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姚怀军
作为农村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深感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薄弱,不要说其他方面的语文素养,就单说知识素养这一块,也与城市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要提高语文知识素养,仅凭现有的资源,仅凭手头的课本和有限的几篇课文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语文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本和课文为依托,在上课前课前和课后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使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使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素养有所提高,更好地为发扬和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我采取以下方法:
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知识素养的积累、提升,只有在长期的鼓励和尝试下一点一点的“说出”,最后才能达到“泉涌”的效果。因此,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外积累和课内积累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从七年级开始,开展“每日两句名句,10个成语”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天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典故、古诗词及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古诗名句、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语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课前三分钟,我开展学生《每日杂谈》栏目活动。我让学生讲解名家名篇、成语故事,鉴赏古典诗词,评论当今时事,评说小说历史人物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语文知识素养,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语文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在经典诵读方面,我结合学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读书活动,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及各种读书比赛活动。同时,我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精选其中的优秀作品,所选作品涉及写景、咏志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能将所选作品熟读并达到背诵程度,并鼓励学生能够谈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长期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经典诗文,锻炼学生朗读记忆的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淀。
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对各阶段学生阅读的要求,我精选古代经典子籍,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其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办手抄报是一种传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访问则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它们使语文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的确,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获得审美体验,挖掘潜能,提高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生中,由于受信息、条件、家庭、观念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我首先在班级里成立了班级图书角,并带头捐赠课外读物,同时鼓励班级同学积极捐赠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为了扩大班级图书角的影响,我还联系其它班级,让各班图书角资源共享,最终达到了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解读书方法和要求,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引导他们读书中的章节,进而引导他们走进整本书中,并对相关语段进行赏析。此外,我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等活动,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进而促进读书效率的提高。
恰当运用现代传媒,有利于推动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学生阅读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向学生推荐了“中华好诗词”“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优秀的电视节目,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等著名网站,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接受心灵的熏陶。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很好积淀语文素养。
一言蔽之,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使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素养有所提高,就必须采取有效途径,让华夏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华夏文化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使之成为其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品味文化、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