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民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不论是对传统教学的解构,还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都要接受课堂实践检验。然而对于对话的有效性,有人说差强人意,也有人说遭遇尴尬。因此,有效的对话就必须是走心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种虚伪的假对话和遭遇冷场的尴尬。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怎样才能做到“走心”呢?
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对话会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应,为什么我们所做许多努力会在学生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是该我们反思的时候了,你的对话贴近学生的心吗?你的对话情境合理吗?对话本是一种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对话的话题,尤其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引进课堂,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对话情境中去,激活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话可说。举个例子来说吧,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时,首先抓住“欺骗”一词做文章,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被欺骗的事情,创设在欺骗上的认知情境。当一个学生说完自己被欺骗的事情后,我就给他朗诵这首诗,让他感悟这首诗带给他的安慰与激励,创设学习上的情境。为了把对话引向深入,我把诗歌的题目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把它改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提出你欺骗过生活吗?让学生进入一个反思情境。最后以一个“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头”话题,把学生引入到表达情境中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遭遇生活打击之后的青少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形象,之后经过反思,然后幡然醒悟,重新生活的情景。这个过程,对我们的青少年,尤其是我们的中职生,在很大程度上觉得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课后,学生告诉我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老师会给机会让我们诉说自己的不快,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们表达自己的不羁,更没想到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重生机会。只有适合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眼睛闪亮起来。
什么样的对话学生愿意倾听?平等的没有话语霸权的学生愿意听。不粗暴,有人格尊严,学生愿意听。从内容上讲就是要能引起共师生共鸣的话题,喜欢的话题。而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最担心的就是怕学生不听,保持沉默。对学生而言,倾听你的对话,首先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因为倾听要以兴趣作为基础的。所以对话话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然,课堂教学对话成为教师的单口相声。
确定好话题是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但预设话题往往会因为现场的不确定因素而打乱。我们都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不确定的因素,教学进程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展开。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生成新的话题。而这种生成的新话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促成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因为这种对话主题是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它更接近学生的认知,为学生所熟知。如果老师善于抓住一个关键话语去生成一个有助于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话题,那么这样的教师是一个了不起的教师,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所以,我们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手段,在对话中生成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好话题,用新颖的话题拽住学生的耳朵。
对话是交流,也是分享,既参与其中,也彼此分享。它不是两个苹果的简单交换,而是两个思想的交换,并形成一种新的共同思想。但是,师生之间会因为年龄、知识、经验不同又会阻碍对话顺利进行。对话要成为可能,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举个例来说,对于习惯进行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讲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生不能理解,对话也就不能真正展开了。所以,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出发,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在这个基础与展开对话。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基出上,促进理性认识的转变和升华。在对话中完成意义的交流、碰撞,最终完自我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分享带来的快乐。
另外,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它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如果教师语言乏味,没有激情,课堂氛围就会变得很沉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种诸如低头不敢看老师的、生怕教师喊自己名字的,怕回答问题错误的、思想却走神的等现象。教师的这种教学语言就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学生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情感值等于“零”。因此,教师合理有效的使用语言魅力,在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在毫无拘束的情境中下不知不觉地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创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情感交融的对话教学氛围,师生对话才能真正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