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中学 吴爱英
我们知道:教师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课程资源,并且能有意识地开发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充实有限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错误”不断显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的“错误”表现在练习、习题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也可能是他人犯下的.平时教学中,部分学生不懂得利用这些错题资源,有些学生认为虽然自己这次犯下了错误,但是这是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以后自己做题时小心些就不会犯错了,因为这类学生连犯错的根本原因都没找到,所以以后一定会犯下类似的错误.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人犯的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自己在犯错.因为这类学生没有思考他人犯错的原因,不了解错误问题背后的本质,所以学生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犯同样的错.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善待“错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因此,如何精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错题,为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服务,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希望对一线教师的解题教学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平时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不会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缺乏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的意识;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定义或定理.在解题的时候常常计算出错误的结果、虚假的答案,这都反映出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阅读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一】
例1 如果(m-2)xm2-3=2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的值是多少?
这是一个巩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简单问题,很多学生都能直接解答,于是课堂中会出现如下对话:
生1:因为(m-2)xm2-3=2是一元一次方程,所以m2-3=1,解得m=±2.
生2:当m=2时,x的系数为0,所以m=-2.
师:如何正确表述呢?
生2:因为(m-2)xm2-3=2是一元一次方程,所以m2-3=1,并且m-2≠0,解得m=-2.
师:m2-3=1,并且m-2≠0,改为好一些.需要强调的是:结合一元一次方程概念,x的系数是不能为0的,所以m-2≠0这一隐含条件一定不能忽视了,否则,我们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正确的.
教学思考:通过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这样阅读数学问题:第一,结合问题,理清已知条件;第二,根据解题的需求,挖掘隐含条件;第三,分析已有条件与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避免被虚假的条件或答案干扰,寻求正确的答案.当然,有些数学问题的隐含条件常常隐藏在数学知识的性质中,或者隐藏在图形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正确剖析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定理、性质等数学知识,或者应用转化问题的思路找到隐藏的条件,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开始,这一时期学生数学成绩容易呈现两极分化,产生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公式时,不管是否深入理解了公式,而是先把公式背下来再说,事后他们也不再问教师或他人,因为学生根本不理解公式的意义,所以常常不能正确记忆公式,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混淆公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他们认为只要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背熟了,课本上的公式记住了,就会解决数学问题了.实际上若根本没有理解这些知识,待需要应用这些知识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应用,在此情形下,他们应用估、摸、猜的方法胡乱答题.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学案例二】
例2 2m=a,2n=b,则22m+3n=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这是一道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问题的典型例题,需要学生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进行适度的变式、转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常常会出现2a+3b、a2+b3等错误结果.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牢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n;二是不会逆向应用公式am+n=am·an;三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会将22m+3n转化为(2m)2·(2n)3.
出现上述错误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概念、公式理解得不透彻、掌握得不牢固,对知识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错误,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在探索中明晰错误、修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关键能力.
数学家Freuk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也就是说,数学离不开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观察生活,积极参加生活实践的习惯,认为学习知识是一回事,参与生活实践是另一回事,只要在学习中认真学习了理论知识,掌握了计算技能等,就能解决各类问题,是否参与生活实践和能否解决数学问题是两回事.由于缺少生活的常识,在遇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问题时,往往仅从理论入手解答问题,而不是联系生活着手分析问题,常常会出现不切合实际生活的错误.
【教学案例三】
例3 小樱每天都要路过三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都安装了红绿灯,现在小樱有急事赶到学校,请你帮她估计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是多少.
对于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部分学生有惧怕的心理,不敢作答,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至少遇到一次红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学生没有认真了解过生活,不能把生活知识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盲目地把三次遇到红灯的问题与一次遇到红灯的问题相混淆,从而出现低级错误.还需要强调的是,本例中要求“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如果从正面直接去求解,需要考虑的情形很多,我们不妨从反面先求“没有遇到红灯的概率”,这也是学生在解题教学中需要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事实上,设小樱没有遇到红灯的概率为p′,则p′=,那么,小樱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
教学思考:通过本例的教学,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第一,很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不能在脱离生活的基础上探讨数学问题;第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了解生活常识,观察生活细节,熟悉生活规律,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第三,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时听教师讲课,听得“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等教师把问题分析完时,又常常一拍脑袋:“我怎么想不到这样去思考呢?”这是因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所以不能正确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要利用错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提升思维水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案例四】
例4 设关于x的方程x2-8x+a|x-4|+12-2a=0恰有两个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其难点是如何处理好题目中的|x-4|,很多学生会采用分类讨论来解决.(教师巡视,学生思考)
生1:若x≥4,方程可化为:x2+(a-8)x+12-6a=0;若x<4,方程可化为:x2-(a+8)x+12+2a=0.一是两个方程都不太好解;二是原方程恰有两个实根这个条件不知道怎么使用.
师:看来去掉绝对值以后比较难以解决,我们再观察一下题目结构,能否从x2-8x入手考虑呢?
生2:我们可以先配方,将原方程转化为:(x-4)2+a|x-4|-2(2+a)=0,利用(x-4)2=|x-4|2,原方程可以进一步转化为:|x-4|2+a|x-4|-2(2+a)=0.
师:很好,生2帮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如何解上述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利用原方程恰有两个实根这个条件呢?(学生动手计算,教师继续巡视)
生3:令|x-4|=t,则t2+at-2(2+a)=0,解得t=2或t=-(2+a).当|x-4|=2时,x=6或x=2.因为方程x2-8x+a|x-4|+12-2a=0恰有两个实根,所以|x-4|=-(2+a)没有实根,-(2+a)<0,所以a>-2.
师:你们同意生3的结果吗?是不是|x-4|=-(2+a)不能有实根?
生4:如果方程t2+at-2(2+a)=0有等根,|x-4|有一个解,原方程可以有两个解的.所以当-(2+a)=2时,原方程还是恰有两个实根.
师:非常好,生3求得t=2或t=-(2+a)后,因为方程x2-8x+a|x-4|+12-2a=0恰有两个实根,所以-(2+a)=2或-(2+a)<0,解得a=-4或a>-2.这才是正确的结果.
教学思考: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对部分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犯错误,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分析、纠正,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要引导学生看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熟悉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第三,教学设计要把握好起点,控制好难点,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达到师生数学思维的阶梯渐进、和谐同步;第四,遇到一些综合性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铺垫”或做一些数学实验、演示,为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直观的、感性的参考材料.可能在一次学习、两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有显著提高,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科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在解题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需要有理智的“错误意识”,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错误的方法,在纠错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技能、端正学习心态、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错误中获得新的启迪;要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当成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合理应用错题资源,以错因分析为主线,开展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艺,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