习,更有利于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不同分配方法的理解。
(2)树立账务处理流程观念
流程是任务检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流程观念树立需要抓住账务处理流程和业务分析流程两大抓手。
正确的工作流程是账务处理顺畅的前提。如生产过程综合费用分配时,既有辅助生产费用又有制造费用,必须先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再分配制造费用。因为辅助生产费用有可能分配给制造费用,顺序颠倒会使费用分配工作陷入不必要的循环中。虽然基础会计中未涉及辅助生产业务,但在该部分仍有必要强调业务流程观念。
正确的业务分析流程是账务处理结果准确的保证。生产过程的核算知识相对复杂,为降低掌握的难度,可以优化业务分析流程设计。以资金运动分析为起点,延伸至借贷方向分析,再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以材料领用为例,材料被耗用,即材料减少(贷:原材料);材料被用到那里去?(生产甲产品和车间一般耗用),产品生产耗料和车间耗料导致成本费用增加还是减少?(增加);成本费用的增加记什么方向,对应耗用主体账户名称?(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步步为营,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3)探求会计分录编制规律
如果每一笔业务都按上述步骤来处理,费时费力。“任务实施”提炼账户时教师有意识的分类展示已经给了学生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不难发现,此处是有规律可循的。反映具体耗费情况的账户记在贷方,即分配什么费用就贷该科目对应的账户。反映耗费归属的账户记在借方,生产过程耗费归属无非就是“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掌握了这些规律,未来成本会计学习时常见业务会计分录只需稍作回忆就可,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到计算部分。
(4)突出明细核算重要性
基础会计在介绍生产成本账户时提到了该账户应该按产品的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例题和习题也分别有所反映,但教师强调不够,学生重视不够,在成本会计阶段学习时经常遗漏,关键是未能认识到明细账户的重要性。成本计算对象最终要回归产品品种,但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下其表现形式却有多种,如品种、批别、步骤等,如果在核算时不能依照计算对象(即明细账户)准确归集和分配各类费用,期末则无法结转完工产品成本。强调明细核算的重要性,为成本会计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并了解成本会计是构建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和成本会计课程桥梁的关键环节。
基础会计以基本原理、简单的实务操作让学生了解会计学科,具备了深层次研究的框架知识。生产过程业务核算内容几乎延伸到了成本会计的全部,但缺少更宽、更深的追根溯源。就材料费用分配而言,只知道根据题目数据在“原材料”账户贷多少金额,却不明白依据的是什么原始资料(发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又从哪儿来(领料单)、以及根据领料单如何分析汇总得到某一对象领料金额等等系列问题,而这些都是成本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该部分内容出发设置疑问,必然会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后续尚有以此为基础的成本会计专业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去钻研和探索。
成本会计中众多的计算思路在基础会计中已经有所体现,如制造费用的分配,先算分配率,再求各受益对象应该承担的费用。可以告知学生该计算原理在成本会计的每个模块都会出现,如有变化只是微调和具体化,不会改变计算的基本程序和公式的基本框架。相关介绍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成本会计领域。
总之,经过PDDCEA循环法的运用,强化、反思、调整等手段使得基础会计知识掌握得益发牢固,会计职业素养和判断能力明显提高,后续成本会计学习的通道已经打开,增加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爱荣,杨萍.成本会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3]洑建红,郝福锦.基础会计图解案例实操[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4]于锦绣.“PDDCEA”循环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30).
[5]李霞.《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情境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6,(Z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