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一年级新生受其生理心理、家庭环境现状等因素影响,责任感缺失显得尤为突出。责任感是指自觉地把分内事做好的心情。笔者改变说理的传统做法,以习惯养成为载体,积极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在活动参与和感悟中,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律责任感不足
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原因,一个或两个孩子面对4个老人,2个大人的宠爱,他们是家庭的焦点。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习惯弱、行为基础差、自律性不强等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
(二)不懂有责任地回馈他人
家庭责任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在多重长辈和外在环境呵护中长大,习惯了家人为他着想,习惯了别人为他着想,不懂也不习惯有责任地去回馈家庭,感恩他人。这种原始的责任意识,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基础。
(三)个人意识强,集体意识薄弱
一年级新生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出发点,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得失;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参与或合作意识;对各类规则的感知度明显不够,且不能尊重、体贴家人、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辛苦劳动。
(一)责任认知水平低——缺乏行为能动性
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发展较早,可是对于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则受到自我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影响。在他们的行为习惯中表现出,对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等方面,儿童的发展较慢,在年幼的学生中,这些责任行为出现较少。同时,受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发展影响,他们的责任行为常受到具体情境性影响,因此,责任行为不稳定。
开学时经常强调如何把自己的书本整理好,如何做好课前准备。笔者曾经观察两个班级,学生清楚每次下课要把下一节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下课时班主任在教室,都能自觉放好,当班主任不在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好课前准备而匆匆下课。
(二)责任能力发展水平弱
有研究指出,责任心与坚持力、意志力、自主性、动手能力等发展密不可分,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儿童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不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主性和坚持力的孩子,就不能尽职尽责地去完成一项任务。
班级中小兰是一位负责教室两个窗台卫生的小朋友,当初在考虑她在这个岗位时,她主动请缨,班级中窗台卫生面积不大,每天中午擦一擦2分钟就可以搞定。然而小兰只坚持了两天,由于总是擦不干净窗台被其他小朋友批评,第三天就忘了。她动手能力较弱,刚开始有积极的热情,但不知该如何做好,受到同学批评后,索性不做。
(三)责任锻炼机会少
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都顺着他们,家里4个老人,2个大人围着转。在动手能力上,更多的是家长包办,他们缺乏经历和体验。小强刚来学校读一年级时,每天中午,他总是对着一盘菜不动勺子,还忙着和周围的小朋友讲话,等到吃饭时间过了,要来收盘子了,他急的随便扒拉几口饭。后来发现,他从来就是喂饭的。小强妈说,每次吃饭,小强的奶奶总说,“孩子长大自然而然就会拿勺子吃饭,难道长大还不会吃吗?”于是拿过饭碗喂他。
吃饭还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小强缺少的动手实践机会,家长的包办让他分不清哪些是自己该做的,更无法独立有效的完成任务,因此学习作业拖拉,生活东西乱放是常态。
在学生行为习惯自我责任感的培养中,笔者尝试让一年级的学生避开苍白无力的说教,通过活动设置,在体验中形成既有秩序又灵活、既独立为各个活动过程,又紧紧地围绕同一个教育主题进行连续、完整的教育大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僵化的模式,也不是简单的拼凑,而经过合理设计,并进行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如何进行对于学生行为习惯自我责任感的起步教育?针对一年级的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笔者尝试用多种活动体验,充分让学生感受自我责任的重要性与优势,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激发他们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一)行为习惯养成中提高责任认知——岗位设置
一年级学生缺乏岗位责任承担的经历和经验,需要激发他们的认知参与,引起他们对岗位角色的强烈感悟。笔者调整以往老师安排、学生执行的做法,在师生合作,每人积极参与中,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体验感悟自己岗位的职责,培养责任心。
1.值日生岗位——初步体验
一年级新生,刚刚离开以游戏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习惯了在幼儿园的自由不羁,一味说教效果不佳的。因此,笔者觉得从担任小岗位的工作入手,在经历担任岗位工作中,体会责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级中很多孩子都表现出自己想当班长的欲望,这跟家中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密切有关。笔者没有直接打击他们告诉班级只有一个班长,而是顺势引导,告诉他们班级中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班长。马上为学生设立岗位,而从组织值日生开始,把班级48位小朋友分成8个组,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要做的工作,并让他们在组内轮流做值日班长。由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班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月后,每个学生对值日工作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2.二次岗位选择——确立定位
学生们对岗位工作有初步认识后,结合班队课“争做班级小主人”的学习内容,笔者设计一堂专题教育课,在班级中寻找自己的岗位活动。学生都纷纷讲到,自己在值日生工作中的种种感受,最后达成共识,做好一个岗位的工作并不简单容易,必须要明白如何做好这个岗位的要求,要不断地想办法。
(1)第一次选择——进入角色。笔者组织学生确立了20个岗位,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由于学生年龄小,每个岗位是尝试阶段,没有具体的职责,只有让学生在寻找小岗位的时候,按照岗位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寻找小岗位:
你想为我们幸福里远志班服务吗?你想和老师一起管理我们远志班吗?那就赶快找找班级的小岗位吧!
领操员、早读管理员、卫生员、图书管理员、小园丁、发书员、课前准备检查员、语文课代表、数学课代表、电脑课代表、美术课代表、值日安排员、书写员、礼仪员、值日管理员、节能员、公物管理员、窗台清洁员、柜子清洁员、花架清洁员。
我想担任的小岗位是( );
该怎么把这个岗位做好( );
我做这个岗位可能碰到的困难是( );
我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
(2)第二次选择——正面体验。笔者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小岗位,家长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探讨这些岗位中碰到的困难,有效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有了自己岗位后,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可问题随之而来,有13位小朋友要求换岗位,有的学生认为小岗位影响自己的学习,每次检查完卫生回到自己的位置,总是错过中午的午休订正作业的时间。节能员除了每天开关灯觉得其他无事可做;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岗位:如领操员觉得每次领操,总有很多小朋友只顾自己讲话,做操动作不标准。
根据学生的新情况,笔者在班级上了一堂“做好小岗位”的主题教育课,以制度学生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笔者没有评价他们工作情况,只让学生谈在工作中的感受。学生把自己的快乐,失望和烦恼都说出来。同时,也介绍了很多在不同岗位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有劳模售货员张秉贵、石油工人王进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碰到困难,也曾经伤心,失望,但是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成为劳模。
课后,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岗位选择,只有4位小朋友依然要求换岗位,44位小朋友依然坚持自己原来的岗位工作,为4位学生调整岗位。
笔者把每个岗位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建议,明晰每个岗位人的职责和责任人,并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重新调整,明晰职责,学生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提高了。
3.岗位明星评比——激励更持久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和调整,学生适应了自己的岗位工作,对自己的岗位任务非清楚,有些学生积极性开始松懈。比如随着值日生工作的不断熟练,工作难度下降,此项工作的挑战性和吸引性也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一个“岗位小明星”的评选。
每半个月根据学生完成岗位的工作情况,评出10位“岗位小明星”。被评上的小朋友,不仅可以把照片贴在班级门口的荣誉栏,还可以得到一张光荣的喜报。每半个月的班会课就是评选的日子,每个学生都非常期待这一天。岗位明星评选,不仅让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在平凡的岗位,只要自己花心思一定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富有责任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学期,学生得到了充实的锻炼,在具体的实践中,他们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二)行为习惯培养提高责任能力——教师指导行为习惯的活动
动手实践是学生树立责任感的基石,试想一个再有责任心的人,他连整理,打扫卫生等行为习惯都难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都不能负责,更无法对别人、对班级负责。因此,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实践后的优势,对比整洁与脏乱,他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因此从不同层面中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1.整理书包——个人自我责任
要求每天整理一遍书包,学校每天课表不同,每天有不同书本工具要带,第二天不上相关东西不必带学校,可以减轻书包的负担时刻关注明天上课内容。
整理阶段分为3个,第一学生和家长一起整理,掌握整理基本方法;第二学生整理家长看,整理不当马上纠正;第三,学生独立整理。
第一二两个阶段在一个月内过度,家长和学生一起经历整理的过程,对一些本身整理习惯差的学生,总有书本落在家里,笔者把情况反馈给家长,一方面提醒孩子,昨天的整理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提示家长整理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将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
2.做好三件事——区域自我管理责任
午餐后,午休搞卫生时间紧,卫生打扫不易大动干戈,培养卫生意识是关键。做好三件事是对班级最大的贡献:桌面擦干净、桌子对整齐、座位下保持整洁。
看似简单的三件事做起来很难。从一开始没意识,到到点整理,到见垃圾捡干净,过程辛苦。对地面垃圾熟视无睹,对横七竖八的桌子满不在乎,一次次的训练与督促,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为整洁的班级做的努力付出。
3.打扫卫生——班级服务责任
第一次发现学生扫地,有的像猪八戒用钉耙一样,有的像推推土机。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掌握扫地技能。第一周,回家的任务是正确拿扫把,学会扫地和拖地板。第二周,学会用抹布抹灰尘。第三周开始,安排学生打扫卫生。每周4个孩子,每个孩子一大组,负责扫地,拖地,擦桌子,对桌椅。
如果平时搞卫生安排人多,每人任务不多,学生容易分心玩耍,更促使他们拖拉的现象。四个孩子,每个人的工作量一样,没等激励,学生就开始较劲。无形中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劣,速度快慢就有对比,每次搞卫生,不用催,他们搞得都挺快的。
(三)行为习惯培养增加锻炼机会——活动与习惯的培养
学生仅仅在学校中得到锻炼是不够的,学校和班级的小岗位难以满足他们发展需求。在家长支持下,笔者设计寻找家庭小岗位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家里情况,在自己的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为父母分担家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经过和学生、家长讨论,找到了这些岗位:清洁员,每天负责倒垃圾;安全员,负责体现家长及时关煤气开关;节能员,提醒爸爸妈妈合理用电,人走关灯的习惯;餐桌员,饭前主动摆碗筷;取报员,每天取报;自己的袜子和红领巾清洗干净;叠被子;整理房间。这些岗位对学生是一种新的挑战。
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促动他们积极向上,更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深刻感受到为自己、班级做的每件事的点点滴滴,看到卫生的脏乱与整洁的对比,感受到同伴的赞扬、体会到其他班级的认可、感悟到努力和付出后的丰厚收获。这些真切的感受只有在活动中真切的体会,才能更好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美]B.Raven,J.Rubin.群体心理学[M].刘永和 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美]苏珊·纽曼.独生子女欢乐与挑战[M].贾明 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5]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6]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2013.
[7]庄玉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