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花云,刘 畅
(1.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所谓中小学师德问责制,是指相关权益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中小学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及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中,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情况,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相关责任主体对教师职业责任履行中的绩效表现进行监督、质询和评价,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1]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因此师德是教师的根。本文将对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师德的基本保障机制即问责制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师德问责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新加坡政府对教师的要求与国家的教育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不同的发展时期,设有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对教师行为做出相应规范和评价,从而保证了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的发展可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新加坡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实行的是“双语政策”“精英教育”“分流制”的教育政策,这种教育政策环境下,不仅要扩大教师的数量,更加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努力招募优秀的人才从教,着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职业素质等进行培养,以吸引和留住一批一流的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社会道德问题的日渐突出,新加坡重新重视和反思公民道德教育,突出强调学校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国家,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作为长期指导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中小学学校以及教师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出德育不单纯是品德课和德育教师的任务,在学校工作的干部教师都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新加坡的《好公民教师手册》细致地标注了教师所必须坚持的高水平职业操守和伦理原则,要求教师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学生,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楷模,尽力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正直、有责任感的公民,日后能对国家做出贡献。
1997年,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立“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国家”,这一理念强调反思实践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要议程,要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反思他们的教学和创新。[2]其中明确规定反思性实践是每个优秀的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技能,教师应当时常对自身的工作和道德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确保教师作风正派,以及教师批判、思考、学习能力的习得,进而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学校也应当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教师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良性机制。
2005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提出开展“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改革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增多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加强其对教学工作质量和个人品德的要求,在教育战略目标中着重强调规范教师学历、学位制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强调教师应当以学生为工作核心;强调在职教师价值观的重要性;明确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能力要求,提出应当通过参与日常反思、行动研究以及实习等培训方式,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加强教师对课程设计、提问和反馈等教育基本理念的理解等。
新加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即由国家教育部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各级各类教育,各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教师人事管理包括对于教师道德和行为的严格要求和规范等内容均由教育部及其下属的各局、处直接负责,师德问责制度相对完善。
新加坡教师实行聘任制,对教师职业道德有着独特而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道德品德的导师,其入职选拔标准也十分规范。在新加坡,想要申请入职中小学教师职业,必须具有初级学院毕业文凭或理工学院以上文凭,同时通过入学考试EPT(Entrance Proficiency Test),经教育部面试合格,由国立教育学院或体育师范学院进行正规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等基本教学素养的职前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证书或教育文凭,才能进入教师行业。同时,新加坡实施以技术为依托的建构主义教学实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入职教育中,注意将教师的职前认识论和在职教学信念兼容,既要了解职前教师所持有的认识论理念,还要注重训练在职教师的教学信念,继而培养出具有高级阶段认识论观的教师。[3]教师不仅应对职业充满热情、能够调试并有韧性,还应初步形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素质,保证入职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形成。另外,新加坡十分重视通过职前教师的服务学习来重点培养职前教师的关心意识、服务意识、志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尊重、合作、职业精神等品行。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于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培训,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师实习计划”“海外培训计划”及通过讲授、小组研讨和校群或校内教师经验分享等方法进行培训。培训不仅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还开设“人际沟通与交往”方面的课程,尤其重视教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及认识自我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4],在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教育道德与价值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端正教学态度。培训结束后,教师本人必须对自己的培训效果进行检讨、自我评估、总结和反馈。同时,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由合作教师来帮助和指导实习教师并决定教师的最终成绩,由专业的课程专家对合作教师和实习教师进行监督,由校长和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总体评分做出最后客观的判断。[5]结业后,由学院颁发统一的“教育证书”。此外,新加坡还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旨在加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吸引、留住、激励和培养优秀教师能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体系,教育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教学路径”“高级专家路径”“领导路径”等三种职业路径[6],每条路径都有不同的职业规划、评价标准和提升办法。
新加坡的行政体制是金字塔式的精英领导的社会结构,学校的行政管理类似于社会管理,在新加坡的学校环境中,由校长、副校长及科长组成的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负责决定学校政策和实践事项,并对学校的运行和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其问责的主体主要包括校长、学科部主任、学生及家长、校群督导以及教师本人。
1.校长。在新加坡,校长具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学校教师的考评、奖惩和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个人决定,以校长为主导的简明高效的教师评价机构负责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教学质量和业绩以及教师的发展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引导和监督改革过程,评估教学效果,明确教师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2.校群督导。校群督导是新加坡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监督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新加坡教育部设有视学和督学两种教育官员:视学由教育部课程策划署管理,负责视察和指导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督学由教育部学校督导署管理,负责检查和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校群督导作为教师们学习和交流的一个平台,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督导和评估,培养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3.学科部主任。学科部主任是新加坡中小学管理的中层,是在校长、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对本部学科教学业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年终评价等进行指导的管理机构。每半年,部门主任对本部门教师进行逐项选择性评价,在很好、好、一般、较差方面做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结果将递交给教师本人,以便教师在以后的学期中可以做针对性的调整,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7]
4.学生及家长。学生及家长是对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学活动监督的重要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必须公平、公正及公开地对待和奖惩每一位学生,家长有权对教师的不当言语和失范行为进行针对性的投诉,家长投诉不仅对教师行为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还会纳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当中,遭受投诉的教师将会面临校长及管理部门的谈话和相应的问责。
5.教师本人。反思是为了获得深刻的洞察,教师的反思性研究要比接受规定性的教学或从仿效中获得的学习更为有效。[8]在新加坡,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上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实现持续改进。例如要求教师聚焦教师课堂教学,并在课后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写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及总结,使教师在自身教育活动过程中能够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反思自己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是否得体,是否符合教师的基本职业精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性教学策略。
新加坡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新加坡的“教师成长模式”中明确提出教师是“伦理型教育者”[9],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教职人员着装朴素、整洁,在教学中保持高度自觉,以身作则。同时教师必须意识到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要求教师既是有效的知识传授者,又是道德方面的楷模和导师,作为道德模范为他人服务,对他人的福祉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还要求教师应当热爱自身事业,热爱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性学习,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第二,在教师的个人能力方面。教师个人能力的评价包括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专业能力主要考察教师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分析以及灵活思考的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和评价等内容。组织能力主要考察教师的远景设计和规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技巧、文化建设和教师的个人发展。要求教师把教学重点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重视教与学的质量上来,把教学焦点转移到重视革新与创意思考、终身学习及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上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来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三,在教师的社会关系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对教师的社会关系做了严格的规定,与学生、同事相处等内容都列在其中。首先,教师有责任塑造新加坡下一代的性格品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具备奉献、忠诚、正直的个人品格,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新加坡民族归属感,使学生成为为社会贡献的合格公民。其次,要求教师是“协作型学习者”“变革型领导者”及“社区建造者”,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沟通交流和经验共享,建立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建设能力。除了校内教师之间的互动外,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不仅能够和自己的团队、领域专家进行沟通、协作、相互促进,还要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处理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教师若有不适当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新加坡在职教师评价从2003年起采用的是年度规范化的强制排序绩效评价模式,考评的目的非常明确、评价过程也很规范,拥有较完善的绩效指标,保证了评价教师的有效度,评估的结果将作为以后晋升的参考。这种评价方法按照教师平时的表现情况将教师依次划归为A、B、C、D、E五个等级,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资、奖金、晋升等密切相关。评价结果为D以上的即为合格,一旦教师被列入D等级,教师则得不到年终奖励,同时学校会给该教师指出问题所在,对教师提出改进要求,如果两年都没有进步,将会劝其辞职。得E的教师就是在工作后评价有严重的失误,经校长批评仍屡教不改的,将会被请去谈话,下一年学区领导给这一教师换岗位或换学校,再提供半年的机会,如果半年后评价等第仍然是“E”,教师就要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由于新加坡教师属于教育官员,被解雇的教师个人经济损失惨重,将失去“恩俸金”,因此新加坡教师任用和解聘严格执行法律程序,必须将教师表现及采取的补救措施上交教育部进行审查核实和进一步解决。
此外,校长会不定期旁听每一个教师的课,抽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本,组织学生讨论会,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以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打分,按照规定的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排序,年末学校会根据每位教师的等级排序决定教师的奖励和去留。为了避免校长评审时假公济私,政府规定校长考评结论要交由教师本人审阅、签字后才能生效,如果发生争议,被考评教师有权向教育部提出上诉,教育部会派人下来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终裁决。[10]
新加坡一贯注重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和社会风尚,而高薪养廉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待遇优厚,地位和威望相当高,全民对教师都很尊敬,社会公众基本一致认为处于高度社会信任地位的教师出现道德品质问题或失职行为应当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同时教育部对不遵守教师行为准则纪律的教师将会给予纪律处分,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不仅包括劝告、警告和谴责,严重的违法行为还会受到法律的判决,作为国家公务人员还会被免除职务,接受相应的行政处罚,同时还会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严厉批判和打击。在国家层面以及教育系统内部都采取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后,明确了教师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严格要求,确保了整体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
此外,新加坡发达的教师奖励和救济制度是教师惩戒制度的基本保障和补充完善。新加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精神奖励和支持,设置一些教育教学奖项,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教师成为社会公众道德学习的楷模,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总统教师奖,这是一个巅峰奖,由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在教师节授予教师这一奖项,获奖教师是教学职业的榜样,在教育服务行业中成绩突出,体现了教学行业的风气,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致力于学生的品格、道德和公民发展,能够激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杰出青年教育奖是给那些热爱并致力于教学、激励和培养学生的、有工作成就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所颁发的荣誉。学院专业发展奖是认可和肯定教育部官员及其合作伙伴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11]
从上述制度构成体系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加坡对中小学教师要求严格以及对教师师德问责的决心,新加坡中小学师德问责在实践中表现出如下突出特性。
新加坡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为了更好地协调民族问题以及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新加坡尤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统一的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因此建国以来,新加坡的每次教育改革都对教师的品德和职业道德进行了严格的要求、规范、监督及评价,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认知,必须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国家和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校群督导以及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都有意识地参与到对教师师德的监督和问责过程中,在发现教师出现师德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进行追责,多样的参与、监督问责主体对于新加坡教师师德问责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提升了问责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新加坡有关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的配套制度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对职前教师的价值理念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培训,教师自主发展多种选择路径的提供,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救济和惩戒制度都具有新加坡独有的特色,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对中小学教师完善的问责制度体系,在对教师的思维观念及行为进行指导、规范和惩戒的同时,更确保了教师的整体质量和有效性发展。同时,新加坡中小学教师问责程序公平,问责过程并没有因为教师身份而宽容或者变本加厉。此外,诸如校长在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之后,需要教师本人进行签字核实才能生效,如果有异议可以上报教育部进行再次审核和处理,这不仅保障了问责主体在问责过程中更加公正透明,还保障了教师的基本的权利。在新加坡,虽然教师的地位和威望相当高,但是教师也并不享有法外特权,在触犯法律之后依旧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受到公平公正的裁决。
新加坡对于教师师德问责的惩戒点非常低,即便是教师与学生发生口角冲突并没有构成犯罪这种在我国司空见惯的行为,教师也要受到严厉的问责制裁,甚至被学校予以开除。这种低惩戒点的处罚方式迫使教师不得不以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整个教师行业的道德氛围都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教师一旦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接受十分严厉的惩罚,不仅会严格按照公务员程序对教师进行行政处罚,被学校解聘,还从政治、经济以及肉体上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即便是对学生大声斥责也会遭受学校的辞退,而这些惩罚更使教师名誉受损,对教师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虽然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的制度体系比较健全,对教师们的行为进行了全面有效的规范,使国家整体的教师师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难看出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如严格的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虽然有利于管理,却同样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不利于教师的多样化发展;此外,过于严苛的惩罚力度,导致教师在工作期间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小心谨慎,过分担心自身行为、话语触犯学生,引起学生的不满,造成学生对自己的差评或者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投诉。因此,纵使教师的待遇十分的优厚,每年都还会有大量的新加坡教师离开自己的职位,导致新加坡教师的整体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
在全面分析了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的相关内容之后,我国应当从整体国情出发借鉴其有效之处,以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制的发展。
新加坡的国民素质高,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自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公民伦理道德的建设,而学校承载了国家的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新加坡政府一直把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作为提升国家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而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又非常重视新型教师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信念的树立。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国民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我国更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公民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包括最基本的交往礼貌、礼节、仪表举止等行为规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师在中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言传身教作用,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是中小学生公民道德素养养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国民道德教育必须从加强教师师德培养和失范惩戒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我国应当明确教师在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行为,细化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对教师的各项行为都进行明文规定,包括对教师应当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给出细致的规定,并且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和师德问责的相关内容加以归类和清晰界定,以确保实施问责的过程中做到有严格的问责程序和法律标准作为依据,为提高问责的执行效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应完善问责相关的配套制度。首先,加强对教师入职的素养考核。我国在教师资格证认证和获取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基础教育知识的考核,还应在考核的过程中更应当严把道德关,尽量录取道德品质好、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来加入教师行列,尽量从根本上杜绝教师师德失范等问题。其次,建立全面的培训机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在对教师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需求来对教师思想道德方面以及社会关系处理方面进行培养,提升师德在教师培训中的比重,进而提升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和遵守程度,使教师得到全面发展。再次,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晋升路径选择,让不同特质、能力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可以获得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信心,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同时对于教师的失范行为应当给予严惩,让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在惩处的过程中也要保障教师的基本救济和辩护的权利。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师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规范师范生的入学门槛并提升其入职水准,确保思想觉悟高、道德素养好、专业技能优的师范生进入教师行业,而对于非师范专业的考生,在考取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证时,应当像新加坡一样设立明确、清晰的各科目笔试和面试评价标准,只有在符合相应科目教授标准以及相应的道德指标后才可获取资格证书。其次,制定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由于行为的复杂性,客观的评价指标难以实现全覆盖,因此考绩者的主观判断在考绩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内部评估人员及领导在使用评估制度方面有足够的培训实践和经验,以便他们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有效的评估,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并从评估中灌输信任,公正地对教师行为做出合理评价。此外,任何评估过程中的不公正和不公平感都会引起被评估方的负面回应,导致评估制度权威性的丧失。为了确保公开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我国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并监督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从而建立更容易被接受的公平的评估系统。最后,一个好的评价制度和指标的制定不仅要有评价主体的参与,在评价过程中更应当要求评价客体即教师们的广泛参与,才能体现评估标准和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信仰、价值观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了典范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教师的不当、失范行为就应当受到严厉处罚。新加坡对教师师德失范的惩罚力度大,对教师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警戒作用。我国应当在考虑公民的基本人性以及对教师道德疏导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处罚规定,对教师的行为起到很好的警戒和规范作用,建立包括行政处罚、法律处罚以及精神处罚等多种惩处手段相结合的师德问责处罚体系,使教师师德的高尚性成为标识、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教师师德处罚的严厉性成为共识,将行为失范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1]乔花云.中、美、英三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比较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167-169.
[2][5]Angela F L Wong,Goh Kim Chuan.The Practicum in Teacher Training:A preliminary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roved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School Partnership Model in Singapore[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2,30(2):402-416,197-206.
[3]Chai C S,Khine M S,Teo T.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a survey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in Singapore[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06,43(4):285-298.
[4]张俊.新加坡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的制度保障和市场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39-42.
[6]Kelly K O,Shi Y A A,Chong W L,et al.Teacher appraisal and its outcomes i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8,46(1):79-86.
[7]徐磊.新加坡—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比较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61-64.
[8]Lee D,Lee W A.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New Teacher Professionalism:The Case of a State-Led Initiative in Singapore School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13,61(4):435-451.
[9]邓凡.更大的自由和主导权——新加坡新“教师成长模式”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2(9):72-76,26.
[10]冀琳琳.新加坡教师选拔标准和晋升制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43-46.
[11]Professional Recognition[EB/OL].[2017-10-10].http://www.academyofsingaporeteachers.moe.gov.sg/professional- excellence/professional-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