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高考作文写作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有结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考生在考前有必要积累一些可以通用的结构模块,以备考时使用。所谓解构,可以理解为分解结构;所谓重组,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命题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解构与重组是作文谋篇时的两个连续性的阶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譬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言及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是一个适合作为高考作文解构与重组的语段。笔者即以该语段进行高考作文套用式结构的举例分析。
直接解构,就是直接将原文进行切分。其前提是考生需要根据命题的特点,使被解构的语句与作文结构有高度契合的对应点。事实上,考生只要选准了解构的对象,解构本身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因为能够用来套用的结构,注定其语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例如语义上一般为三个层次,层次之间为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正反的关系。有鉴于此,考生对王国维“三境界”的解构,就可以按照三个境界依次进行切分,切分后的三个层次自然形成递进式关系。然后,考生将之作为分论点或者分观点对文章进行架构,机械重组,以使文章严谨有序,前呼后应,且具文化意味。最为关键的是,这种结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供考生在不同的作文命题中予以使用。例如重庆高考优秀作文《难题》,就是一篇典型作文。
难 题
人生如水,难免跌宕起伏;人生如月,难免阴晴圆缺。难题之于生活,亦如空气之于植物、水之于鱼儿,无处不在,亦不可或缺!而面对难题,我们需要领会王国维对于人生三重境界的精辟论道,去超越难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昨夜西风彻骨冷,在花凝树凋的疼痛与迷惑之中,更需要我们痛定思痛,去直面困难,在困难之中把握人生的方向。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史铁生在最年轻的岁月中失去双腿的迷茫与苦痛!生活的困难,人生的艰难,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画在他未来的人生路上;“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地坛的颓废与生机,清净与热烈是他领悟生命的高楼,在无尽的辗转与思索之中,他终于看透了生的华丽、死的必然,用文字在漫漫天涯之路开辟出一条道来。
难题之难,在于我们不敢去正面审视它。一旦我们鼓起信心,通向未来的天涯之路,也不过是咫尺之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困难是蚕蛹,一丝一丝抽取,终会化成蝶;困难是高山,一天一天挖掘,终会夷为平地。解决困难,唯有不懈的坚持与无尽的付出,才能换得青天昭昭。
为解决困难而坚持,是刘勰青灯伴古佛,恒兀穷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日日年年,《文心雕龙》就是他用坚持为自己的内心雕刻的一条巨龙。为解决困难而付出,是华罗庚为解决数学难题时一天天的符号与演算,一夜夜的明灯与背影。
难题其实不难,当你真心的一点一点付出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正一点一点的消亡,不再是难题,正所谓:“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真理与答案的追求,是人类不朽的前进步伐。当你真正去付出时,你会忘记一切,而成功也会不期而至。努力过,每一步都会摇曳生花。
掬水月在手,是苏轼三次被贬之后,领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
弄花香满衣,是宝黛二人对抗封建礼教,追求真爱至纯而留下的千古一梦。
难题的解决,就有城头飘来的歌声,在你用坚持去秉持一份悟念与追求时,你总会在某一路口发现美丽的显现!
难题就像是生活的协奏曲,跨越三步,人生就成就另一番境界。而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也能微笑着说:“人生之美,难题与笑。”
文章为中规中矩的总分总结构。考生首段即通过“难题”类比引入“王国维对于人生三重境界”的认知。主体部分,考生将“三重境界”进行直接解构,机械重组,使之成为架构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并依次进行事例论证,分析说理。末段扣题,以“难题就像是生活的协奏曲,跨越三步,人生就成就另一番境界”呼应前文,使整个文本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事实上,王国维的“三境界”主要是针对读书与人生体悟的,而本文写作的话题为“难题”,乍看貌似没有联系,但是考生却找准了“超越人生难题”与“人生三重境界”的关系,并将之进行勾连,于是整个文章的骨架与血肉就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牵强痕迹。由此,如何有效地将解构以后的语句与命题主旨进行勾连重组,使之能够以一敌万,有相当的通用性,才是考生需要不断揣摩与打磨的根本。
完形解构,就是切分出的语句有细微的改动,但整体上基本完好,拼接在一起还能呈现出原本语段的模样,这有利于阅卷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思维迁移,进而确保结构的严谨性与完整性。嵌入重组,就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构思时的插空法,考生可以根据命题主旨的需要,在已经解构完成的句子前、句子中或句子后加上与主题相关的动词、名词或者形容词等,使已经命定的高考作文题变成“我想写什么就填什么”的万能命题,便于考生选择自己易于操作及高质量的写作方向,以写出优秀作文。譬如王国维的“三境界”,经过完形解构并嵌入重组之后,可以变成如下分论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明确目标,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坚定态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专注精神,此第三境也。”如此,考生一旦将主旨迁移到“明确目标”“坚定态度”“专注精神”三个维度上去进行论证分析,就仅需在行文中适时明扣“三境界”即可,可谓是以“微变”应“万变”,特别适用于功利性的高考应试作文。例如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就属于嵌入重组结构的标杆作文。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命题原本是要写“诗意地生活”,但是题目显然过于空泛,考生不易有切入主旨的抓手,于是就顺势将“诗意地生活”迁移到“理想”“奋斗”“收获”的层面。如此,写理想,写奋斗,写收获,考生不但有大把的素材可用,而且易于论证说理。而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考生显然是运用“插空法”的高手,其将三个要重点表达的关键词置于段首,于是就以此构建出了三个简洁明了的分论点:“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末尾两段呼应首段,收束全文,回扣主旨,结构高清且严谨。但是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进行高考作文结构的“完形解构,嵌入重组”之时,一定要记住,构思的阶段是“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最好选择质量高且好写的点进行嵌入;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由彼返此”的扣题,因唯有如此,才可能让整个写作流程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无形解构,意味着原文段被解构之后只留其神,而形已经几乎归于虚无,只有极少的雪泥鸿爪,供阅卷者捕捉思路线索。为此,考生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形神俱无,无处触摸,那就无所谓解构与重组了,自然也就达不到“似曾相识又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异化重组,是在嵌入重组的基础上的更进一层,也就意味着重组之后的语句更趋于个性化,有了更多的“我”的参与。当然,被异化的部分内容,是需要与命题主旨高度契合的,因为文本中所有的文字都必须为论证主旨服务。譬如王国维的 “三境界”,北京一考生在《说纽带》中将其异化为“……我认为,纽带的功效应该分成三种境界……一是功用境界……二是心灵境界……三是人类境界……纽带的这三重境界,我们只有认真体会并好好运用于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重庆一考生在《对抱怨情有独钟》中将其异化为“……王国维有人生三境界之说,抱怨也有三个境界……境界一:物是人非,事事喋喋不休……境界二: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却没有开一扇窗……境界三:念社会之黑恶,独怆然而涕下……”将上述两个异化重组后的例子与王国维“三境界”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重组后的句子不但无形了,连“神”也迁移了。事实上,真正的解构重组高手,在确保能够以“万变”应“万变”的前提下,还是应该把握好解构重组的“度”。例如全国卷II高考优秀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就是一篇值得仿效的异化重组的示范作文。
“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借用王国维先生将学问分为三重境界之思路,我也想将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分为三境,课堂上随名师以解惑,课堂外厚阅读以薄发,生活中重实践以体验,构建语文大厦,浸润精彩人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与问,夯实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此第一境也。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不能脱离课堂学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我们以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走入学堂,在心灵上写下拼音,写下汉字,连词成句,品咂江浪淘尽后留下的一篇篇字字珠玑的文化精华。在课堂有限的学与问中,逐渐培养起对语文的最初兴趣,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背诵积累为建设语文素养的大厦铺上最原始的基石,在课堂有效交流中碰撞思想,升华素养。
“人读等身书,如将十万兵。”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来竖起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此第二境也。相比浓缩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阅读可以使我们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营养,让我们看到庄子的深邃、诸葛的妙计。在《老人与海》人鱼相搏的精彩瞬间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在《琥珀》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我们懂得了女性的独立解放。在街边的旧书店里、在高大静肃的图书馆里,我们心接千载,视通万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何异于将率十万雄兵冲锋陷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奘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此三境,步步相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潜心课堂夯实基础,大量阅读撑起支柱,实践体验铺就华盖,才能一步步提高语文素养,建成语文乃至社会文明的自信大厦。
题目明扣“‘三境’提升素养”,没有丝毫的含糊,足见考生指向之明确。首段将“三境界”与命题“提升文化素养”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实践”三个维度衔接,可谓是开门见山。主体部分将王国维的“三境界”予以异化重组,去掉了原有词句,分别换上了清代诗人刘开的诗句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代诗人彭兆荪的诗句“人读等身书,如将十万兵”,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保留总结语“此第一境也”“此第二境也”“此第三境也”,使之既符合命题的要求,又与“三境界”依次相扣,还呈现出逐层递进的布局架构;结尾回扣“三境”,以让文章前后呼应,简单高清。纵观文章,考生以“万变”应“万变”,将“三境界”运用得从容自如,似而非是,文味十足,令人揣摩玩味。
总之,高考作文写作作为一门艺术,其人文化个性化创新化等亮点都是需要集于一身才是最佳的。但是,作为整天关在象牙塔里的高三学生,我以为过高的要求不切实际,就像“猩猩拿香蕉”,还得努力“够得着”才行。所以,考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多关注一些技术层面的可操作的方法技巧,譬如对高考作文结构的解构与重组,就可以在亮化结构,“以一敌十”的套用方面发生效用,是值得考生去琢磨与探究的,也肯定是有所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