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健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且精神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则显得尤为关键[1]。精神疾病是指在社会压力、个人压力及心理压力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患者的精神功能造成严重损坏、使患者精神活动紊乱的疾病。美国最先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PMI)这一概念,但从精神医学领域的现状来看,对于不同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分类标准还处于相对模糊、不易区分的状态[2],由此可见将精准治疗广泛应用于精神医学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精准医疗具有双向性,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这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3]。本文从受体学角度出发,详细解说精准医疗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5年初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报告中具体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MI)”,同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详细阐述了精准医疗的短期目标及长期计划[4]。2016年我国在正式启动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将精准医疗列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首,并在精准医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扩大其规模,由此可见,精准医疗的制定实施势在必行。实际上精准医疗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深入探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第一,精细准确:在精准医疗中要求做到精细准确,即存在正确的治疗患者、恰当的治疗时间、准确的治疗方法及措施,只有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做到每一步骤都有条有理、准确无误,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医疗[5];第二,准确的时间:对于治疗的患者来说,准确的时间是极为关键的要素,所有的医疗具有适合的时间才是真正合适的,这也体现了预测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婚前、孕前、植入前、产前以及症状前五个阶段,对于精准医疗来说,保证合适的时间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而不是仅仅依赖发病后的治疗;第三,共同享有:在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共享还意味着共有,不仅是单独的、特有的医疗领域,精准医疗应该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第四,个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精准医疗也被称为个体化医疗,因为每个治疗患者本身都是独一无二的,患病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良好效果。从另一角度来说,精准医疗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在的就医体系[6],举例来说,人们在深刻认识自身的遗传和基因组学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精准医疗,可以准确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当人们被告知以后将会感染某些疾病时,人们可以采用有效措施积极预防,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7],此外人们一旦患上某些疾病,有了精准医疗的支持,对于患者的治疗将变得非常容易,包括患者的用药、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患者治疗的注意事项等都可以变得异常简单,从而减轻患者在这些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减少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使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同时精准医疗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治疗方法的改善也有重要影响[8]。
近些年来,多巴胺假说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假说,同时随着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的完善和与此相关的精神生物学、解剖学的发展,大数据和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对多巴胺受体(DR)进行深入研究探讨[9]。据可靠研究显示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receptor,DRD2)基因对精神分裂症的诱发起到关键作用[10]。此外研究人员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尸检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纹状体中的DRD2含量较以前相比显著增多,这也是多巴胺假说长期流行的另一原因。多巴胺受体(DRD2)本质上属于G-蛋白耦联的受体家族,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外,DED2被多巴胺激活后,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来降低内环磷酸腺苷发挥作用,而DRD2的主要功能是灵活调节体内多巴胺的释放[11]。多巴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蛋白,含有415个氨基酸残基,可分为长型(D2L)和短型(D2S)两种,其中D2L比D2S多29个氨基酸。在研究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的关系时,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关联研究和连锁分析。关联研究是指在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础上,将精神分类症患者的DNA数以万倍的增加,再对患者使用关联研究方法,分析患者体内的等位基因,观察患者的等位基因中是否存在候选基因突变的状况[12]。而连锁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研究患者的直系或旁系血亲,从而进一步分析精神分类症患者的患病基因是否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以确定患者体内的同源染色体是否存在连锁关系[13]。在分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因素时使用关联研究和连锁分析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缺点,还可提高检出小效应基因的能力,进一步确定DRD2基因是否为精神分裂症的高危诱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临床数据,以实现精神分类症患者的再次分流和精准治疗[14]。
长期以来,抗精神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有关研究人员在研究抗精神药物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时,对比传统抗精神药物和新型抗精神药物,发现传统的抗精神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对5-HT受体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15];而新型抗精神药物对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均产生了较好的干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表示新型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极佳,对精神分裂症的再度恶化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16]。由此可见,从受体学角度深入分析精神分裂症的关键诱因,可以优化药物组合,提高疗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提高其生活质量[17],这也侧面证实了精准医疗投入到精神医学领域可科学准确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尤其在病因学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化,亚型和功能也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研究和分析,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精神医学领域实施精准医疗可有效提高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延长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周期。
在临床中,系统生物学是当今世界上生命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其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18]。而代谢组学中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支为药物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是以内源性小分子为前提,在结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干预前后内源性物质定量数据预测药物或外源性物质给药后的体内结果,通俗的来讲,药物代谢组学的关键在于在通过个体物质基础数据对患者给药或受到外源性物质、毒性物质进行预测和具体分析后,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各种毒性反应、药物反应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药物代谢这一方面分析精准医疗的含义和特征,其主要为在充分考虑各个患者的生命体征、疾病发展程度、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等的前提下,通过医生的详细讨论,进一步制定出安全、有效、实用、经济效益大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实施这一精准方案,进而缓解患者疾病,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19]。有研究显示,患者的药物代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则为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因此,在精神医学领域中,对基因多态性为核心的药物基因遗传学进行研究,对精神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它一直是精神医疗临床实践中实行具体用药和调整用药剂量的关键所在[20]。由此可知,药物代谢层次的精准医疗的着重点在于寻找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和治疗的关键措施,并对不同的精神疾病进行精准分类,进而实现对精神疾病和不同患者进行精准医疗的终极目的。
基于精准医疗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目前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性成效,可见精准医疗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较好,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疗信息记录:医疗信息记录收集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三代以上的家族病史、患者饮食习惯、运动及生活作息习惯等,通过实施精准医疗,使其与可以穿戴设备提供的相应生理信息结合、与其他影像学数据结合,使医疗信息记录更加完整,更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康复;第二,电子病历系统:目前的电子病历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中不包含遗传和基因组检测[21],通过实施精准医疗,可以使电子病历系统更加完善化,使所以精神医学机构的信息整合化,减少患者多余的资金浪费,减轻治疗压力,同时有效减少精神医学机构的资源浪费,缩短患者接受治疗的前期时间;第三,药物下单系统和持续护理系统:精准治疗下的下单系统,是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下单,在查看基因信息和疾病相关性后,参照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处方药,此外,在患者用药期间,及时跟踪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是否患有并发症、是否复发等情况[22],从而进一步实现患者在临床上的精准用药与精准治疗;第四,精准医疗IT系统[23]:上述所说的所有精准医疗的所需信息,都需要IT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信息学在精准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准医疗的实现对IT系统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重大机遇。
综上可知,由于精准医疗已被列入中国九大重点研发项目之首,在以后精准医疗将会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精神医学领域中去,其发展前景广泛,潜力大,具有较大的前瞻性,将会对精神医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