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秋 胡根林
【评析样本】
1.熊天云.《初中语文交际语境写作策略》
2.喻德琴.《基于“核心素养”的交际语境写作策略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5期。
3.董佳蓉.《基于交际语境的视角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4.周玲英.《交际语境写作中情境设置的路径归趋》
5.倪潜梅.《交际语境,守望儿童真实写作的麦田——“交际语境”理念下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6.傅登顺.《写作教学范式推进与写作知识重构》
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的问题很多,其核心问题主要是交际语境缺失。具体体现为读者意识缺失、写作目的不明、文体淡化、学生写作时的语境意识缺乏等,这是导致目前作文教学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的写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功能,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不说,简直是教人如何作假的精致谎言训练,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教育伦理。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线教师们广泛的思考。以往的写作教学更关注的是写作结果,没有解决学生写作动机缺失以及写作过程指导等问题,随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及推行,写作功能及读者需求逐渐成为写作的核心要素,这是写作观的改变。然而,交际语境写作虽然在理论层面已有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开发具体的交际语境写作知识,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构想可操作的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任务及活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一线教师的写作实践研究中,本文选择了2017年的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评议,力图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探寻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践的途径,并以此为参照对象,探究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
写作是交流,真正的写作应该是基于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精神、心灵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真实语境下的表达和交流,它总是针对特定的读者、环境,为着实现特定意图的言语表达行为,是有机的结构体和意义表现物。
傅登顺在《写作教学范式推进与写作知识重构》一文中对写作范式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写作课程发展轨迹的角度阐明了写作范式的发展变化进程,从关注写作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再到关注言语表达的语用功能,交际写作观逐渐被广泛地接受,它们认为: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构建和交流活动。这种写作观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只有从观念上转变对写作功能的认识,才能推动语文写作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语境原指文章或言谈中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后指与语言相关的一切社会环境。交际语境,又称为情境语境,是指为完成一个交际意图所涉及的交际主体(作者)、交际对象(读者)、交际目的和交际话题等构成的一个场域。基于“写作是社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这一取向,言语的交际活动是一个由作者到读者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交流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言语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或外在物化形式,其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交际目的和交际话题,由此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交际情境。
我们知道,交际语境写作指的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任何一次写作都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行为,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话交流。
交际语境写作观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谁来写”“为谁而写”“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来写”“如何写有效”等写作对象、写作意图、写作内容、文体语体、写作效果等层面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作者身份、读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话题、文体类型、表达言语等交际要素。
在交际语境写作的视角下,作者的功能在发生着变化,傅登顺强调作者是作为对话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这里“作者”所指,并非仅仅局限于写作者本人,而需要激起写作者的身份意识,赋予写作者不同的角色,写作时,要根据交际目的、意图来确定作者的角色定位。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这种“作者意识”往往被忽略,写作者对于写作身份并不明确,导致写作思路受很大的限制,同时还会削减写作者的写作兴趣、制约写作题材,写作范围较为狭隘。
“读者”也不再局限于写作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对话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和“意义建构者”。只有建立起一种“读者意识”,才会在写作过程中,设想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需要,为对话交流的有效性提供保证,站在“读者立场”,就可以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因此,在对话交际中,要考虑清楚读者的身份或角色,读者的变化直接制约着作者在对话交际中的意义建构。
写作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就会有交际的意图或目的存在,即作者在言语表达之前脑海中形成的意念状态,这种目的或意图是作者与读者进行话语交际的动机或是出发点。因此,围绕着这种交际目的,才会产生交际的话题,话题也即写作者的想法或想要表达的内容,受目的制约,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范围和领域,有其相应的内容和题材,这也决定了选择何种文体类型和交际言语去进行意义的建构,但都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共同接受和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的选择。
当前语文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交际语境写作的一股浪潮,一线教师开始在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领域渗透交际语境写作理念,并提出了一些实践策略,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尝试和探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喻德琴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交际语境写作策略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模拟交际语境写作情境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的尝试。通过略读课《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学习,老师模拟一个交际语境写作情景,学生在情境之中听秋声、说秋声、悟秋声,最终完成写秋声,由仿到创。从这一课例可以看出,学生是凭借着一种拟真情境里的气氛渲染,来尝试完成读写练习,但是在这一课例之中,没有给出交际语境下的写作任务,情境的模拟并不明确,没有作者身份、读者对象、交际意图等限定,只有描写秋声的话题。显然,这种教学依然停留在美文赏读课的阅读层面,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然后呈现作品,还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文章写作范式。
(1)写作指导策略过于泛性
熊天云在《初中语文交际语境写作策略》一文中,基于交际语境话题要素,提出话题设置情景化,可以借助探究性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进而又从视角层面,提出写作视角多元化,包括空间、时间和人物身份三种不同视角。最后还探究了写作的过程,提出写作过程阶段化,主要分为积累素材、构思、动笔写作三个阶段。
作者在这里仅仅涉及到了话题情景和写作者的身份变换问题,在写作过程阶段,提出的范围过于笼统和泛化,没有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的背景。
(2)写作指导策略缺乏操作性
董佳蓉在《基于交际语境的视角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一文中,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指导。从教师层面而言:一是教师要设定出实用性和可行性比较强的写作目标;二是所命的题目一定要以生活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对学生进行实用性的指导;四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批改学生的作文;五是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表达方式、写作方向和方法。从学生层面而言:一是让学生知道基于交际语境的语文作文写作的题材需要来源于生活,是切身经历的实践生活,而不是虚构的;二是明确自身写作的定位;三是明确自己作文的目的,并为这一目的的实现而不断努力。
这篇论文从写作目的的实用性角度来确定写作的方向,关注到了写作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却依然没有从交际语境写作的角度去开发出适切的写作策略,所提及的实践方法指导性不强。
(3)写作指导策略失之粗疏
倪潜梅在《交际语境,守望儿童真实写作的麦田——“交际语境”理念下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也提出了以下教学实践措施:第一,灵活选择,确定习作内容。在“交际语境”的理念下,不但话题可以更为广阔,目的可以更为多元,形式也可以更为丰富。第二,遵循规律,运用“交际语境”。首先,“语境”可以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现成的写作课程序资源”,使写作回归其运用的实际情境之中,完成真实复杂的写作任务。课堂上的写作教学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写作样式和形态接轨。在课堂有限的空间中,需要进行选择。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能并不纯粹和典型,有很多并不属于写作的因素,需要在教学中加以优化。第三,善于发现,引导知识学习。师生可以观察生活,通过讨论发现完成言语交际任务所需的知识密码。其次,师生可以共同寻找、选择典型的例文,在阅读中去发现并提炼出此次写作、此类文章所需要的知识,搭建习作的有效支架。第四,因势利导,组织交流评价。
文中已经开始在实践中渗透交际语境写作观念,在情境的运用中,能够关注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选择,并且已经开始有了交际语境写作知识开发以及写作支架建构的意识,但仍旧没有展开深入地研究,致使写作策略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
(4)写作情境设置有要求但依然缺乏操作程序
周玲英的《交际语境写作中情境设置的路径归趋》一文仅就情境的设置提出了一些看法:真实的写作情境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发现并用于写作。这种写作情境具有真实的写作背景、写作任务、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虚拟的真实情境也可称之为拟真的情境,指人为地创设一种逼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其中写作的话题、写作的读者对象、目的等要素都必须具体而明确。情境的设置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适应社会的需求,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交往等方面。设置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的任务情境与要达成的写作学习目标相适应相匹配,通过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向学生传达一种写作理念: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决定写作内容和语言。这些认识应该说很到位,也很深入,但遗憾的是,它们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作者缺乏观照,读者从中难以看到最希望读到的程序性的操作步骤。
从以上分析来看,尽管这几篇论文都在探究交际语境写作的实施策略,既有对写作话题、写作情境的关注,也有从作者身份或视角的角度去尝试,还有对写作过程的关联和选择、以及写作知识构建的关注,总的来说,都强调了与真实生活情境的紧密联系,奠定了交际语境写作的生活基础。美中不足的是,没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交际语境写作支架,不能形成从写作任务设计到语境分析、语境构思、行文过程、基于标准的写作评价等一体化完整而具体的可操作性指导策略。
傅登顺《写作教学范式推进与写作知识重构》一文,提出了当前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构建“交际语境写作”的知识体系,这为我们解决交际语境写作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理据,启发颇多。他提出知识体系的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激活陈述性知识,夯实知识基础。这里所涉及的陈述性知识是以“文章写作”范式为基准,强调的是紧贴课文,从课文中模仿借鉴,习得写作知识。
第二,转换程序性知识,提升能力基础。程序性知识关注的是写作过程中技能的习得。通过“想象力还原”来“化读为写”,进而转换成写作能力;通过“先教后写”来建构写作新知框架和图式;继而再“先写后教”,通过暴露问题来“变构”写作知识,并“评后重写”,从而转换和提升写作能力。
第三,构建交际语境知识,落实有效表达。
一是语境的整体建构。运用语境叠加法,以写作目的为核心,沿着“作者语境+读者语境+语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依次叠加推进,来整体构建语境;运用语境排序法,厘清语篇的表达意图与语境要素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进行语境要素的有效取舍与整合;通过一题多稿法,同样的表达内容和目的,可以采取多种语篇的假设,并通过比较、推敲、揣摩确定最佳选项。
二是语境的动态建构。包括写前语境层次的动态构建,即明确交际意图,确定真实话题、交际对象、交流目的和交际任务;写作过程的动态构建,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设置恰当的阶段性语境;还有即刻生成的动态构建,写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想法,甚至推翻原有的构思,需要重新关联顺应,表达随语境的顺应而做出调整。
三是语境的深度构建。主要是指评改的分类推进:纠错与激励并举,删减与增添同步,结构与语言对接;以及评改的细节完善:把握基调,整体一致;着眼细节,巧用修辞;搭建平台,主动提升。
这篇论文中所提的知识体系,块面还是很清楚的。但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有几个问题还是很突出的,比如,文章论及了三类知识的各自内容及功能,但三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涉及到;比如,文章论及交际语境从三个不同写作阶段提出不同的构建方法,象在写作构思环节,始终把交际目的放在核心地位,强调了语境要素的选择与整合,象在写作过程中,提出了“阶段性语境”和“生成性语境”,强调了语境要素的关联与顺应,象在作品修改环节,关注的是文辞表达。这些策略性知识不能不说有很多创新点,对写作的任务系统、运作系统和产品系统均有所涉及,从一定高度上提出了一些方法层面的设想,但从总体来说,它们依然停留在一种理论阐释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交际语境写作的发生过程之中去,对语境的分析指导不够明确,而行文过程中的操作层面指导方法基本是缺乏的,语篇修缮系统的分类推进和细节完善策略也存在一定的模糊度,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修改标准。
理论上的空疏和无力,一旦进入实践,往往会放大和异化。当前交际语境写作推进过程的问题,不能不说与此有莫大关系。我们期望在专家指导下,有志教师能够结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并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交际语境写作实践模式,则对于推动一线写作教学,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