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跃春+王嘉珮
[摘要]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发展前景与世界的共同期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发展; 共同繁荣
[中图分类号] D616;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1-002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五年来在中国外交的实践中这一论断不断得以充实。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具有更鲜明的时代和世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的重大论断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对抗逻辑,秉持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以协商对话的方式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目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安全问题具有愈加明显的联动性、跨国性和多样性,局部冲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统筹应对全球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上要秉持开放姿态,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加强创新,为世界经济走出温和复苏寻找新动能;积极应对资本、技术与劳动、就业的矛盾,使全球化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体和国家。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实现和谐共生、共同进步,塑造一个不同文明互相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生态上坚持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坚持合作协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大同为主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传统儒家哲学以“平天下”为终极政治追求,奉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都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天下大同”的家国“共同体”的延伸,是从中国文化出发对人类命运的美好期盼。“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鲜明体现。以西方文明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政治和安全上恃强凌弱,在经济上肆意剥削,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获取发展机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原有秩序难以为继、亟待补充。在对这一历史和现状的反思中,中国共产党超越一己之私和一国之利,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基础上,着眼于寻求凝聚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誓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始终是中国外交的理念。毛泽东同志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同志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论断和“有所作为”的要求,再到“和谐世界”的主张,都是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量力而为所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对中国外交理念的一脉相承,也是在现有能力基础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更大贡献。它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全面阐述了强起来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核心问题,中国不会重复“国强必霸”的老路,而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坚持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将坚持开放政策、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对外援助、自由贸易区等具体措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享全球发展的系列成果;中国还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为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经济体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将低端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经济体,逐渐形成了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并辅以货币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规则和机制安排。尽管世界各不同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各异,但由于他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相互连接、相互合作,各国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全球生产的细化,全球产业链正在从产业间分工转向相同产业不同产品、甚至相同产品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产业内分工。这样的分工体系使世界经济呈现出网络状和链条状的特征,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的逐利性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正是由于各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不同,造成了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收益有所分化、分配失衡,从而导致全球化体系中的固有矛盾日益突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一国发展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力图建立各国同呼吸、共甘苦的世界,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这不仅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契合了其新阶段的要求,也成为了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新要求的正面引导。
当前世界正面临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系统理念,为应对挑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一是和平赤字。西方国家仍未放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固有思维,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成为地区局势动荡的外部因素;宗教、领土、种族、资源等则是造成地区局势紧张甚至战乱的内因;极端恐怖主义活动有大范围扩展之势,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成为其攻击目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强凌弱,倡导共同、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各国统筹协调、应对挑战提供了可能。
二是发展赤字。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增长动能不足。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对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推动力明显减弱、潜在增长率不断下降,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待培育。主要经济体推出的经济增长战略均瞄准高端制造业和新的经济业态,以期通过创新刺激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积累新动能。但目前技术进步尚处于量变阶段,难以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此外,不平等程度扩大是世界经济面临的另一挑战。全球化的收益分化效应导致南北收入差距拉大,而一国内部不平等现象更为严重。一方面,资本收益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导致财富不断集中于少数群体手中;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加快了资本和技术取代劳动的步伐,高技能劳动力成稀缺资源,而中低端工人则受到更多负面影响。由此,资本与劳动、劳动内部的财富分配差距越拉越大。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创新、包容,是为世界经济重寻增长动力、让全球化红利惠及更多群体的有效手段。
三是治理赤字。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改变了南北实力对比,但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未能反映出这一变化,发达经济体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中经济体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无序。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人类面临的挑战更具全球性,但现有国际机制难以有效应对。中国秉持平等、尊重、对话、协商的原则,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为实现各国和平、普惠、绿色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期待。以西方为中心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道路使参与其中的多数国家得到了发展,但也使发展中经济体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发展空间逐渐缩小;而在国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也是被欺凌的对象,希望通过国际交往、世界经济、全球治理等多层面的变革,使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公平、公正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使人民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直面各种全球性问题、符合多数国家的期待,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被首次寫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得到了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普遍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世界也站在寻求和平与发展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发展前景与世界的共同期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型全球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开辟了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全人类开辟和平、繁荣、普惠、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姜跃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嘉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