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保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有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都是思辨类文章,而且都是文言经典,要求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把握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统编教材提出了“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按理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一直就在课堂上,就在日常教学中;只是由于我们认识的模糊,做得还不够自觉,也就未必合乎思辨的规则与规律,有必要加深认识,优化教学策略。
理解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性阅读是指由教师主体策划的以具有思辨性的文本为学习资源的,旨在培育学习主体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学习活动。其关键要素:1.要有独立、自主的阅读态度,要有质疑的勇气和求是的精神。2.思辨性的过程,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边批判边求证。3.在比较与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体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把握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几篇文章都是文言文,是传统的经典名篇,《病梅馆记》老教材中也有,这些课文,多数老师恐怕都不止教过一遍。新教材,老课文。如何区别于以往的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何实现“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把握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总体要求?如何实现“思辨性阅读”?最迫切的是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克服我们思维中的惯性、惰性与谬误。教师的思维品质改善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就能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
对本单元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我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充分对话,细心研读文本。文言作品教学的思辨和批判,始于对文本原意的尊重。从对待文本的态度看,思辨性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主张一切断言与结论都应依托于文本的“细读”;从师生与文本的构成关系看,思辨性阅读就是对话式阅读。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会读出每个个体独到的体悟。
2.不迷信、不盲从、不尽信,审慎质疑。反思性是思辨性阅读的主要特征。思辨性阅读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形成冲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问题与矛盾,进而由反思推动自己开展解决疑难的探究思辨活动。
3.不囿于成见,多元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许正是这种“错误”包含着创新的因子。
4.学会知人论世,学会“穿越”,置身古代的文化语境。践行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丰富的文言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经典是社会文化语境不可或缺的因子甚至是文化符号。无论是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和价值,都需要置身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否则就会失于偏颇,流于肤浅。
5.拓展文本内容,深化思辨。“延展性”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特征。“延展性”主要强调了思辨性阅读需要读者能有开阔的视野,在某一问题的思考上能进行扩展和延伸,前后的联系与比较,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感悟和思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延展性”既指思辨性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扩展,也强调读者思维方式和思考广度的延展。从文本的某个特定视角切入却能发现开拓出深刻丰富的意义世界,这是思辨性阅读延展性的价值所在。
6.寻找新的切入点,读出新解。“学术性”是思辨性阅读区别于其他阅读的根本属性。“学术性”就是对某一问题研究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性。它最集中地表现为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新知识,在探讨文本的意义时,力求去找新的切入点,读出新的东西,也就是强调要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7.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是只有“言”没有“文”,而所谓“言”的教学又异化为文言知识的教学。文言文教学不是古代汉语课,教学文言文,更主要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品的内涵。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语言简洁、精练、优美、典雅,寓意丰富而深刻。如何充分展现文言文迷人的魅力?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实现文言文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熏染价值?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