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钊 周 飞
美术的本质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欣赏,表达在自己心中对大千世界的感知与领悟。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就是要让美术教学从“听、说、想、玩、画”等多维度活动中展现出诱人的魅力,让教与学在多元互动中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大脑的兴奋皮层快速产生趋向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现代化预热”手法,在看似简短的导入环节,能够以表现的多样性、资源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间的高效性,快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开启智慧之门。
在进行写生指导时,训练学生细致观察是前提,准确绘画是关键。以对一组形状相近的苹果写生为例:教师进行指导的时候,可在课前从网上多搜集几组角度不同的范例,把它们制成三维动画。先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采用屏幕批注的方式标出各组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针对几组作品的差异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点评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进行尝试的时候,会刻意留心线条与形状、明暗、质感等要素,努力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想法。这样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的提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会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留心观察、慎重表达的重要性,他们的用心程度会显著表现在实践中,课堂训练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再如,借助几何图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对正方形的基本型进行随意变形,把正方形基本型添加成房屋、钟表、操作台、汽车,或者桥梁、火车、轮船等,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诸如此类的图形拓展训练,学生会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展开大量而丰富的联想,快速演绎出若干个添加型作品,为进入具体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入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导入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猜谜导入、欣赏导入、悬念导入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上要避免出现固守模式和简单套用的现象,力争做到常“导”常“新”。只要教师能够牢记“启智激趣”的宗旨,用“心”琢磨内容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可以想到的导入法会用之不尽。
一个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故事发人深思:中国孩子画苹果是比着教师在黑板上的示范,按教师先左后右的要求勾勒线条、着色的;日本孩子画苹果是观察教师高擎着的苹果后,独立作画的;美国孩子画苹果是从教师提着的一篮苹果中随意拿出一个画的;结果中国孩子画得最像。可在自由创作环节,中国孩子则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该画什么好;而日本、美国的孩子却一脸的轻松,很从容地完成了这一环节的任务。不同的教学行为,结果截然不同。这个故事对笔者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日本、美国教师的示范不正是向孩子“授之以渔”么?故事中中国教师的示范,正是由于把自己的画法、思路、角度选取生硬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感受,剥夺了孩子表达自我想象和理解的权利,粗暴简单地把学生视为理所应当的受众,才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结局。
教师示范的目的和归宿是指导学生实践,化难为易、化繁就简、实用易懂属于技术层面的范畴,让学生“会学”才是目标。在利用媒体辅助示范时,要充分发挥媒体变笼统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形象的优势,对学生在理解、表达进行启迪,让示范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不是把教师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塞给学生。例如,国画示范比较适宜采用动画手段,教师可以在动画页面中穿插文字讲解(或画外音),对难度较大的画法和技巧,可让学生先采用“照猫画虎”的办法练习,犹如书法练习中的“描红”一样,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体会后,再让他们随着动画页面进行“临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脱稿”练习,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一幅完整的国画了。
教师在借助媒体示范时,要立足教材和学情,灵活选用图片、实物、模型、动画(二维或三维)、音响效果等媒介。例如,教学《静物装饰画》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示范前提了这样的问题:“教材提供的6幅图中,哪几幅采用了暖色调表现手法?你能准确说出某幅图中的哪几种色相?若是你来绘制静物装饰画,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单凭教师口头分析、讲解画作中色调、色相的表现手法,教师很难准确表达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下一步教师进行示范的时候,若借助动画手段,教师可以从资源库中,选用彩笔画、油彩画、蜡笔画、粘贴画等多种画法中的一种工具软件,在学生的注视下绘制一幅静物装饰画,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他们就不会觉得有难度。这样的示范,会有效化解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为他们进行实际练习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在诱发学生进行想象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心理上突破思维定式,使他们的想象富有灵性的火花,才能让他们创作多姿多彩。
例如,在让学生画“想象中的机器人”时,笔者先用微视频课件给学生播放了近几年全国NOC大赛中获奖的各类机器人,应用于日常生活、竞技娱乐、工业制造、海洋勘探等方面的机器人图片和视频,让他们充分感受发明者的灵感。在他们的思绪进入的心驰神往的状态后,给他提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未来的机器人还会出现在哪些领域?它们分别会长成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笔把他们描摹出来吗?学生在微视频课件的启发下,很快就想象出别具一格的太空机器人、血液垃圾清理机器人、会发电的机器人……然后要求他们开始作画。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不同创意的机器人图画令人耳目一新,画面元素丰富多彩,绽放出许多奇思妙想的火花。学生的想象走出了惯性思维的苑囿,暂露出难能可贵的独特性、新奇性、首创性。
课外活动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快速提升的催化剂,学生在课外活动这个平台上,可以不受教材内容限制、教师指令的束缚,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行走;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开阔视野、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
课外拓展活动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常态性活动——如日记画,另一方面是大型活动——如各种主题活动、展览和赛事。顾名思义,“日记画”即是以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画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线条、构图、形象,表达自己眼中、心中、脑中的自然、社会和情感世界。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日记,一是可以为创作积累广博、丰富的素材,有效解决课堂训练题材面狭窄的困惑;二是可以让学生免去被“填鸭”的无奈,自由表达自己的印象和心声;三是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专业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其中,参与大型赛事活动,最能让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学生对大型赛事活动普遍比较感兴趣,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可以定时不定时地走进不同层次的少年宫、文化馆、艺术馆,尽情地广闻博览;二是能够零距离观摩专业性画展、艺术展,扩充自身的艺术细胞;三是参与比赛和画展,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检验的同时,广泛地与同龄人进行碰撞;四是经常性走进社区、街道、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画板报、墙报、装点宣传栏等志愿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能大幅提升学生的专业化创作水平。
日本教育实践家斋藤喜博说得好:“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在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为创新而教,为创新而学”的理念已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教师每课每天的教学,都要抓住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要点,不断地在变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