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黛溪小学)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品德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注重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线,在其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品德,真正做到知识与品德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为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将之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追求学校生活的社会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我国小学品德课程设置时一直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的,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他们主动体验和感悟,培养成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具有良好社会品德的合格公民。因此,小学品德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体验中。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如在《我们的学校》一课中,要求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教师即可以根据此,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历史,进而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学校争光的愿望。
实践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生活化教学模式要促进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传统小学品德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品德教育课程开设成了故事课,依靠读书、讲故事来达到思想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真实体验原则。可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体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亲身体验的过程。通过探索,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在社会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这也是让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第三,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生活化模式。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他们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也是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域”,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肯定会自动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经过对比和共鸣,提升道德素养。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中的应用,促进了道德知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指导。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教育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认知的培养,而忽略了社会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处于表面,更不会与实际生活结合。而且品德教育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所以,本文认为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课前的生活积累;课中充分激发学生体验;课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课前精心准备,创设生活情境。小学品德教育中的课前准备,并不是要求教师去备课;而是要求教师在专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我们的学校》一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实地考察学校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等,为课堂教学取好素材。这样学生在课上才能有更加真实的感触,从而提高参与品德教育的积极性。
课中教学联系生活。小学品德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其他情感;品德教育则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多多采用启发诱导、引用事例、体验生活等方式,创设开放性课堂,将小学品德课堂变成生动活波的生活课和体验课。通过创设的各种情景,感受“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和蕴含的道德,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实践,指导学生行为。小学品德课程为学生日常行为、社会生活规范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只有将之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结合课堂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了讲究卫生、关心集体等知识点后,可以在学校中组织清理角落卫生、擦玻璃、打扫办公室等活动。也可以与家长联合进行一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活动,有效避免品德教育的形式化,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学实践中。
[1]杲秀琴.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讨[J].学周刊,2016,(26):80-81.
[2]熊秀兰.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