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芳
古诗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提高古诗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一直思考的课题。在此笔者试图从教与学关系的角度入手,从古典文学特有的教学价值出发,改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路径,实现课内与课外、课堂与课后的迁移联动,从而提升学生古典诗文的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学关系受到挑战,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王荣生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新模板,即,要依据教学起点(体式与学情),研究教学终点(教学目标),在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之间,设置三个台阶,通过学生的活动,完成三个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设计模板,学生的学被强调突出,与教学内容一起,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循环,实现教学相长、层层推进。
关于古诗文的教学价值,这里先要弄清一个事实,即教学价值并不等同于文学价值。诚然,被收入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就基础教育教学而论,那些发幽探微的细读精思是不宜引入中学课堂的。可以做方法论的介绍、小课题合作探究的尝试,但第一要义须定位清楚文本的教学价值。
那古诗文教什么?古诗文教学承载着“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之功能,除了字词语法现象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在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揣摩体会出作者“所言之志、所载之道”,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文言教学的名家辈出,都有独家秘笈,这里不一一赘述,仅强调一下文言翻译的六字真言“留、删、改、调、补、贯”的相互关系,前三字针对词汇翻译、字字落实,后三字针对语法系统、句意通顺。养习夯基、日积月累,文言语感终能有成。
基于文言之上的文章与文学、文化密不可分,是理解古典文学的密码,我们将在下面的案例中重点阐述,以期能破解教学难题。因此,古典文学的教学价值,我设计简述如下:
古诗文教学的四个维度:文法+文章+文学+文化。具体而言,文法:词汇+语法;文章:炼字炼句+章法考究;文学:言志+载道;文化:民俗民趣+民族审美+民族思维。
古诗文教学重在养习夯基,就要多阅读,培养语感;又要指导翻译方法:留、删、改、调、补、贯,且重在笔头落实。
1.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我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看标题、识作者、读内容、谈感受。初中诗歌教学重画面与想象,高中诗歌教学重方法与分析。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与杜甫的《登高》为例,探究诗歌教学的不同侧重与衔接策略。
《使至塞上》以朗读为主要方法,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线索串联其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品味诗歌的画面感。一读读懂内容。二读品出画面。三读小结方法。第二台阶是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边塞诗”的比较阅读中感受王维对大漠边关简洁却形象的勾勒,再通过诗与画的转换活动,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美,最后通过各种朗读加深画面的理解与欣赏。
《登高》中,意象的品析与诗歌的结构是教学重点。首联6个意象,俯仰之间、动静之中,有声与无声,水墨与清白,深秋的萧瑟清冷尽在其中。颔联一改意象的繁密跳跃,转向阔达,在无垠的时空中品味秋的深沉。颈联8重悲,极尽人到中年、百病缠身、穷困潦倒、坐困愁城、国仇家恨、无计可施的悲怆心酸。尾联的人物特写,将个人身世与国家民族融合在一起。诗人在起承转合中,前后勾连,左右援引,运转自如。中间两联从内容到音韵堪称神来之笔。他的一流诗作几乎都是同样的情感,将个人的悲哀与国家的盛衰、历史的兴亡捆绑在一起,于是,他就化身为这个国家,代表了这段历史。
当然,如果从诗歌的文体特点出发,诗歌教学应分为四个环节:以诗引诗、以诗论诗、以诗解诗、以诗成诗。我也尝试过“以诗成诗”的教学目标,最终发现,意象的排列组合法,更能帮助学生用诗歌的方式理解诗歌。
2.散文教学
要理解文言之下的思想情感、文化传承,单纯灌输是没有用处的,甚至会引发反感。因此,只能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做文章。
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怎么解释?东坡并非闲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明明不是闲人,却有如此的闲情雅致,为什么?景语中的“空明”二字,点出了他不受世俗欲望束缚的情怀。人虽然在尘世中挣扎,心却能在天地间遨游。此外,我们可以关注判断句式的特殊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种判断句型,先是呈现结果,后才涉及推测。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先有感觉的触动,后有理念的阐释。
在高一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中,要理解孟子的思想,就必须关注两个重点词汇,“民”与“时”,孟子之民是养民保时、行仁政、反省节制、保全民黎民;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王好战、肆意挥霍、重小民寡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关注孟子施政纲领的层次性,无为的保民——王道之始,有为的养民与用心的爱民——王道之成。关注孟子犀利的比喻论证,孟子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民的教化,更是君的教化,先有“君君”,才有“臣臣”,给我们留下了“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的投枪匕首式警语。
总之,如何将经典文学传承下去,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品味古典诗文之美,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笔者将继续沿着字词探究与篇章结构的思路,挖掘古诗文的美,和学生一起进入古典诗文品读的审美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