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悬念法的写作价值

2018-02-11 03:39朱元丰
中学语文 2018年13期
关键词:驿路悬念梨花

朱元丰

《驿路梨花》于2016年新选入课改后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这是彭荆风发表在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上的小说,具备统编版主编温儒敏所说的课文选编四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的特点,符合统编版选文之“恢复经典课文”的变化趋势。

《驿路梨花》作为一篇重新被启用的经典老课文,在写法上有着独到之处,妙在开篇引悬念,环环扣悬念,结尾留悬念,颇具阅读及写作教学指导的典范性。文章处处设疑,悬念迭生,让读者带着一个个问号深入文本,读到最后才豁然开朗,由衷感叹写法技艺之精湛。笔者在授课时,除了探讨《驿路梨花》的内容主旨外,更多的是解读悬念法在文本中的体现及写法妙处,引导学生将此种写法运用迁移到记叙文写作上,以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写记叙文平淡无奇的开篇、流水账式平铺直叙的过程、缺乏起承转合的标语口号式结尾。

一、改进平淡无奇的开篇,先声夺人

悬念,顾名思义就是悬而念之,因为悬而不决,让人念想不忘。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悬念亦被称为“扣子”“关子”,包括“设悬”和“解悬”,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却不立马作解答,而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篇文章可以是开篇一个悬念贯穿始终,也可以在过程中环环设置悬念。《驿路梨花》便是开篇引悬念,过程又环环设置悬念,结尾悬而不决,启人深思、吸引读者的典范文章。《驿路梨花》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开篇讲述主人公“我”和老余傍晚时分深山赶路,怕无处歇,出乎意料地发现森林处有人家种的梨花,惊现一丝希望,借助月光发现了一处茅草屋,开始一设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开篇引悬念,悬而不决,引人入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倒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目前初中作文普遍存在堆砌辞藻华丽式开头、喧宾夺主或转弯抹角式开头、解题不当不知所云,空发议论抒情,千篇一律等问题。借鉴《驿路梨花》开头设置悬念的方式,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有:1.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3.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4.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或事物。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写作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在开篇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改善平铺直叙的情节,一波三折

初中生作文最忌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有一说一,缺乏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没有什么波澜,缺少吸引读者读下去的看点。“文似看山不喜平”,怎样让一篇记叙文平地掀波澜呢?《驿路梨花》“设置悬念”这一艺术手法为我们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提供了很好写作借鉴。

围绕开篇第一个悬念“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作者环环扣悬念,一波三折。先是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后误以为走在前面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直到最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解放军盖建小茅屋。过程中一设悬念——初次误会,带出新悬念——再次误会,带出三悬念——最后亮出结果,次次悬念欲解而未解,一波三折,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驿路梨花》构思新巧,环绕悬念、曲折推进,虚虚实实,引人入胜的记叙结构,不断丰富记叙的内容,深化记叙的主题,增强记叙的感染力。因此,笔者教这篇课文以指导布局新巧的悬念法写作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分析并引导学生模仿《驿路梨花》中的悬念法,并在写作中进行迁移应用,仿写作文,把从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技巧转化为写作能力,改善学生写记叙文的平铺直叙,缺乏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现状。

根据训练点的目的要求,我引导学生找出围绕悬念、层层设疑的词句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有关知识内容。如果仅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构思,还是不够的,还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环绕悬念、曲折推进地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平时是怎样写作,你更喜欢哪种写作等问题。由此又引出下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故事呢?学生回答的结果是作者把文章写得这样波澜起伏,曲折推进,是为了引出更多人物与情节,突出雷锋精神的主题: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为人民服务。启发学生思考运用悬念法进行精心谋篇布局,更能突出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布置学生片段练习,模仿《驿路梨花》的三百字悬念法片段写作。要求:1.提炼素材,精心构思,因物记事写人。2.多次设悬,注意环环相扣;3.设悬解悬,皆围绕中心思想,不故作玄虚。课堂上学生原创了《驿路书屋》,仿写了《世界上最短的小说》等作品,检测训练效果较为理想。学生练笔展示与评价后,我还结合学生在作文中常犯记流水帐的毛病进行对比,进一步引起他们注意。通过记叙文主体部分环扣悬念,一波三折的仿写随堂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将读的练习,转化为写的能力,将悬念法写作训练效果最大化。

三、改变标语口号式结尾,耐人寻味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初中作文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标语口号式结尾,即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像对全世界的人发号召,或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思想笼统肤浅,大煞主题。

《驿路梨花》悬而不决、开放式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悬而不决,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借鉴、模仿。文章三个悬念解开了,但结尾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似答而未答,但读者心里却有了十分明确的答案:一切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读者也由此逐步领会雷锋精神处处发扬、代代相传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驿路梨花》通过几次悬念与误会相生相伴的过程,活化了结构,紧凑不拖沓,结尾悬而不决,使文章回环曲折,意味深长,有助于深化主题,启人深思,对作文如何结尾的教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悬念式收束的结尾,是一种“艺术的留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感情的抒发自然也会更有韵味。例如统编本八上教材鲁迅《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就留给读者很多揣摩的空间,含蓄地点出主旨。当然,也可以采用设问或反问的形式提一个问题,引发人去思考,从而使文章更深刻。例如统编本七下教材李森祥《台阶》的结尾:“好久之后,父亲又好象问自己又好象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悬而不决,主题藏而不露,引人唏嘘感慨,深思不已,让读者品味后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驿路梨花》悬念法仿写的随堂写作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读的练习,再转化为写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提高读写能力是一条可循的路子。

四、小结 《驿路梨花》悬念法的读写教学迁移

《教育大词典》中对读写结合的解释如下:“读写结合,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读写结合教学作为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必须遵循。

刘国正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必须结合起来,多读多写。一方面要重视讲读教学,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重要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整合是前辈们已经总结出来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笔者借用过来指导《驿路梨花》悬念法的读写教学迁移,探究结合学生课内外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既不影响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连贯性,又及时对学生进行了书面表达的练习,正确处理读写关系,使读写训练相得益彰。

悬念法片段作文训练设计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悬念法的使用进行展示,利用阅读鉴赏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悬念法的运用,并起到拓展阅读和素材积累的作用。根据生活化原则,选择中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悬念法的文章,作为写作对象,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效果。

具体做法:展示课内教材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英国作家埃克斯雷《聘任》,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悬疑小说,仿写世界上最短的小说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行文中悬念的设置及妙处,及时练笔,当堂完成,师生讨论分析悬念法的运用,反复修改,达到升格。最终筛选优秀作品在公共平台(班刊、课前三分钟、QQ群、朋友圈或者片段作文公众号)展示,供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写作爱好者、教育专家、作家共同参与作文的修改和鉴赏、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形成读者期待。

在一定的仿写基础上,可以尝试以悬念法为学习目标,令学生开放性地进行文学鉴赏,丰富写作形式,増加写作乐趣。体会经典作品中悬念法的运用,不仅可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名著的兴趣,更深化学生对文章结构安排的重要性的理解。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读写结合,相互促进,长期坚持,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定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猜你喜欢
驿路悬念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梨花之歌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驿路桃花
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
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蕲春县踏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