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云
(四平盲童学校)
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快,各地相继出了一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成果,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编写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视力残疾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他们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自主意识、健全人格、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是自立于社会,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
因此,盲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盲校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偏常心理,消除情绪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全面了解学生,聆听倾诉,真诚接纳,正确引导,主动参与,耐心疏导,循序转化。
然而,在总结多年的盲校教学中发现,盲生在自我认同的发展中游离于健全人群与盲人群体之间,不能获得统一的自我认同。在学校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自己的视力比实际视力要好得多,如全盲生认为自己看得见。第二,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不敢与陌生人接触,怕别人知道他/她的盲人身份。在校内自信的学生,走出校园就变得自卑。第三,在中学以上学生里,学生普遍对校服上的盲校校徽和名称很反感,很多高年级学生把头发的刘海留得很长,把眼睛遮住等等。这种无法自我认同的问题是盲生中最普遍存在也是对他们影响最深的心理问题之一,是需要盲教工作者帮助他们改变的心理问题。
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不适,防治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健康心理。中学生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小学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使家长学校成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确定侧重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工厂、农村、学校,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激发他们热爱社会,热爱劳动,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利用班主任工作或班团队、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文体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连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学生心理档案存储、管理将由计算机来处理,使资料保存更完整。网络的发展,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上网已成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时尚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互连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校园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总之,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视力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视力残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盲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视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视力残疾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盲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盲生进行心理辅导,既是盲童人格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