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中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须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和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水平和能力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就是解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水平和能力。中国现代小说教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国现代小说选读,须立足于中国现代小说教学的两个维度:“选”和“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重点作家作品为线索,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审美演变,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内容,小说选读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不是为了背诵和记忆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名字和艺术特征、思想内容等等,而是通过小说选读,宏观上加深对文学思潮、流派、以及文学思想和观念演进的理解和分析,微观上了解一些重点作家和作品、理解和掌握小说的基本概念、提高阅读和分析小说文本的能力。
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教材版本,有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中国现代文学史精编(1917-201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外还有一些拥有文学史研究重要专家和学者的重点高校编写的教材等等,如程光炜、刘勇等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涉及到现代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几个部分,其中小说占据很大比重。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中,加上导言共22章,其中小说部分共10章,20年代小说共2章、30年代小说共5章、40年代小说共3章。小说章节中,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是专章叙述,此外,郁达夫、丁玲、钱钟书、张爱玲、赵树理、孙梨等也占据了所在章节中的重要地位。另一种教材,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共29章,其中小说部分共12章,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仍然是专章叙述,另设了“市民通俗小说”共3章,体现出另外一种特色和选材思路。晚清以来,小说在文学创作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经由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呼吁,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确实很难撼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如鲁迅等重要作家取得的实绩和成就中,小说也是较为突出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小说选读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然而,文本阅读尤其是小说阅读和分析面临着十分窘迫的局面。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表示了焦虑:“会议的主题源于学者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现代文学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始终是本次会议的焦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胡志德教授认为,这个危机不仅是出现在学科领域,而且是整个精神界的危机,因为大家都不看书了。老师和学生都读书越来越少,文本分析的传统也淡化了,他呼吁恢复读书和文本细读的传统。”①据此,须加强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的比重,如果对他们的作品只是浮光掠影的介绍,势必会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成为常识学习和历史记忆,而无法真正深入到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以及相关理论和作品中去。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既要实现教学目标,又要结合教材特点,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结合: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历史与现象相结合;思潮与实践相结合;流派与作家相结合。对于中国现代小说教学而言,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样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文学史教材,可以在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以朱栋霖等主编教材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以“人的发现”为线索,“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②教材按照人的阶级性、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化性等特征为线索,进行区分和整合,将“人的发现”贯穿于文学史的讲述中,同时突出重点作家的主要成就和特色。那么,在中国现代小说教学中,对于小说文本的阅读和人物分析,也须贯穿“人的发现”这一线索。
在既定的文学史教材中,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开展小说选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选,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作家众多,产生了大量作品,因此选择哪些作家、哪些作品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囫囵吞枣、面面俱到;二是读,以选为基础,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作家作品,加强文本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分析水平和能力等。
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如何“选”小说呢?“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现代文学中既有金也有沙,我们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沙里淘金。从教学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更为迫切,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就需要充分考虑哪些作家作品值得学习,哪些不值得学习的问题。即使研究,也应该缩短战线,战线拉得太长,也容易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没有多大意义的研究之中。”③因此,选哪些小说作家、如何选,可以因教师而异,既不能完全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也不能毫无特色、人云亦云。
在小说作家的选择上,一是处理好传统史学论述观点和时代新观点之间的关系,作家的重要性因时代变化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作家也是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在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处理好主流作家和非主流作家的关系,对于一些非主流作家,也可结合自身所处地域和学校研究传统进行选择,比如具有明显川蜀文化地域特征的李劼人,其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三是处理好文学史论述和教师自身专长的关系,文学史对于一些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不应作为定论强加给学生,教师可结合自身专长和研究进行多角度论述,启发学生开展文学思维活动,产生自己的理解。
同时,“选”小说还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学生阅读接受的实际,从小说体裁角度来说,长篇小说的阅读和讲述比较困难,长篇小说的阅读基本凭借学生个体的兴趣。所以,从选材上看,“选”小说基本以作家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主,兼顾长篇小说的穿插介绍,把作家小说创作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于学生面前。“选”中短篇小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存在弊病,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长篇小说创作渐趋成熟后,诞生了丰硕的成果,讲读中短篇小说必然掩盖了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成就,因此对作家的理解和接受必然存在片面化。
在中国现代小说教学中要强化对“读”小说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和学生都须提高“读”的水平和能力。某种意义上,“读”小说类似于研究型教学,可以视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性尝试。“研究型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变成发现、理解、评价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研究型教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并在课堂上慢慢地唤醒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热情。”④
在课堂教学中,“读”小说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结合作家创作思想、文学思潮来“读”。作家创作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思潮,对于阅读作家作品是必不可少的。“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是立足于作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文学思想的精髓来“读”,重点分析作家创作中的1-2篇小说,联系其他小说作品,可窥见作家的创作轨迹、思想变化和风格等。鲁迅小说作品讲读中,有两个重要模式:“看/被看”和“离乡回乡再离乡”模式。其中一个模式“看/被看”,可以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小说以此模式为主题,进行讲读,这样对两部小说集进行了全面的概览和梳理。
三是结合作家散文、传记等作品“读”小说。比如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小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郁达夫的小说和散文有些几乎不可分。因此,“读”小说可以结合其他题材的创作作品,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也拓展了阅读作家的空间。“读”小说作为研究型教育的基础性尝试,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理论知识灌输,不能一味扩大学科知识的延伸面。
四是紧密结合地域文学和文化特色来“读”。以笔者学校所在城市苏州、常熟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相当数量的重要作家出现,比如鸳鸯蝴蝶派作家、叶圣陶、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即使文学史没有拔高到专章讲述的地位,也可以择其一二进行重点讲读。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开展校地合作和了解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渠道。
此外,可以结合教师自身兴趣和爱好来“读”。
“选”与“读”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除了须占有正常教学学时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弥补。中国现代小说选读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性尝试,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面探索,是将专业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
注 释:
①“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8,(6):212.
②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
③王锦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一点刍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27.
④宋扬.研究型教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