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小学低年段家校互动策略研究*

2018-02-09 04:51王晓东
中小学电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群家校微信

☆ 王晓东

(辽宁省实验学校,辽宁沈阳 11003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免费、平等、个性化、互动等为属性的互联网技术对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的全过程,还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获取[1]。伴随着这种影响,家校互动的模式从原有的教师、家长的单线程互动扩展至多线程,家庭资源这一原本单一的“独立个体”转变为实时沟通的“社交群体”,进而家校互动的内容、时间、空间及效果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APP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于一体,成为社会全民普遍使用的手机软件,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对小学低年段的家校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移动终端的微信平台对低年段家庭教育进行干预,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协同效应,这是每一位教师、班主任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微信在家校互动中的基本功能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基于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月活跃用户即将突破9亿[2],并且这一数据仍呈增长趋势。微信具备免费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还具备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小程序等功能。合理发挥功能优势势必有利于小学低年段家校互动。在家校互动中,微信经常发挥如下功能。

(一)及时发布信息,时刻监督提醒

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利用微信建立与家长的交流群,教师利用信息的发布功能发布相关图文通知信息,下达学校的各项通知、每日作业及相关提醒,帮助家长监督、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二)实时交流反馈,沟通无缝对接

微信是一款实时互动应用,每个群内的成员均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可以实时解答。对于普遍问题可以统一回复,有特质的问题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单独回复。这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群体成员结构由传统的“一对多”的树状结构变成“多对多”的网状结构,这种“去中心化”[3]的结构有利于家庭教育,使家长更乐于参与到整个教育系统中。同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甚至可以防微杜渐,保证问题发生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被化解,大大减少了产生不必要矛盾的机会。

(三)分享学习资源,促进学习优化

微信的跨平台接口功能,可以兼容多种类的学习资源。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多种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图文资源有利于呈现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视频资源善于呈现体现过程的程序性知识,这些资源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了视听觉刺激表征,再现了事实本体,激活了变式的信息,有助于对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形成联系。知识的呈现配以教师的在线辅导,更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促进学习进一步优化[4]。第二,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向全班推送其他的辅助性学习资源或家教经验。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促进了家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无形中也提升了家长的素质,推动了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对利用微信进行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也可以形成生成性资源。例如学生对难题的疑问和错误,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情,同时促进了资源再生,对于教师来说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展示学生风采,形成激励评价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或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发布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一些成果,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榜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家长也可将学生在校外培养出来的才华进行展示,大大激发学生和家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集体荣誉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微信支付功能,快捷收缴费用

传统的缴费过程相当繁琐,必要时还要家长写清大面值人民币的编号。这里完全可以利用微信支付功能收缴学费、报刊费,快速高效,省时省力。

三、基于微信的小学低学段家校互动的建、管、用策略

小学一二年级又被称为小学低年段,这个阶段也是由幼儿园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一个过渡阶段,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期间,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对孩子约束也需要不断增加。一二年级的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生活[5]。微信在家校互动中发挥强大功能,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和行为特点、家长心态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与重点,笔者结合微信功能,梳理和总结了微信在小学低年段的家校互动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策略。

(一)建设:精心设计微信内容,结合家长心理适时发布

1.在入学过渡期,多发布孩子在校表现视频

有研究表明:一般6岁入学的学生,大约需要两三个月至一个学期才能顺利完成“幼小过渡”。所以,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过渡”。这一时期家长表现的普遍反映就是焦虑,不知道孩子是否适应学校教育,急迫的想知道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在入学一两个月时,班主任就要理解家长的心态,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前提下,多跟家长沟通,利用微信群多发孩子在校的照片和视频,使家长放松心态,为学生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表现好的学生配以鼓励性的语言,同时也是为其他家长提供示范。

2.对于学生学习的适应困难,多发指导性的内容

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大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四个方面。因此针对不同的适应困难,教师要提前为家庭教育准备相关的指导性材料。例如,针对任务意识的困难,教师可以在每次布置作业的同时,为家长提供适当的辅导意见,如“家长朋友,请您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可以提醒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做什么,让他们回忆作业的内容,养成自己动脑、自主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再如:针对独立意识困难,可以推荐给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大胆放手,让孩子独自前行”等心灵鸡汤的指导性文章,帮助家长和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当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困难适应也不同,还要结合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家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度过适应期后,定期梳理总结学习重难点

在度过适应期后,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作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自学能力不强,听课或复习抓不住重点。因此,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梳理,将梳理后的知识要点通过微信群进行共享,帮助家长和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联系,从而有重点的进行复习或总结。

(二)管理:根据不同需求,管理方式多元化

1.建章立制,规定微信群的内容、方式、功能

为了便于管理,在一年级入学起就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维护共同利益的微信群规章制度。包括微信群的言论内容不能是不健康的,不能共享一些和学习无关的团购、抽奖等信息,尽量不要在凌晨发送信息以免打扰众人休息等。同时,在入学初,班主任还可以建立不同功能的微信群。例如建立作业发布群、交流群、作业小视频群、收费群,作业发布群主要功能是教师专门发布每天的作业,家长收到教师发布的作业不用回复,以免由于回复过多,刷屏导致其他家长不能及时收到作业信息;交流群主要功能是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发布任何和教育相关的信息,包括研讨活动安排、对教育理念的对话等;作业小视频群主要是学生在完成活动性作业后,家长录制学生的活动过程小视频进行上传分享的群;收费群主要用于收缴学费等费用。这样每个专属群的功能分明,作用突出,家长在明确规章制度后按规定执行,保证了信息有效快捷的传递,家长在使用时意图清晰,教师在管理上也省时省力。

2.权利下放,树立家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

为了促进家校和谐互动,学校每学年都会进行家委会换届选举,推选有威望、有能力的一些家长辅助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学习,监督学校教育,这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谐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举措。家委会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可以使班集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家庭教育氛围。因此,在微信群的管理上,教师应下放权利,除了作业发布群外,其他群均由家委会相关成员担任管理员,这样做为家长们相互沟通提供了机会,增进了家长之间的团结协作。必要时还可以将部分信息编辑好交由家委会发布,树立家委会威信,提升家委会成员的自信和积极性,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

3.鼓励参与,共同打造班级文化氛围

教师要不断鼓励有特长、有才干、有能力的家长多参与到班级建设中。例如当看到有家长在班级活动后精心制作的美篇、小视频等发到朋友圈后,立刻转发到班级群或自己的朋友圈,对家长的热心参与给予肯定,鼓励家长们再接再厉,通过信息传播展示班级风采,共同打造班级文化氛围,形成有特色的班容班貌、树立正能量的班风,提升班级荣誉感。

(三)用: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多种教育方式融合

1.利用微信群成员的“强关系”,加强德育教育

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家校互动中通常是一个难点,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它的独一性,家庭背景、教育方式、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过去,家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思想隔阂,想将学校教育中的正确价值观、培养观渗透给每个家庭实属难事。微信不同于QQ、论坛等交流应用,微信的好友大多数是手机通讯录中的朋友,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交“强关系”[6],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度都很强。在“强关系”的潜在影响下,微信群中的成员势必会成为“为了一个目标”的命运共同体,这为加强班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提供了天然的“养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恰当的时机,利用经常沟通、深度交流、展示楷模等“催化剂”,让德育教育的正能量在班级群内不断发酵,感染和影响所有班级成员,为德育教育助力[7]。

2.发挥微信的个性化特点,参与学生生活,指导学习

微信是支持个人终端的应用软件,同时又是支持开放的全网型软件,基于微信的网络沟通渠道丰富而多样,可在集体教学和一对一教学模式中自由切换。教师可以利用微信中的小程序,如口算比赛、点名签到等开展全班的学科竞赛,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指导。还可以在传染病暴发期间利用群视频功能开展小组或一对一的视频会议,为生病的或因故缺席的学生补习功课。

四、基于微信的家校互动注意事项

(一)多种方式激发家庭教育的主动性,避免责任分散

家校互动不是短期的讨论交流,而是家庭教育长期的、全面的与学校教育进行有规划的互动。互动的持久性依赖于双方的主动性,任何一方在这种协作关系中缺乏主动性,都会逐渐陷入被动。微信天生具备的主体的多元,容易导致责任的分散,也是新的沟通网络在去中心化之后所带来的最大弊端,需要新的制度化的设计来克服。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结合传统的家校互动的模式,取长补短,做好管、控、引[8]。

(二)注意微信发布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

网络交流主要以碎片化的文字为主,虽然也可以辅以表情、图片、视频,但毕竟不如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自然。因此,在利用微信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真诚、友善,发布的信息是否有歧义等等,避免因阅读文字表达的限制造成沟通障碍

(三)注意观察微信群中家长的言论动态,便于引导舆情

班主任也具有引导全班同学思想动态的职责,利用微信可以收集全班学生的家庭反馈情况,收集舆情信息,为开展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在微信平台中,注意收集那些偏激的言论和思想,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家庭的消极思想进行关注和指导,尽量避免道德缺失的行为和事件发生。

(四)善于发挥其他软件的优势功能,综合取长补短

微信具有各种功能,但也有不足,例如不能够将共享文件永久保存、定期要清理等等。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如QQ、百度云等软件,发挥其他软件的优势,综合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注意对资源的保存和管理,定时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122-127.

[2]腾讯公布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微信月活跃用户即将突破9亿[EB/OL].腾讯网,2018-01-08.http://www.sohu.com/a/1297903 06_281893.shtml.

[3]任雪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4]姚卿.基于微信群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家校沟通[J].上海教育,2016(Z1):8-9.

[5]陈建仁.家校微信群“微”出教育新合力[J].新班主任,2017(03):36-37.

[6]李冬玮.微信,开启家校合作的新模式[J].上海教育,2016(Z1):23.

[7]简子洋,龙丽嫦.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Z2):50-53.

[8] 朱玉萍.班级微信群的“管、控、引”[J].现代教学,2017(21):53-54.

猜你喜欢
信群家校微信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圈”言“群”语,如何把握法的边界
海西诗享微信群
微信
微信
微信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