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09 11:17刘雯瑜张梦东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施测普查新生

刘雯瑜 张梦东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吐鲁番838000)

随着21世纪的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有着显著的变化。对于高校而言,在新生入学伊始,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掌握其心理健康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心理普查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快速、准确的筛查危机干预对象,科学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马建青等人指出,开展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包括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方式、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倾向等等[2],即除了作为筛选出需危机干预的学生之外,它更应起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研究表明,相较于其它类别院校,农林院校学生在专业认同、就业、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压力[3],较之于其他普通院校,农林类院校新生常会因对专业的错误认知而产生自卑感[4]。但回顾以往工作,新生心理普查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其入学心理普查情况及其后续的建档工作更应符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要求。

一、农林类高校心理普查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测试量表使用不规范

目前部分高校心理普查流于形式,对于量表的选用缺乏考虑,特别是缺乏延续性。心理测试量表的更换,将导致年度测量数据断层,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纵向观察和研究。其次,心理测量工具适用性、常模的有效性都是影响心理测试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量表应该有较高的权威性,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适用于所测人群的当下常模,适合所测人群和所测目的[5]。SAS、SDS等为临床量表,且有的量表有时间限定;随着时代日新月异,有些量表的常模老旧不再适于分析[6]。故,在选用量表时应秉持审慎的态度,据了解,目前农林院校中已逐步推广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二)学生对于心理测试缺乏正确认知

对于参与施测的学生即被试而言,对心理测试常常缺乏正确认识,然而其测试动机将对测试效度产生重要影响。被试能够清楚了解所要进行测评的目的、意义和自身的关系,能够持正确的态度、本着深入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进行测试,则能使测试效果良好[6]。但农林类高校生因生源地特殊性,在测试时常存在两种不良心态,一是“装好”,即每道题都标记最好最健康的选项;另一种则是敷衍应付,为求最快完成测试,不认真读题,随意勾选选项。另外,学校往往通过向院系下发通知的形式来告知学生,在解释和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对心理普查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这也影响到心理测试的整体效果。

(三)施测主体的专业性和标准的统一性有待提升

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往往集中于某几日完成,然而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施测环境和施测主体的专业性很难严格控制。大多数农林类高校为综合性院校,其学生入学规模达5000人以上,仅靠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做全程指导远远不够,往往有非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教师参与其中。在工作动员方面,部分基层院系在组织宣传方面缺乏专业性,变成工作任务,导致参与率未能实现100%。同时,如若筛查出需回访的名单量大,参与回访的咨询师需求量变大和工作时间延长,将严重影响回访的工作质量。此外,相较于医学类和师范类高校,因为缺乏心理学、精神病学专业师资力量做支撑,仅依靠中心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在专业性遇到瓶颈的情况下,测试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心理测量的作用和意义不能正确地认识,严重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7]。

(四)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分析缺乏科学性

目前心理普查的施测和数据记录、初步分析、导出都是基于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优化、客户界面是否简洁人性化、运行稳定与否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例如,某学生在施测过程中较为随意,一直勾选同一选项,系统是否能够识别其“诈谎”行为,或者在导出全体新生数据时,系统能否准确无误全盘导出。其次,高校心理教师在甄别参与心理回访的学生时,绝不能仅仅以系统标记为准,还要根据测试学生的基数,综合考虑多个量表的结果后进行二次筛选,而这一过程对主试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要求颇高,农林类院校心理健康师资相对薄弱,操作不当会使筛选结果缺乏科学性。例如,在面对SCL-90测试中的因子“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时并不能单独地解释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最后的大数据分析,选用何种常模、选取何种统计方式,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五)心理普查建档工作未能有效纳入学生动态管理过程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心理测量的结果只能大致描述目前人的心理状况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心理状况的全部[8]。新生入学本是心理不稳定时期,测试情况并不代表大学四年的整体水平,理应建立健全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学生动态管理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入学之初测试,新生还未经受大学生活的考验,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表现,学业、人际、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还有一个酝酿过程,可考虑在入学两个月或者次学期进行测试[9]。且农林类专业学生常常为调剂生,入学之初对专业认同度较低也会引发心理问题。但不论施测时间如何,建立动态的关注机制是关键。其次,由于心理信息的私密性,校院两级常缺乏沟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进行信息的实时交互和更新,常常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再查询档案信息。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建立危机预警信息库,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各环节成员可在权限允许范围内,进行动态更新和信息查阅。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选取合适的测试工具和对照常模,做到施测过程科学

关于测试工具的选择,一是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进行筛选,例如SCL-90虽然使用率高,但其并不利于判断比较普通人的心理水平。学校应综合考虑量表自身特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长、学校组织管理和机房使用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测试工具。二是不同类别的测试问卷搭配使用,如有学者提出,SCL-90搭配以人格测试问卷如16PF、PHI(MMPI简化版)综合使用,以达到互补的作用[10]。但尽管优化搭配,常模老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部分心理测试问卷都是从西方引进,在本土化过程中,常模需要矫正和更新。目前,很多机构已经着手进行SCL-90的常模更新,但这也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想从工具方面提高测试科学性,可不断优化测试问卷的筛选,此外,还需注意问卷使用的延续性,逐年系统化地测试更利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

(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在学生中树立相对理性的心理测试意识

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是终点。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加强对新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缩短新生的心理“失衡期”,为其整个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11]。如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以促进班级成员交流,提升班级凝聚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精神卫生保健意识。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同,心理状态的差异显著。调查发现,尽管农学院的学生自信心最低、看心理医生的比率最高,但在人际交往、学习兴趣、学习交流方面也无劣势。建议根据学生特点,在入学教育阶段加强心理知识宣传,让学生有相对理性的心态面对心理测试。

(三)针对心理测试教师群体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测试有效性

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在变得更加外向、开放、严谨和宜人的同时,情绪稳定性也更差。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对教师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心理测试的工作者(包含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院系基层辅导员)需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包括具有心理健康和心理测验的相关知识,熟悉所用量表等。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论+实践”的专业化培训,例如对于心理普查量表的使用,不仅要明白项目因子的含义,更应该亲自施测操作,从测试者的角度来理清工作思路。培训学习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整合多元力量。同时,在高校缺乏心理专业作为依托时,加强心理学专业人才引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工作水平。

(四)构建全校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心理普查作为关键节点纳入并完善后续管理

除心理工作者,上至学校顶尖管理层,下至学生宿舍,中间途径的学工系统、后勤系统、系部任课教师、班集体(学生组织),都是心理健康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网格化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环境,建议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指导课,广泛开展心理普查,造就一支既懂德育又懂心理咨询的高校德育教师队伍[12]。此外,学校在推进学工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普查与心理建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把心理普查网络系统作为信息化管理的节点之一,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心理资料的保密管理。

三、未来及展望

关于心理普查是否能把存在心理问题或者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学生进行有效筛选,仍存在诸多争议,这项工作还有亟待完善之处,随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普查—访谈—干预—教育—入档”的程序化、规范化的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档案建设流程将逐步完善。针对其学生、专业现状补齐短板、发挥实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政策要求而转变工作思路,不仅筛查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更好地进行学生潜能开发和素质提升,打造更广泛受众、更精准服务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施测普查新生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重获新生 庇佑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心理测量使用量表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新生娃萌萌哒
学习调查要“四会”
新生改版
15#406开拓准备高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