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英
(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回民学校)
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借助于有趣的数学课堂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汲取到新的数学知识点,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得到拓展。为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老师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选择与小学生相契合的素材进行备课,进而创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得学生深入到其中,并且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在吸取经验和锻炼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时间应当控制在5~10分钟以内,以达到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如在对小学数学中圆的周长进行讲解时,老师就可以借助于学生经常玩的小汽车作为课堂情景导入工具,让两个汽车车轮大小不一致的车轮转动一周,并让学生思考:哪一辆汽车行驶的路途最远?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玩耍的过程中很少会将注意力放在车轮上,通过设置的这一情境就能够快速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进行思考之后,学生一致认为车轮大的汽车行驶的路途最远。这时候老师告诉学生汽车车轮滚动的一圈就是今天需要学习的圆的周长,最终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课堂情境导入之后,就是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自行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借助于提出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朝着老师想要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自行思考的过程中,也逐渐会养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自由的探寻开放性的答案。如在对圆的认识展开教学时,在学生思考完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之后,老师就可以设置课堂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个圆”。学生们经过思考和分析之后,提出可以借助手指画一个圆。然后老师又提出问题:“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就能够通过自主实践回答,在画圆的过程中需要固定中点,杆的长度也需要相同。通过这一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还能够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之后,下一步就是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探讨,以弥补各自看法和结论的不足,得到最终的答案。老师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扮演辅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设备、工具,推动学生与学生展开良性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如在对圆的面积开展教学时,通常会首先复习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圆转换成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从而求得面积,。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讨论,最终发现将圆份数划分越多,就越趋近于平行四边形,进而找寻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得出圆面积公式。这一方式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学生在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自己思考的内容和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内容,并结合课内外练习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丰富自身经验和学科素养,实现全面综合发展。如在对圆的认识学习之后,老师提出“学生在学习之后得到哪些收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学习的知识内容。最后,老师通过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丰富和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这一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引出—分析—解决—应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运用分述的方式就运用情景导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共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突破难点内容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等目的,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这也符合我国新课改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