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生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北京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闪亮的成就。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建设积累了校园信息化应用推进的宝贵经验、北京数字学校拉动了新一轮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社会大课堂和初中开放性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使资源供给拓展到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获得。各区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异彩纷呈,东城区以数据建设为核心,构建区域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意新,有效地挖掘大数据的应用;密云区构建教育云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教育,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平台有较好的顶层设计和应用推进策略;大兴区构建云服务模式的数字校园新架构,创设教育应用新生态,学校受益面广提升快;怀柔区让教育信息化科研引领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突出以人为本,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这些都反映出信息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力度融入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中国梦。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改革,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活力的助燃剂,始终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思考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解构传统教育,构建有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教育现代化是一件全新且复杂的事情,亮出在前行路上的种种困惑,找准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探索突围策略,抓住历史机遇点,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反思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困惑是“五大难”,新理念难以撼动传统的教育模式;顶层设计、集约化建设难以保障;区域信息化推进难以跨部门协作;资源难以保证优质、实用和共享;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难以融合。
第一,新理念难以撼动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指的是以传授知识、升学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新理念则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真正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难以撼动主要表现在:传统学校建制、班级授课的模式根深蒂固,陈旧的定岗定编不适应改革发展,缺乏活力,如今“选课走班”出面挑战,却面临师资配备、学生规模、学生期望、教学环境等重重困难,冲破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围绕教材传授知识技能依然是教学主业,几十年教材体系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以中考、高考应试为主流的教学体系难以打破;信息技术多停留在辅助教学,或用于改变呈现方式上;探索实践信息化变革的积极性欠缺。靠一校之力、一人之力很难,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变革。当然也有条件不具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
第二,顶层设计、集约化建设难以保障。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一个涉及政策、法规、理念、技术、现实等多个系列维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标准,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团队。顶层设计往往陷入的误区是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的业务流程,不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或是顶层设计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过于繁复,不便操作。集约化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但建什么、怎么建、建好了怎么用却有一定难度。在评审立项、可行性分析、价值分析、资金保证、相关培训、应用推进、绩效评价都有一定复杂程度,一个环节没弄好往往会前功尽弃。
第三,区域信息化推进难以跨部门协作。领导有无主见、有无魄力,业务部门能否提出需求,学校能否将新技术、新应用纳入教学环节,教研部门如何跟进指导培训,中标企业能否做好服务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如何跟进评价分析,协调是难点,不协作或缺少协作都将影响建设和应用推进。
第四,资源难以保证优质、实用、共享。虽说上上下下都在建设资源,都说要共享资源,但各类资源库的点击率很低,有的形同虚设。从资源本身上看,课例、课件、教案、习题偏多,有的资源库往往以量取胜,号称多少个“T”,真正优质的资源不多,选择起来十分麻烦,像大海捞针,真正实用的更少,仅仅是做个参考。加上目前教师、学生的负担都很重,很难有时间在这里“淘宝”;多数资源还停留在知识的呈现、传授、串讲、归纳,用于能力训练、思维培养、拓展启迪的不多;用于教的资源多,用于学的资源少,支持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少之又少;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资源难以获得,保护主义的壁垒依然很严重。
第五,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难以融合。多种多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蜂拥而至,一忽悠、一发热就选择了、上马了。实际上多数不实用,出现用不起来、拒绝应用、敷衍应用、表演应用的现象,搞不好就发生闲置现象。新技术往往成为教学的附属品,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多数只是应用了它最简单的功能(呈现),而其互动、回放、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就很少。究其原因应用层面有教学流程的惯性,培训不到位,缺少应用的鼓励机制,欠缺对融合的研究、引领。在产品本身有设计不合理、应用不简便,Bug不修复,迭代不及时。
综上所述,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遇到的问题错综复杂,多如牛毛。这些羁绊严重地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这里有各个层面的认识问题,有体制机制变革的问题,有师生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升的问题,教育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等。怎么办?只能突围。
这里所说的突围就要在理清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的策略和办法,困惑要破解、瓶颈要打破、难点要消除、痛点要根治,去掉拦路虎,踢开绊脚石,走出一条符合教育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信息时代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正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教育要突出解决的矛盾。
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面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是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将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努力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的“四个提升”;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从服务教育自身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到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到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四个拓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突围是一场自我革命。突围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局外人。我们处在教育大变革的时代,新老教育体系交织,只有自我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这种自我革命体现在不论是教育管理干部、教师、教研员、科研队伍、教育企业都要立足新趋势、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如“互联网+”)。在学中干、在思中干,不逃避、不抱怨、不懈怠,剔除各种各样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和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这场革命。创新的火花会随着共识的凝聚而迸发,像国际著名导演卡梅隆拍摄《阿凡达》那样,用全新的视角探索我们的创新之路,绝不可墨守成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必定会瓦解那些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顽疾,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明确国家教育改革的总战略,找准教育信息化的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5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明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前途方向,这份文件不仅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今后一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教育信息化需要围绕改革目标,做好支撑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
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新路,创新建立的途径、策略就是新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穿旧鞋走新路,一定要穿新鞋走新路,才能事半功倍。在创新机制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到机制创新中来。清华附中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实践取得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目前已在全市高中推广使用,2020年高考中将成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这也充分印证了《意见》中的重要原则,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凡是符合教育改革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的机制就是好的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和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紧密融合,深度融合的本质和落脚点就是课堂教与学结构的变革,构建信息化支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新素养,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利用新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基础条件和育人环境,制订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许多新的机制、制度孕育而生,充满活力。如延庆区配合教育管理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制订了《教育管理干部信息化应用与领导力提升等级认证工作方案》、配合网管队伍建设制订了《关于加强网管电教教师管理的工作意见》、配合电子白板应用制订了《关于应用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预则立,不预则废”,善于做有心人,有为人,才能让信息化发展上台阶。
我国“三通两平台”的战略对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做出了整体布局。201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明确区域和学校的主体业务。核心业务由教育部统一建设,以云服务模式提供给中小学使用;通用业务由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建设,以云服务模式提供给中小学使用;特色业务由中小学按需自主开发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是区域教育信息化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区域的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注重学校特色需求和应用实效,忌大包大揽,忌强推硬塞,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避免建设流于形式、应用肤浅;要以未来发展为导向,创新机制与制度、基础环境与标准、公共需求的平台与系统。例如:我们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远程互动教研平台、自动录播系统、中学智能阅卷和评价就采用整体运作,建设智慧教室、创客空间、电子班牌、物联网实验室、VR实验室等就采用规模适度、需求必要、条件具备的原则。房山区建设项目之前要签订绩效合同的做法很不错,能有效地保证项目实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更多的学校利用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云教研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风起云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
“作业盒子”“小猿搜题”“阿凡题”呈现了极致的作业服务;“跟谁学”“轻轻家教”“365好老师”呈现了开放的课程选择;“四叶草”呈现了贯通的教学支持平台;“洋葱数学”“盒子鱼”呈现了通透的学科支持;“尔雅选修课”呈现了可选择的在线课程;“少年商学院”“北京数字学校”呈现了增强学习的混合式课程;“扇贝英语”呈现了移动接入泛在的学习环境,甚至包括旗舰性互联网企业也在跻身面向教育领域的发展,像“阿里师生”“腾讯课堂”“百度作业帮”,教育需要用开放的姿态,吸纳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不一定只是课外用一用,校外用一用,创新机制,融入教育体系内部,让泛在学习不只是在墙外开花。
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服务于教育,形成教育产品与服务,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核心,推动创新,加速教育系统重构的实践进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导向就是“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初中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选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通州区试点基于“智慧学伴”教育平台广受欢迎,为学生配对网上辅导教师,这些教师可都是市、区骨干教师,普通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目前综合实践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只靠学校内的资源无法保证,必须争取新型的教育供给方式。
“互联网+教育”有助于教师创造更有新意、更有价值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等,这些无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让技术和教育真正融合,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具有时代技术特征的新教育,教育现代化就为时不远。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号角,融入背景、成为底色的教育信息化,将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常态、也是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新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要做教育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努力去支撑我国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