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锋,马爱荣,沃 雁,丁文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系,上海 200025)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人体解剖学的课程设置也有不同的变化。人体构造课程的设置,即较完整地传授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解剖知识,又兼顾了人体器官系统解剖知识和该系统其它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
2008年,围绕“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人体构造整合课程得以构建。课程针对改革力求八年制医学人才达到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目标,把正常人体结构的理论知识点,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由浅入深,结合临床解剖运用和局部解剖实践,力求建立正确的人体结构思维方式。
1.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在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上,结合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阐明掌握人体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如骨学和关节学的教学需结合病理解剖学和临床影像医学相关知识描述人体的骨骼;肌学的教学需结合解剖生理学和临床健康理疗描述;内脏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课程思维方式[1-3]。
2.整合教学方式的改进。 随着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也需要改进。人体构造课程除有理论讲座外,还利用适合人体解剖学的CBL教学模式分小组教学。例如:运动系统与上下肢骨折和关节炎案例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掌握了人体解剖的基本知识后,启发学生密切联系临床进行逻辑思维,让学生经过病例讨论的过程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6]。
随着医学现代技术不断的发展,在教学中引入MRI、CT和超声影像等临床的先进图像技术。将理论和实践、基础和临床密切结合。
3.整合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改善。人体构造课程离不开教学条件的改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体解剖学的教学除了传统的依靠标本和图片教学外,现在更多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影像进行教学,更生动易懂。目前实验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硬件,方便了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大大提高了解剖教学效果。
4.整合教学资源的更新。 人体构造课程的教学除了在教室和实验室完成外,还应该整合图书馆和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中。目前人体构造课程具有课程中心的网站和电脑模拟人的软件供学生辅助学习。应不断更新课程中心的网站的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案及习题库。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主动学习,构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5.整合教学考试的完善。 人体构造课程考试的方法除了理论试卷考试外,力求教学过程中完善多种多样的考核,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如在大体老师解剖时,学生自已安排主刀,主刀解剖前,需阅读国内外经典解剖教材,充分准备所主刀部位的理论知识和解剖步骤,解剖完成后,由同学和老师根据主刀解剖内容预习程度、结构完整程度、结构判断程度、理论掌握程度、实践独立程度和团队协作程度综合评定,给出考核成绩,发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定的能力。
1.正确地建立思维方式。由单纯的记忆解剖学知识点,向构建人体解剖结构的形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过渡。 经过多年人体构造课程的实施,它已经成为我校八大模块整合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课程设置即继承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的特点—系统和完整,又具备了新课程设置的特征—实用和创新。同学可以通过理论讲座课的形式完整系统地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同时通过小组
对大体老师解剖实践和临床有关的案例分析使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得以运用。如利用大体老师标本,认知阑尾形态结构后,利用阑尾炎的案例,整合盲肠、回肠和阑尾毗邻、系膜和血管神经。将具体的形态学和抽象逻辑思维有效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理论知识在整合教学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2.显著地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教师不是单纯的理论授课,传授人体解剖知识点,还需要过硬的解剖大体老师技能,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体形态结构思维。教师配合整合教学的改进,通过解剖案例的写作,教师和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修改,再讨论,再修改,采用师生互动的整合式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督进教师不断思考教学形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因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思维方式的建立,指导教学形式改变,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统筹应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推动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人体解剖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体构造课程的设置是必然和必需的。课程的改革创新必然会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