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逻辑、优势和方法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主政治建设滞后论”等各种错误思潮,从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民主政治建设; 实践逻辑;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1-0043-04
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成就表明:民主政治建设事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能否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是检验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逻辑、优势和方法论,我们要有这份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权力垄断论”“制度缺失论”“制度西化论”“民主政治建设滞后论”“改革倒退论”“否定改革论”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非滞后性: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1在应对改革问题时,必须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系统协调有序地推进。在中国规划改革蓝图时,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 2苏东剧变已经证明,只改革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往往容易造成改革的梗阻和危害,一旦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经济基础,以激进的休克疗法推进,必然引发社会动荡,摧毁现有的生产力,最终彻底失去党的领导权,造成政党垮台、国家解体。
民主改革该快还是该慢,是历史逻辑决定的。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設是在摆脱压迫和奴役,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长期奋斗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自从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人民民主的追求就已经内化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之中;自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无限创造力和服务经济建设造就辉煌业绩的能力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主体性、尊重人民基本权益的正确道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是: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依托于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政治文明成果、立足于基本国情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才可靠、管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目前依然存在各种不当论调。“滞后论”质疑政治体制弊端太多,指责国家不想改、不愿意改,与市场经济的需要不符合,中国需要一场类似于苏联的彻底的全面的改革;“过头论”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失败论”质疑改革成果,割裂两个三十年的内在一致性,用改革前三十年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历史时期,把改革后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看作是没有遵循改革开放前的路线造成的,比如指责改革造成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丢掉了社会主义魂魄,滑向了权贵资本主义等等,或者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历史,无视前三十年在应对重大挫折中取得的重大成绩。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改革的走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这种完善的效果恰恰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契合经济基础的。如果政治体制对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中国经济近4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就无法解释。“两个否定”的本质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连贯性,否定党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企图搞乱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制造改革的混乱,达到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就是要强调改革的一贯性、社会主义性质的连续性、党的执政基础的统一性、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一致性。“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 1一句话,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2
“滞后论”实质是用西方民主作为标准裁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效果。其立足的角度、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是西方民主最优论、西方价值普世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西方大国搞民主输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一方面,将西方民主美化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模式;另一方面,在目标国家寻找代言人主动迎合、接洽、倡议这种民主普世观,批驳本土民主形式。至今没有谁能比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更坦率了。他说:“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3民主是个好东西,前提是“适合”才是好东西。民主的真谛在于尊重人民的主体性,用公平正义的制度去团结公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激发社会创造潜能并不断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民主政治追求的是一种能阻止惰性、保持活力的政治秩序,能直面群众需要、满足人民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不“合适”的民主会造成权力失控引发群龙无首、追求政党私利而相互倾轧、为竞选登台而漫天许诺、为狭隘的利益而造成民族隔阂、为集团利益而彼此掣肘。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所以能规避这些,关键还在于为民的民主的精神和真谛没有丢,国家治理的合力才无限巨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势:实践逻辑和方法论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逻辑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个逻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法论依据。在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由谁领导人民建设?用什么方法建设?遵循什么规律来建设?这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功与否的方法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坚持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是关乎人民幸福、关乎党的使命、关乎国家根本和全局的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比中国共产党更无私、更能代表国家未来;在当今中国,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比中国共产党更能领导中国走向新胜利。怀疑、弱化、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任何形式的民主改革都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改革;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会断送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和最大压舱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第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遵循民主政治建设规律。改革不能像傅立叶所说的那样“瞎子领着瞎子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我们往这个方向改,总有声音说那个方向才对,目标本来是清晰的,总有质疑和否定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越是遭遇质疑越是要坚定改革的方向,越是要清醒地把握好政治定位,遵循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以政治上的明白人身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建设,以理论上的坚定清醒研判民主政治走向。这既是政治自信,更是使命担当。
第三,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国情,不断汲取传统政治资源,滋养当下中国民主政治,杜绝食洋不化的政治制度“飛来峰”。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是要更深刻地体现人民主体性,对不好的形式加以改进或抛弃,不断扩大中国民主政治的优势。忘却人民立场的社会改良不行,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旧式农民战争也不行,失去自我立场而推行宪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更行不通。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民主建设可以借鉴,但不能依赖别国。
第四,立足于人民立场,科学甄别民主形式,为我所用,看清西方民主的另一面和“颜色革命”后遗症,始终保持制度自信和政治定力。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民主是判断改革进步的唯一目标,个人权利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诉求。西方国家的政治变革道路就是不断优化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民主模式。但很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遭遇西方民主输入的“颜色革命”之后,惨痛的事实使他们幡然醒悟:不适宜本国国情的西式民主化,必然导致政局不稳、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利益集团化、民主被少数人操纵、部族冲突加剧、权力斗争裂缝增大,甚至葬送和平,导致国家分裂。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出现排斥其他民主形式的不民主的自我优越论?为什么会出现与民主做派不同的霸权主义?为什么会造成阶层对立、分裂加剧、社会不公等极端矛盾?从本质上说,因为不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西方民主,注定是要衰败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遭遇西式民主的表面风光的诱惑之后,改换门庭,再造地基,从内部抽离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根基也丢了,民主也搞不好。戈尔巴乔夫正是从根基上进行民主变革,恰恰是拥抱西方民主的“公开性”“不留历史空白”的民主改革,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
让我们用民主的方式发问: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是经过谁的民主投票选出的?美元垄断世界“铸币权”是经过哪个国家民主授权的?为什么坐在西方民主殿堂前排的大多是各种利益集团代表和政治献金者?所谓民主标杆的“美国梦”难道不是富者恒富、中产趋贫、穷人更穷吗?奥巴马也无奈地认为:“竞选需要电视媒体和广告,这就需要钱,去弄钱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腐败影响的过程,拿了钱,就要照顾供钱者的利益。”西方的多党制、轮流坐庄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容易造成分权体制僵化、遭遇利益集团捆绑、党派分歧尖锐、彼此设置政策掣肘,引发低效内耗。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是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真实,是指让人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进步,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有序推进;最管用,是指它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并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将在“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这“四化”方面努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统一的最好证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须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