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8-02-10 01:33贾明峣
关键词:一带一路院校高职

毛 若 贾明峣

(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四川绵阳 621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变革,为了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诉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访问中亚和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作为纵贯古今、统筹陆海、面向全球的世纪蓝图,形成了海陆内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是一条真正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创新之路、开放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在于“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其中,改革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制造业的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换言之,就是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驱动力便在于创新创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中国制造”的孵化园,一批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后投身于“中国制造”的生产前线,在推动数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期,在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更加彰显其重大的意义,为推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须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方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其中,特别要注意加强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我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源起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南亚,当时党中央为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愿望,决定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就好比大鹏的两只翅膀,翅膀长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倡议对古丝绸之路做了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了开放、合作、发展的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平等互利,追求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是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海外业务的迅速拓展也对相关人才的招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成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点和关键点。早在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就有指出:“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各大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同年7月,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院校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加速的状态,拥有一门手艺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是过去,面对纷繁复杂不断变革的新时期,职业转化的周期也逐渐缩短,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基于“一带一路”以及创新创业大潮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立足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创业教育定义如下:“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对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贡献。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需培养一般高职院校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之外,还需要培养大量服务和胜任“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还需具备宽阔的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在当下“一带一路”新时期背景下中更突显其重要性,因为面对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迅速适应变化、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不断创新实践,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在当前,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纷纷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范围内,有部分高职院校还通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有发明专利的人士、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来校办讲座,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组织具有创新创业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与创新创业领域相关的“第二课堂”,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校企合作的创业试验基地,以及开设“创业基金”等形式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从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仅限于课堂,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安排老师兼职任课,缺少接受过创新创业培训的或专门研究创新创业领域的老师对学生创新创业加以指导,往往是着重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甚重视,加之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时数少,难见成效。另一方面,创业作为一个大学问,涵盖了人际交流沟通与技巧、市场营销、财务税收、创业方向选择、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等方方面面,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中,往往很难实现全方位覆盖。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开展力度不够

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从未自主举办过创新创业比赛,多是组织学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队指导下,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虽然部分团队还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同样暴露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覆盖面窄、受众少的缺点。此外,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不尽如人意,参赛积极度有待提高。

3. 高职院校创培机构的设立有待完善

从高职院校设置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构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实验室、建立了创业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园只是把校外公司企业“引进来”,真正属于学生创业的公司是少部分。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许多徘徊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外的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寻路无门,只能从社会培训机构寻求帮助,表明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4.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来看,个别优秀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在全国各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极个别高职院校大学生能成功自主创业、发明专利,在高职院校中起榜样示范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容往往是与专业结合度低、创业难度低的小食店、服装店、淘宝店等,而与专业切合度高的小公司、工作室、设计室和将创新元素融入到传统服务行业中的创业则少之又少。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对专利申请流程、条件、准备不甚了解,专利保密意识不够强,导致专利为他人所窃取而不自知。

(二) 产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建设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以开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托,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表达,事关中国梦的实现。而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中国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集约型增长模式,过去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未来中国经济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还要看我国能否产生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这一要求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换句话说,随着中国与世界更加深度的互动,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体现在创新创业型人才之间的竞争。未来经济社会对从事机械性生产的一线工人的需求只会逐渐降低,对一线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孵化园,其行动导向应该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因而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也在积极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改革,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继乏力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后者是一种具体的物品,其质量能很快地得到消费者的反馈,进而倒逼工厂及时改进工艺。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时间短、任务重、效果不明显的特点,打击了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一方面,高职院校改革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度不小,面临制定更加弹性的学生管理制度的难题;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受到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天赋、机遇等影响,学校可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难见成效。加之在当前全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前提下,许多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归并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一带而过,从管理层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就能看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重视。由此带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的阻力。

此外,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投入的经费不足也限制了改革的步伐。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多隶属于省、市一级各行政部门,其经费的来源和金额基本是固定的,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将经费投向办本科或优质校建设所需的专业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等短时见效的项目中,而忽略了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需要的经费投入。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几乎没有创业成功的经历,高职院校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显得人单力薄,创新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课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加上很多教师往往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多于实践能力,更难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短时间难见成效,容易挫败教师的积极性,加之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重,许多专业课教师也无暇顾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平台方面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创新活动,诸如“挑战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未分设高职组、本科组、研究生组,而此类比赛形式和内容更倾向于创新创业的设计和分析,这对于许多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基础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优势并不明显,加之高职院校较本科资源不对等,部分高职院校参赛屡屡受挫,创新自信心备受顿挫,以至于并不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更加封闭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途径。再者,高职院校没有起到社会和学生团队之间的桥梁作用,许多企业的项目被老师截流,学生团队很难接触到诸如为企业创建网站、为客户剪辑视频等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活动。

4.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是横亘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上的最大阻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创新创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比较考上重点本科的同学、考上一般本科的同学和考上职业技术院校的同学很容易发现:高考分数越低的同学越缺乏较强的自制力、进取心、艰苦奋斗的精神,且理解能力和知识功底也较弱。而根据创造学理论的要求,较强的自制力、进取心和广泛的知识面都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较差。经笔者长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乏自信,更容易自我否定。其原因在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往往以成绩论学生,而高职院校学生因学习天赋、个人品质等原因在进入大学前备受师长否定,自信心被打击,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而创新创业意味着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战胜内心的恐惧迈向未知领域,要求学生有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门口容易裹足不前。

三、 “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虽然较传统综合性高等院校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免暴露许多问题,基于党和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高职院校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立足全球视野,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以更具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一)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支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传统技能型的人才,学生只需要娴熟的完成岗位上的基础工作,学一技可以管一辈子,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改进制造工艺以及革新生产技术。然后随时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经济社会的变革风起云涌,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不能满足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把重点放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行动中的正确指引,这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详细的指导和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十分必要,只有理论扎实了,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发挥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成功实现创业目标,成就自我价值。在理论的传授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及时发现新事物、快速获取新方法、灵活转变新方式的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理论的传输,更应该做到在拥有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化于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自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创新的思维去实现独立工作,做到智力与能力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服务企业。

(二)完善创新创业机构设置,激励成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团队

高职院校应该会同各创新创业机构、校友合作企业等第三方组织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机构,而不是只是单纯的从各系部抽调老师去任职创新创业课程。只有形成了完善的机构,才能在全校开展有组织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不是像一盘散沙一样没有组织的进行教育。现任的很多教师,其实对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比较片面,只是在课程中进行照本宣科的讲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授。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加专门的创新创业研修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研修结束后,可以组织成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在学校创新创业相关机构的管理下,科学规范的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其中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加入。其次,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舍得相应的投入,高职院校要想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就应该投入更多的专项经费,并对相关教师辅以一定的奖惩分配制度以不断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给创新创业方面表现杰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只有让更多的学生们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职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位置,反之,从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们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发展势头良好,也会对母校的人才培养起到有益的宣传作用。

(三)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构建国际视角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课时少,覆盖面小,学生上课激情不高,难见成效。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还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更新传统观念的课程并不多见。问题的突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忽略问题不去解决。所以,要想紧跟“一带一路”这样的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上议事日程,要构建具有国际化视角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更加细致全面、更加人性化,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调整课程难易度,循序渐进系统性的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教授。同时,还应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育,可通过比如邀请自主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回校进行讲座、在学生中开展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竞赛、带领学生去校友合作企业参加学习提升对创业的兴趣等同学们乐于参加的方式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能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发自肺腑的共鸣。

同时,基于“一带一路”这样的战略背景,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上,还应该注意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一带一路”战略开阔的不仅是视野,更拓展了国际化的交流渠道,“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沿线6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熟悉沿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成为拥有宽广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国际化人才。

(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三年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要想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最先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才有了接下来深入了解学习的动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提前体验,明确三年时间每个阶段需要进行的教育任务。第一年着重于理论基础的传授,第二年可以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操练,第三年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相关科技园或者校外合作企业进行试创业,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校创业实践平台的要求就很高了。学校必须要搭建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测试的载体,这些平台可以由高职院校单独搭建,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比如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实验室;建立校园创业一条街,为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合作基地,让学生实岗体验,零距离接触企业管理、生产实践等各环节。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践路径,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的齐心协力,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寄语广大青少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践行者,是最有潜力的社会群体。作为这群最有潜力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高职院校学生理应担起重任,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并通过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寻求变革发展的新内容,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新载体,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张兄武,谢冉.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工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2] 钟燕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3).

[3] 徐承萍.基于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4] 周秋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5] 韩婷.“一带一路”影响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6).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