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笔记中西域资料的文学文献价值

2018-02-09 11:17姚晓菲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杂诗乌鲁木齐西域

姚晓菲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笔记”是一种作者个人的“随笔”或“杂记”性质的文体,以随笔记录为主,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往往具有“杂”而“散”的特点。笔者曾选录了明清时期三十五种历史琐闻类笔记,将其中散杂的西域资料整理汇编成《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些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不但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认识价值,而且很多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本文即在此汇编的基础上重点对这些资料的文学文献价值加以探析。

在明清笔记中往往散杂地载录了一些西域诗文,它们或能补诗文集之漏,或能对相应诗文集中的诗作予以校勘,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

如明人严从简于万历二年系官行人司时著有《殊域周咨录》24卷,里面有大量关于明代边疆民族状况的记载,而在“撒马尔罕”一条中则记录了陈德文的一首《见雁怀友》诗。关于陈德文,在《明史·西域传》中有记载,“(洪武)三十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等往,亦久不还。……永乐五年,安等还。德文遍历诸国,……。德文,保昌人,采诸方风俗作为歌诗以献。帝嘉之,擢佥都御使。”②可见,洪武三十年,时任北平道按察使的陈德文奉命出使西域,至永乐五年才得以回国。他将采集的西域各处风土人情写成诗歌,敬献给明成祖。这些西域采风诗歌对于我们了解西域各民族显然是很有价值的,但可惜的是这些诗歌今已不存。因而《殊域周咨录》中保存的唯一这首《见雁怀友》诗便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诗云:“上林书扎为谁将,汉节苏卿忆帝乡。万里承恩来此地,何年归觐列鸯行。绣衣尘满关山杳,骢马星驰道路长。此日云边看雁字,老怀无计附同窗。”当是陈德文出使撒马尔罕期间表达思乡怀友而作,从中可见,派往西域的陈德文亦是苏武式的人物。

再如因漏言获罪,谪戍乌鲁木齐两年的清人纪昀,晚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大量关于西域的记载,其中不乏有很多在西域期间所做的诗作,这些诗作往往可与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互证。如《杂诗》中有“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此诗下面自注云:“昌吉筑城之时,掘土数尺,忽得弓鞋一弯,尚未全朽。额鲁特地初入版图,何缘有此,此真不可理解也。”③《笔记》也录有此诗,但所记相较于《杂诗》中的自注更要翔实明白,其记载“昌吉筑城时,掘土至五尺余,得红纻丝绣花女鞋一,制作精致,尚未全朽。……入土至五尺余,至近亦须数十年,何以不坏?额鲁特女子不缠足,何以得作弓弯样,仅三寸许?此必有其故,今不得知矣。”④这显然是对《杂诗》的互证与解说。将这首诗与《笔记》中的相应内容对照来看,纪昀将昌吉筑城时地下发现了弓鞋的情景写得极为逼真,以诗记事,具有文学文献价值。同样,《杂诗》中还有“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⑤“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⑥等诗,《笔记》均有收录,但《笔记》所述远较诗自注详备,对作诗的缘由、见闻等均予以详细解说,使读者能更好理解诗意。此外,《笔记》中的诗作还可补《杂诗》之漏。《笔记》中有四首明确记载为《乌鲁木齐杂诗》的诗作实际并未被《杂诗》收录。如《笔记》卷5载,“余《乌鲁木齐杂诗》有曰:‘鸳鸯毕竟不双飞,天上人间旧愿违。白草萧萧埋旅榇,一生肠断华山畿。’”⑦卷12载,“余作是地《杂诗》有曰:‘石破天惊事有无,后来好色胜登徒。何郎甘为风情死,才信刘郎爱媚猪。’”⑧卷13载,“余《乌鲁木齐杂诗》曰:‘一笑挥鞭马似飞,梦中驰去梦中归。人生事事无痕过,蕉鹿何须问是非。’”⑨卷16载,“《乌鲁木齐杂诗》百六十首……偶为赋一绝句,曰‘雄心老去渐颓唐,醉卧将军古战场。半夜醒来吹铁笛,满天明月满林霜。’”⑩由此可见,纪昀所咏《乌鲁木齐杂诗》实不止百六十首,定经过删取而成。所以,通过《笔记》的记载,我们得以一览这些未收录的杂诗面目。不仅如此,有一些西域诗作,正是得益于《阅微草堂笔记》的收录,才未亡佚。如《笔记》卷17载,“大学士伍公,镇乌鲁木齐日,颇喜吟咏,而未睹其稿。惟于驿壁见一诗曰:‘极目孤城上,苍茫见四郊。斜阳高树顶,残雪乱山坳。牧马嘶归枥,啼鸟倦返巢。秦兵真耐冷,薄暮尚鸣骹。’殊有中唐气韵。”⑪此处“伍公”是指“伍弥泰”,其于乾隆二十八年奉命镇乌鲁木齐,这首题在乌鲁木齐驿壁上的诗当作于此年,也是现在仅知的唯一一首伍弥泰西域诗。这首诗不但形象描写了乌鲁木齐的严冬景象,而且展现了当时屯兵忍耐着寒冷训练的情景。格调雄浑苍凉,因而纪昀评论说“有中唐气韵”。后来出版于道光年间的《三州辑略》应该就是采用纪昀的《笔记》载录了这首诗,《阅微草堂笔记》中西域资料的文学文献价值可见一斑。

同样,咸丰间举人,官至直隶永定河道的方濬师,依据自己多年笔记整理而成的《蕉轩随录》、《蕉轩续录》中亦载录有一些重要的西域资料。如《蕉轩随录》卷六“乌什”条记载了春熙《书怀诗》四首⑫。春熙,满洲镶蓝旗人,曾官甘凉道七年。咸丰元年调任乌什办事大臣。在第一首诗“听歌犹是伊凉调”句下有其自注:“前任甘凉道七年”。第四首“陇云湘月又关山”句下自注云:“予由甘凉道陈臬湘南,今复拜领乌垣使节。”春熙无诗文集,因而《蕉轩随录》的记载,不仅呈现了春熙的仕宦经历,更使得其西域诗得以留存,文学文献价值极高。春熙这四首西域诗均为七律,既表明了任职乌什期间,百姓生活丰足“刍粮蒲酒户常丰”,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讶尉头非绝域,却从天外望中华”,乌什虽距离京城遥远,却也是中华的一部分。作为乌什办事大臣,春熙亦在诗中流露了自己的心境“长驱士马谁称霍,久镇边疆却忆班。”。此外,方濬师在《蕉轩续录》“出塞诗”条中还选录了多位文人的西域诗作,如洪亮吉《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中的十首,方濬师的叔叔方士淦《伊江杂诗》十六首中的九首以及两首《登天山绝顶》,林则徐《出嘉峪关》四首中的一首、《塞外绝句》十首中的六首。收录的这些诗作不但丰富了西域诗文库,而且还可用来与文人的诗文集勘校,无疑具有极高的文学文献价值。

另一方面,在明清笔记中还散杂地载录了一些西域著述情况,同样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如赵慎畛撰于清光绪年间的笔记《榆巢杂识》上卷就载录了大学士傅恒等所撰《方略》的情况:“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傅恒等所撰《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所纪自……是书正编八十五卷,所纪自……。至续编三十三卷,……凡一切列戍开屯、设官定赋、规画久远之制,与讨定乌什及绝域诸蕃,占风纳赆者,咸载焉。”⑬此处《方略》是指《平定准噶尔方略》,《榆巢杂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此《方略》前编、正编、续编的卷数、记述的大致内容及起始。

又如清光绪进士吴庆坻在笔记《蕉廊脞录》卷5中记载了俞浩的简要生平及其所著十八卷《西域考古录》的大致内容。《西域考古录》是一部西北史地研究著作,惜传本不多,著者俞浩是一位下层文人,有关其生平资料非常少,生卒年不详。吴庆坻在《蕉廊脞录》中云:“浩字湛持,号四香,尝游山左,客先大父幕中。《花宜馆诗》中有‘穷愁一意著奇书’之句,为四香作也。”⑭从中可见,俞浩在山东时,曾做过吴庆坻父亲的幕僚。吴庆坻父亲为吴振棫,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七年至十年间,历任山东澄州、沂州、济南知府。吴振棫所著的《花宜馆诗钞》中有专为俞浩所作的诗句。因而,笔记《蕉廊脞录》的记载对于研究俞浩及其《西域考古录》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此外,清同治进士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中亦载录了大量西域著述状况。如在卷1记载了林则徐谪戍西域期间所撰《荷戈纪程》,以及咸丰元年倭仁出为叶尔羌帮办大臣,在道所著《莎车行记》,并对二人二作予以评价:“二公当万里投荒,漂摇失职之际,惓倦君国如此。至今读其所著书,于山川厄塞,贤豪遗迹,与夫风土谣俗,民生疾苦,凡所目击,悉笔于书,古谊忠肝,跃然纸上。”⑮对二人始终关注国事民生,所著行程记丰富的现实内容表达了敬佩之情。在卷7还记载了七十一所著《西域闻见录》,明确阐明其著述时间,并对它予以中肯的评价。《郎潜纪闻二笔》卷5又记载了祁韵士所著西域史地著作——《皇朝藩部要略》《西陲要略》《西域释地》诸书及予以评价。这些记载都成为我们研究这些西域著述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价值自不待言。

再者,明清笔记中还散杂地载录了一些西域官员、流人的逸闻轶事、描写了一些胡僧、胡商形象等等,这些无疑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在明代笔记中往往记载了一些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胡僧、胡商形象。如姚福的《青溪暇笔》、都穆的《都公谈纂》、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都有关于从西域而来的胡僧的描写,这些笔记中的胡僧形象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即他们来自于西域,但足迹遍及神州。由于久居中土,他们精通汉语。来自异域的他们“不御饮食,日啖枣果数枚而已”⑯、“日夜趺坐不卧,食能斗许,亦可不食连旬,不饥,便液亦较常人仅十之一”⑰、“数月不食,亦不饥也”⑱。他们往往运用西域特有的方术、幻术、医术等,在中原士人的眼中显得格外神奇。

除了胡僧外,在明代笔记中还有关于西域胡商的描写。因为西域盛产珠宝玉石,所以珠宝业是西域胡商经营的一个传统项目。在明人陈洪谟《治世余闻》下篇卷二中就有一则关于西域回回商人的记载,他具有超强乃至特异的识宝能力,能一眼识别“凡用汲者,竭而复盈”的“水宝”⑲。但是,在别人都不识货的情形下,西域胡商并未诈取或豪夺,而是请对方“第请言价”,在对方一再加以高价时爽快地答应,不吝“悉以贡物充价”⑳,展现了公平交易、不欺不诈的商业道德和经商态度。但在明代晚期的笔记中,西域胡商的形象却有所改变。如《五杂组》卷十二中也记载了善于识宝的回回事迹,他们为了获得价值不菲的宝物,或采用卑劣手段,或工于策划、精于算计。西域胡商形象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朝对海外贸易的控制趋严,胡商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从而也改变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形象。

总之,通过明代笔记的这些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西域胡僧、胡商在中原的状况及他们在明代文人士大夫眼中的形象,因而具有较强的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清代笔记中,还散杂地载录了一些西域官员、流人的逸闻轶事,这些内容往往在正史中不得见,因而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通过细腻丰富的人物言行,鲜明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西域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中通过“昌吉之乱”事件的记载,记述及刻画了昌吉通判赫尔喜的鲜明形象。赫尔喜原本奉令到乌鲁木齐核查物资,昌吉事件发生时,他完全可以置身于外,但当他听说昌吉城陷落后,便心急如焚,经过仔细分析,认定“屯官激变,其反未必本心”,因而主动向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请愿,“愿单骑迎贼于中途,谕以利害”,如若不成,“手刃其帅,不与俱生”。温福再三阻止,赫尔喜“竟橐鞬驰去,直入贼中,以大义再三开导”。后事不济,赫尔喜“乃掣刀奋力杀数贼,格斗而死”㉑。纪昀通过对赫尔喜言行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其明辨是非,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忠烈形象,生动而感人。

又如昭梿的《啸亭杂录》卷十“阿文成公用兵”条,记载了阿桂和和珅的轶事。和珅自负其才,但众将领均不听其调遣。当阿桂问他兵败原因时,和珅便云“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阿桂次日便召集将帅在辕门前集合,“公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公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部署完毕,阿桂问和珅曰:“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也。”㉒通过和珅的反衬,鲜明地刻画了阿桂爱护部下,善于调遣,为众人所服的将帅形象。此外,像卷二记载的舒赫德预定阿睦尔撒纳之叛的事迹,形象展现了其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卷四对陕甘总督黄廷桂在清军征讨阿睦尔撒纳之叛时所作所为的刻画;卷六对大将军富德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的事迹的描写;以及对伊勒图、傅鼐、玛木特等人的详细记述等,均很好地凸显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无疑构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人物画廊。

总之,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具有文学文献等多方面的价值,这是一座尚未充分挖掘的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引文注释:

①姚晓菲编著《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16年。其中收录明笔记13种,清笔记22种,主要对分散在明清笔记中的西域文献资料加以搜采,汇编,那些全书记载西域内容的笔记多不予收录。

②张廷玉等著《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609页。

③纪昀著,郝浚等注《乌鲁木齐杂诗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184页。

④姚晓菲编著《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

⑤《乌鲁木齐杂诗注》,第13页。

⑥《乌鲁木齐杂诗注》,第5页。

⑦《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194页。

⑧《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09页。

⑨《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13页。

⑩《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18页。

⑪《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21页。

⑫《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86页。

⑬《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37页。

⑭《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93页。

⑮《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95页。

⑯《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青 溪暇笔》,第24页。

⑰《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万 历野获编》,第107页。

⑱《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都公谈纂》,第24页。

⑲《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7页。

⑳《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7页。

㉑《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24页。

㉒《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第279页。

猜你喜欢
杂诗乌鲁木齐西域
杂诗四首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杂诗六首
《杂诗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