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的“惨怛”之情

2018-02-11 00:40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江 斌

归有光,少年成名,理应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可是,童年丧母、祖母离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科考不顺,让这位才子黯然神伤。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所以,《项脊轩志》折射出的何尝不是作者的心路历程?那么,在归有光的心路历程中又有怎样的“惨怛”之情呢?

一、诸父异爨,家道中落

归有光先祖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这种五世同堂的现象中国古代极为罕见,归有光是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人,所以,归有光对此颇为神往。但据归有光《家谱记》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到创作《项脊轩志》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巨变。

文中写到,“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百年老屋,历史悠久,见证过归家辉煌的顶点,也承载着归家男儿光耀门楣的美好理想,而如今,它以残破不堪之身躯冷眼旁观归家的败象。正如文中所说的“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在《项脊轩志》中,少年归有光把亲人离心离德、分庭抗礼的这一切看在眼里;虽然厌恶、忧虑当时的家庭状况,但是年少的他无能为力,这怎能不让人伤心难过呢?

二、母爱缺乏,遗恨无穷

归有光的母亲是位非常温和、宽厚之人。正如文中写到“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对待下人,母亲从来便是这般谦和。作者还通过老妪的话语传达出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与关心,文中写到: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镜头。襁褓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姆随声应答着,这一扣一问,把母亲对儿女难以言状的焦急、关怀、疼爱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催人肝肠。

在母亲、祖母、妻子三位亲人中,母亲是最早离开的。当时只有8岁的归有光,对母亲的记忆是比较模糊的,甚至只能通过画像记起母亲的面容。据归有光《先妣事略》记载: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字里行间有归有光对至爱亲情的无比眷恋,又有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穷遗恨。

三、祖母厚爱,压力山大

母亲的早逝,有光是不幸的;祖母的陪伴,有光又是幸运的。归氏家族早年显赫一时,但是,到了有光时期,归家是“读书久不效”,屡试不中,所以祖母寄予有光厚望。文中写道,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年迈的祖母,主动探望孙儿,言语中透露出祖母对孙儿的那种既有责备,又有疼爱;既有担忧,又有喜悦的复杂心情,似乎老人家从归有光的苦读中看到了家族的希望、归家的未来。

文中写道,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阖”一“语”,孙儿登科成名,光宗耀祖,指日可待,欣喜之请,溢于言表。文中又写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望孙成龙之迫切心情,再一次表露无遗。可作者科考不顺,以至于“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想到祖母最终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便与世长辞,想到自己还没能改变诸父异爨、家庭分裂的局面,因此,情不自禁,痛哭不止。

四、贤妻归西,幽思绵绵

1.甘于清贫,贤惠有德

童年丧母、祖母离世、家庭衰败、科考不顺……然而妻子的到来,给归有光带来了新的生活。归有光在《请敕命事略》中写到: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简公为当世名儒,学者称为庄渠先生云。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谴人日来省视,始欢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

魏孺人,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其父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及来归,而归氏家道中落,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未提及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其贫之如此也”。

魏儒人除了贤惠有德,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才有了“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津津乐道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陪丈夫读书的“阁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德才兼备,实乃有光之福,家庭之幸,与有光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2.室坏不修,心有创伤

文中写道,“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然余多在外,不常居”。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共同生活了六年的妻子就去世了;祸不单行,南阁子也坏了。妻子死,是无法抗拒的事情;生老病死,自然之规律,无人左右得了。而房子坏了,就得赶紧修一修吧,何况这是一所祖传的百年老屋,是自己发奋图强的地方。可他偏就“不修”,为何?从归有光的人生经历来看,童年丧母、祖母去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科考不顺。可见,归有光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幸,尤其是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在他读书做官不效、重振家业不效的时候走了。所以,此时的他心灰意冷、心力交瘁,以至于“久”病“卧”床。他哪里还有什么生活乐趣、奋斗动力!这“阁子”哪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从此他也懒得去想,懒得去修,从此了无牵挂,不用见物思人,岂不更好!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世真是伤透了他的心,让他欲哭无泪。“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3.枇杷“如盖”,托物言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有多少年,妻死多少年,它是见证爱妻亡故的一个符号。枇杷惹起我的思念,思君不见君,树木还在,且“亭亭如盖”。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言有尽而意无穷。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开起,以项脊轩作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将归有光内心的深沉的爱、难言的痛、无尽的悲呈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