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范松 项宏福 陈洪美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专业研究生学位的类型和规模日益庞大。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体化发展,人才、科技和信息技术交流的国际化,对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素质培养模式。因此,近年来,在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专业硕士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硕士培养人数的一半,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规模最大的群体。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学术硕士几乎相同,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硕士有半年的实践时间,以及毕业论文偏向于研究应用问题等[1-6]。但是这半年的实践时间也往往流于形式,使现有的培养模式距离实现《意见》所要求的创新性培养模式仍有很大距离。因此,本文在总结工程硕士素质培养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希望借助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实践其在工程硕士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减少学生培养中的短板效应。
为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很多高校对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4-6]。但在学习评价上,对同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多采取同堂上课,相同标准进行学习评价的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学习调动,素质培养帮助不大。根据学习评估理论,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学习评估方法有所不同,实践性学习更适合采用主观性学习评估方法。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客观性学习评估方法评估理论学习效果。如果加大实践课比重,必然要转变目前主流的学习评估方式,需要研究适用于新模式的评估方法。因此,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查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专业硕士来说,实习是完成学位教育的重要过程,也是最能体现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部分。但近年来,随着高校大量引入人才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不少导师在学术方面有较突出的成绩,但与企业联系较弱,无法保证学生半年的实践时间。很多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主要是在校内进行实训,部分好一点的可以去企业参观般地实习几个月,但还存在专业硕士参与的工作岗位受到企业限制等问题。据调查统计[6-8],超过70%的被调查企业不愿接纳实习生,主要原因一是担心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二是各高校实习生数量较多,支付给企业的经费不足,企业付出较多管理成本但获益很少。如果企业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相应培训,往往又因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而使得企业无法获得相应回报。上述问题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企业实习提升实践能力的努力大打折扣,出现了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缺乏实习基地的现象。可喜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少高校和企业积极联系合作开展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产学研及专业硕士的素质培养提供了基础。
从目前高校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过程看,多数有名高校已采取校企各一的双导师制,或有些导师直接是企业挂职,但效果并不理想[9-11]。许多来自企业的合作导师身居管理岗位,对本专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细节了解不深或者自身工作繁忙,难有足够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企业导师工作的结合也不紧密,还有些合作导师与高校不在同一城市或企业位于城市郊区。很多情况下企业导师仅在开题、答辩时提提意见。企业导师能够深度参与论文指导的较少。目前,很多高校导师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导师建立较好的个人关系进行研究生培养合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主动适应发展和改革的大形势,进一步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积极建设,努力研究和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例如,可以推动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修改《安全生产法》,对实习学生可能导致的问题补充相关条款,给予接收实习生的企业某些免税政策等,以鼓励企业大力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以课题为基础,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及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企业参与研究生教育除了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建立国家、省、市级联合实验室的形式,以及校企导师联合申报政府科技部门或企业资助的面向企业发展的课题的形式,建立紧密合作,并让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尽管专业硕士的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相应积极建设。但实际解决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太多,加上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仍以高校为主,每位学生的校内导师方向不一,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不同,导致部分学生仍基本按学术体系进行培养,难以短期内得以明显改观。
鉴于上述分析和思考,结合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在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其在专业硕士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课程以PPT多媒体教学为主,授课内容均以全国有名的工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如“鸟巢”“杭州国际会展中心”“船舶海水管系的腐蚀及其防护”“重庆鱼嘴长江大桥钢箱梁防腐设计”“胜利油田注水管道的腐蚀现状及防腐措施”等,涉及焊接、金属、防腐高分子等领域,多学科交叉,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发散思维,但由于学生各自指导教师的分散性,导致同学之间认识的较少,平时沟通交流更少。
因此,课程的考核探索过两种评价体系,其中一种为闭卷考试,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采用附加题,可以选择答题方式;另一种为由教师指定,或者根据各自兴趣和能力由每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选择不同课题或工程案例,在规定的课外时间内完成课题的调研并写出研究论文,进行PPT答辩。实践证明,以第二种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反应较好。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似研究方向可以组成小组形成小团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结能力,锻炼了台上的演讲能力等。而且能够使学生站在总工程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对工程实践中的细节进行把握,能较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本课程在课程评价体系转为采用主观性学习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
从企业中搜集实用案例,对现场进行采集制作微课,实现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程建设更贴近实践教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弥补学生缺乏实习基地的影响。因此,可以减少企业因应付众多实习生而产生的生产安全要求以及降低总工程师无暇分身指导的难度,提高培养质量。
通过课程内容建设的创新,突出了实践与工程案例,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工程视角,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材料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素质教育部分,可以部分弥补校企合作中校外导师匮乏的短板局面。
[1] 于福莹,肖宏,王加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 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0-53.
[2] 李玉凤,张军,李学刚.地方院校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2(5):103-104.
[3] 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43-148.
[4] 刘婷,王应密,吴嘉欣.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课程开发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54-157.
[5] 马雪菲,李静茹,高雪梅.课程内容建设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环节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7(4):41-42.
[6] 徐钧,Julia Williams.立足于三个创新 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10-14.
[7] 宁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2012,591(1):5-7.
[8] 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9-30.
[9] 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69):19-23.
[10]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11]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