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为民
以往的教育方针过于重视“技”的传授,甚至在以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中也展现出明显的教育痕迹,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而这一过程却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培养。这不仅与语文学科的教育宗旨相违背,更不利于学生掌握观察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从最基础的识字阅读延伸至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中作文教学与美育的关联度最高。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应突显出对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培养,通过完整有效的美育教育来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作文教学是教师进行美的熏陶和感化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运用美的知识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进而脱离低级趣味,写出具有表现力、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章。
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来看,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抵触,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要么不愿意表达、要么无话可说,写作来的文章也经常陷入内容空洞、题材雷同的尴尬局面。而解决这一现状的根本手段则是美育,学生由于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视写作为枯燥、乏味的难题。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与熏陶,引领学生用美的眼光来完善自己的思想并塑造自己的文章。
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美育的伟大使命,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且深刻永久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领略写作艺术的价值,达到术道融合、内外兼修的目的。
初中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从最基础的观察形象入手,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写出具有质感和内涵的文章。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审美观察指导,使学生逐渐对生活中那些积极向上的美好事物有所感触,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需要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然现象,各种各样奇特的美景有助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美景美色,进而过渡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层感触,用发善美的眼光助自身成为心灵美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避免固定化思维以减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干扰
学生最终的成品文章应“有血有肉”,换句话说,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对平时观察到的资料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沿着对美感的正确把握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直觉与理智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美丑的区分、真假的判定以及善恶的明晰,在此基础之上领悟对做人的启示。美向来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写作事物的选择分析能力,帮助其拨开表面的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上的先驱伟人,其强大的勇气、胆识和毅力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但支持其坚忍不拔的深层因素则是对名誉报酬的不计较以及超脱个人生命的奉献精神。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理解、感受这种美,逐渐激发学生的智慧,增强其审美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构思水平。从美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更要启迪学生对身边的人物、事件和景色等进行深度观察并挖掘美的资源,除此之外通过精心的构思来组织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这才是对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长此以往,学生写出的文章逐渐具备声、形、色和情绪感染力,能够彰显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具体来说,教师应帮助学生完善写作构思,包括主题与材料的统一和谐美、打破思维定势的新颖美、不呆板单一的变化美以及融入写作者思想内涵的真情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具有美感的高质量作文。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将美育贯穿至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写作至善尽美、可读性强的文章,并帮助其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走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