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8-02-09 14:38葛志伟
中学语文 2018年28期
关键词:作文课应用文文体

葛志伟

近日,笔者拜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谈文章写作的合集《七十二堂作文课》,深受启发,感慨良多。此书虽成书于80多年前(初版于1936年),然而书中随处可见的作文智慧、简明实用的作文方法,对我们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这种意义,诚如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在《七十二堂作文课·序》中所言,“读者朋友一旦分享了这七十二‘文话’,写作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写作的悟性也会得到拓展与升华”①。

一、《七十二堂作文课》成书及总体架构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上虞崧厦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夏丏尊先生1926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工作,叶圣陶先生则于1930年进入开明书店工作。1935年至1937年间,二位先生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改革陈旧的国文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特色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2017年,开明出版社打破原来的分册局限,将此七十二课内容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此书的核心内容,即向读者系统讲授文章学知识,指导读者进行文章写作。

《七十二堂作文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将读者引入文章写作的广阔天地,告诉读者学会化繁为简,任何文章的阅读与学习都应进行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究,准确把握“阅读的学习”与“写作的学习”。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 的收集”“ 文法”“修 辞”“鉴赏 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此书以“记”“叙”“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罗万象。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写作天地的桥梁津渡。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二、《七十二堂写作课》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是高中学生最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诚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其文章中所言,“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像两条平行线,学生被动写作,把写作当成了完成作业任务,缺少写作的内在需要;教师被动教学,没有真正蹲下身子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和烦恼,无法形成富有成效的写作指导和影响”②。笔者曾对无锡一中、前黄高级中学(常州)、江都中学(扬州)、淮州中学(淮安)、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等5所省重点中学的18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简单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6%(3位)老师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28%(5位)老师平时喜欢阅读写作方面的理论书籍,22%(4位)老师曾与学生进行1次以上的同堂作文写作。由于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局限,统计数据未必能全面准确反映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情,但它仍可为上述所引观点提供新的佐证。如何从教师的角度解决好当前作文教学“无法形成富有成效的写作指导和影响”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可为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

1.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据笔者调查,18位语文教师中,只有7位偶尔会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占比不足40%。忙于应付的摘抄、周记、读书笔记等,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更是无济于事。一般来说,每周四或周五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即是学生为数不多的作文训练时间。但根据笔者调研,多数语文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后,只会进行简单的立意分析,然后由学生自由作文。很显然,这样的作文课堂缺少内涵,缺乏写作知识的流动机制。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倚席不讲”的奇怪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专业的态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版于八十年前的《七十二堂写作课》。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这些观点对于当前的作文教学极具启发意义。作为基本写作知识的讲授者,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平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高考作文转圈圈,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2.提倡“下水作文”。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③。此番言论即便时隔五十多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报以嘘声一片。十年前,有研究者根据200份调查问卷形成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平常喜欢动笔写一些文章的语文老师,占比为15%”④。十年后,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每学期与学生同堂作文1次以上的教师比例为22%(18人中仅有4人)。虽然我们的统计规模都十分有限,但却很有可能共同折射出一种真实的作文教学现象,那就是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诚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三、《七十二堂作文课》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

《七十二堂作文课》不仅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其潜在的价值可能更大。鉴于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倘若学生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自学能力,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写作知识体系,那么对于自身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笔者的阅读心得,《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择要而论,我们认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对学生作文学习的最重要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

1.掌握形式,牢固树立文体意识。文体的重要性,历来皆受到学习者的重视。南宋文人倪思(1147-1220)说过:“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⑤明朝文人吴讷(1372—1457)编有55卷《文章辨体》,为古代文体辨析的集大成之作。作为那个时代的著名作家,夏、叶二位先生皆有旧学功底,故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中首先就表明立场,“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探究”。然而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了培养职业化的作家,而是系统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训练。因此,二位先生坦承,这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并谆谆告诫读者,“你读一篇文章,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在诸多应该留意的项目中,“文体”无疑是作者特别加以强调的。所谓“文体”,简单说指的是文章的体制特征。用如今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语言来表述,就是“××文就该有××文的样子”。也就是说,写作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有可能考虑遣词造句。没有文体层面的规范化,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所呈现出的“优秀作文体”或者“考试作文体”,受到不少师生的追捧。此类作文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排比、铺陈的手法,杂糅记叙、议论、抒情、说理为一体,间或点缀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曾有研究者指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中的“文体不限”所致,进而指出如此要求引发了高考作文“淡化文体”的危机。然而倘若我们的讨论更进一步,就会发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体”常识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缺失。这种缺失的责任,自然不应该由语文教师群体所独自承担。王荣生先生甚至认为,1963年前后形成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未经充分论证的“文章学体系”亟待进行根本性调整⑥。因此,在作文教学框架体系重构工作展开之前,倘若学生能自学《七十二堂写作课》,掌握文体规范与特征,总结其文体知识体系,提升其作文水平,也许是个积极稳妥的应急措施。至少在“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陷阱面前,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出一篇有模有样、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

2.放宽眼界,学会写常见应用文章。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常规作文的“重视而不得法”,应用文教学则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笔者以“主题”“篇名”“关键词”等方式检索“高考应用文”与“高中语文应用文”,相关文章只有4篇。这种现象表明,对高中阶段的应用文教学情况的探讨,学术界是“失位”的。虽然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都明确将应用文知识列为考点,但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其地位或许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根据我国当前本科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除中文、新闻、传媒等少数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有机会系统学习《写作学》等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局限于学科与专业方向,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因此,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应用文教学是其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应该被忽视。根据笔者的调研情况,有些语文教师为考试需要会适当印发一些应用文常识讲义。但此类讲义取代不了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系统讲授。诚如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所言,“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此番言论对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为高考疲于奔命的高中生来说,无疑可视为警策之言。我们当前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否达到历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描述的理想境地?学生通过高中阶段获取的语言能力与写作技能,能否在将来满足日常社会生活的需求?鉴于以上诸多因素,我们认为,倘若学生在课业之余能读一读《七十二堂写作课》,必然会受益良多。出于一种教育的责任感,夏、叶二位先生在书中将读者带入到琳琅满目的应用文写作世界,除第六讲“应用文”作内涵的剖析外,还谈到书信、日记、报告书、说明书、学术文、仪式文、宣言等关涉日常生活事务的文体。书中没有照本宣科,只有二位先生将自身作文经验和盘托出、娓娓道来的善举。为论述方便,兹引一例如下:

仪式文可分为两种,一是以仪式的主持者为立场的,一是以仪式的参与者为立场的。这两种的分别,很是显然,因之写作的态度也有不同。举例来说,在做寿的仪式上,寿翁的“七十自述”属于前者,来宾所送的“寿序”之类属于后者。(第63讲)

寥寥数语,即将名目繁多的仪式文分类讲得一清二楚。有鉴于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议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此举不仅是对当前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的知识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拥有合格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结语

众所周知,高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其教学成效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更是事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作文教学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但是离系统的知识建构往往越来越远。要克服知识碎片化所带来的零散弊病,必须尽可能重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来说,夏丏尊、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无疑还保留着一份关于“传统文章学”的历史记忆,其编写理念、体例、内容、风格等,时至今日仍可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无论是高中阶段的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从内心深处还关心着作文与作文教学,都应该潜心一读。

猜你喜欢
作文课应用文文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