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交通大学 党政办公室, 四川 成都 611756)
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做到大学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对大学来说更是如此。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大学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只有立足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充分肯定大学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构建起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树立崇高的大学文化自信,才能繁荣兴盛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承担起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既包含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品格,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气质,也彰显皓首穷经、宁静恬淡的操守和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气象。同时,由于每所大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不同的大学其文化内涵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中国大学均因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借鉴世界各种文明之长,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充满自信。
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其漫长的办学播迁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构建起了以“爱国荣校”为核心价值、以“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为基调、以“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为支撑、以“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为育人导向、以“文轨车书郅大同”为至高梦想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激励着西南交通大学矢志办学、薪火相传,更鞭策着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厚重的文化体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和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文化瑰宝,更是西南交通大学实现历史性复兴、建设一流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需要坚定西南交通大学文化自觉,牢固树立西南交通大学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并弘扬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精神,并根据时代特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复兴交大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在中华民族从近代走向现代,逐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并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更是在西南交通大学漫长播迁史的伟大办学实践中锻造出来的。
“爱国荣校”是学校与生俱来、薪火相传的光荣传统,是一种犹如“胎记”的特殊基因,始终伴随着学校发展而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成为鼓舞和激励一代代交大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在学校孕育之初,时值甲午战败,国运衰微,民族危难,学校始创就担负着“兴学救国”“交通救国”“兴学强国”的伟大使命。在抗战岁月里,学校不畏艰难险阻,始终高举中国国旗。广大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矢志学好本领,报效国家人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批满腔热血的交大人自觉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各条战线,默默奉献,屡立新功。根据中央建设“大三线”精神,学校出色完成迁校任务,扎根西南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后,交大人更是为了轨道交通事业的腾飞,披肝沥胆,接力奋斗。如今,中国高铁已昂首走在世界前列,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这其中凝聚着无数交大人的心血与汗水。新时代“爱国荣校”拥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为学校提供了更沉稳的自信和豪迈底气,就是要助力国家夺取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建设世界交通强国。
十六字校训于1930年确立〔2〕,是学校“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和“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育人特色的升华,是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根本取向,蕴涵了做人做事的品格气象和道德情操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义。校训中,“精勤”二字意为专心勤勉,精勤不倦,精勤求学则是要求教师要精究学问,精于教学,学生要精于用心,勤于行动。“敦笃”二字意为敦厚笃实,诚朴宽厚,质朴实在,吃苦耐劳,体现了以德为先的育人传统,敦笃励志则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集中心力致力于成就大事,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大才,做大学问,成为大师,学生要致力于成为大写的“人”。“果毅”二字意为毫不犹豫,果敢刚毅,知行合一,竭力而为,果毅力行则是要求师生要躬身实践,敢于拼搏。“忠恕”二字意为推己及人,勇于担当,忠恕任事则要求师生在为人为学为业的过程中,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时刻秉持“仁者爱人”的大同思想。一直以来,校训教育熏陶了一代代交大人,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校训也规范并激励着新时代的交大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191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中,我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除获得优等奖状外,还由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特奖励学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这便是“竢实扬华”的由来〔3〕。“竢实扬华”意思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诚实、务实、朴实、踏实、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扬华”同时也有扬弃浮华、不尚虚华、追求务实、崇尚实干之意。“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颠沛流离、饱尝磨难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共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两句合在一起,则包含四种内涵:“爱国至上、振兴中华”,“严谨严格、求真务实”,“爱校如家、敬业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3〕。“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代代交大人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根本动力,更是学校当前改革、建设、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精气神。
“双严”传统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育人传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4〕。自创建伊始,学校作为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不仅要求学生凭借真才实学报国,尤其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确保工程建设数据精确,标准严格。“双严”传统首先表现在招生质量上。学校办学声誉显著,报考人数较多,但录取比例很小,1930年学校招考录取比例仅有14.6%,1936年为17.5%〔2〕。其次是培养过程严格。罗忠忱教授是学校“五老”之首,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全国知名的,不但要求公式演算准确,并且要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如两次补考不及格则淘汰退学〔2〕。再次是对老师要求严格。学校不仅要求教师造诣精深、授学精湛,而且要言传身教,精心教导。经过长期积累,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并内化为一种传统,更成了学校的办学“符号”,赢得了社会和行业对学校的认同和尊重。正是凭借这种“双严”精神,学校在1916年全国高校学生作业成绩展览评比中一举夺魁。在2000年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中,“双严”精神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学校教学特色,学校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同样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因为学校办学执著于铁路领域,具有极其鲜明的铁路特色,为我国铁路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专家,因此在校歌中书有“灌输文化尚交通,文轨车书郅大同”的词句。“文轨车书郅大同”体现了学校以及全体交大人以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为基石,以文明融合与交通天下为己任,实现“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的崇高理想。随着校歌在校园传唱不息,文轨车书、交通天下也成为一代代交大人的最高理想追求。“文轨车书郅大同”的理想追求,与今天中国“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乃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别无二致,学校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奋力支撑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灵魂,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崇德、尚实、严谨和果敢,这四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成为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崇德是学校育人的不懈追求,在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始终把崇德放在首位,教导师生把崇德修身作为终生必修课。比如,学校精神体现了爱国至上、振兴中华,顽强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校训体现了勤奋踏实、常勤精进的人生态度,笃实温和、宽宏大量的处世风度,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气度,忠诚担当、尽心为民的高贵品格,校歌中倡导诚实、笃实的作风,饮水思源强调知恩、感恩的情怀,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德育文化体系,引导熏陶师生涵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坚定地扛起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
尚实是学校的底色。学校在创办之时即秉承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理想,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做实实在在的贡献。学校内部刊物在1946年就曾指出:“唐山的特色是实事求是,埋首苦干。”〔2〕所以,学校以及培养的一代代交大人的底色就是尚实。这里的“实”有五种内涵:性情真实、知识厚实、做人朴实、做事踏实和事业坚实。性情真实是坚持自我,做人靠谱;知识厚实是基础深厚、专业扎实,有真才实学;做人朴实是厚道老实,默默奉献;做事踏实是忠于职守,忠恕任事;事业坚实是果毅力行,积极投身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实”始终是学校的文化基因和不变情怀,是一代代交大人的特殊印记和行动指南。
严谨是学校的本色。学校能够形成严谨的文化传统,不仅在于学生入学把关严格,宁缺毋滥,并且设立了严密规范的办学规章制度,尤其是考试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还拥有以“五老”“四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风严谨、教风严谨的大师名师。无论在任何时期,学校的严谨风气都没有半点松懈,成为了一脉相承的珍贵特质,也是学校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的最佳注解。正是得益于学校的严谨文化熏陶,学校的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始终遵循严谨、严谨、再严谨,细致、细致、再细致的作风,完成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的设计及建设任务,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学校毕业生的独特标识,又促进了学校的严谨文化名声在外、有口皆碑。
果敢是学校的独特性格,也是校训“果毅力行”文化传统的题中之意。果敢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养成的独特性格,面对颠沛流离、不断搬迁、屡受挫折的事实,唯有处事果断、敢于拼搏、不畏险阻、迎难而上,才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打开局面,进而发展壮大,建功立业。学校的光辉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无数个“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诞生,到构建起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从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小岗村实验”,到搭建起世界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测试平台等,所有这些,如果没有果毅勇敢、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何以可能。所以,果敢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必定是西南交通大学独有的秉性追求。
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梦、交大梦、中国梦凝聚融合在一起,有力支撑学校实现历史性复兴。
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精神是根植于中华大地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以“仁”待人,以“和”为贵〔5〕,这为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灌输文化尚交通”,“文轨车书郅大同”提供了最根本的价值遵循;同时,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也是对《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根本体认。从历史角度看,学校发端于甲午战败、民族危亡之际,把救国强国作为当时的办学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把筑路报国作为时代使命,当前更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服务交通强国作为新时代的担当,这即是学校“爱国荣校”传统的集中反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天然联系。从文化角度看,学校的文化精神、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传统,均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先进文化和理想追求概括提炼而来,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契合贯通。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的精神主旨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表现在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为办学的根本指导,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展现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表现在学校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根植于中国大地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作为追求目标,将助推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为历史使命,倡导将个人的理想、前途和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价值观,反映在一代代交大人将中国梦、交大梦、个人梦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的深厚土壤,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因此,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殊途同归,同时,也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首先,从个人素质养成层面而言,学校文化体系引导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诚笃勤朴,基础坚,事功崇等,都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次,从社会价值准则而言,学校设立《西南交通大学章程》,制定各类管理办法,深入实施依法治校,鼓励人的全面发展,支持思想平等,学术自由和创新创造等,也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应有之义。最后,从国家价值目标而言,学校在122年来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中,积淀并凝聚了强大的社会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始终积极主动、竭尽所能支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的内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对一所大学来说也是如此,文化兴校运兴,文化强学校强。作为一所具有122年悠久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学校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文化体系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符合学校的发展特点,是学校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水之源木之本。对此,我们要有高度体认,要不断增强交大文化自信,要有底气、有能力、有办法,把源远流长、跨越时空,极具传播价值的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精神弘扬光大,学校的历史性复兴就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西南交通大学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交大人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继承发扬与互鉴融合中,实现文化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匹配学校历史性复兴新阶段。
回顾学校122年的发展史,之所以能够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始终保持着强大自信,以及学校师生身上所特有的愈挫愈勇、永不服输的冲劲闯劲拼劲韧劲。学校始创,即为御批国立官办铁路大学,是当时仅有的几所可以培养本科人才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铁路工程师。唐山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大放异彩,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被誉为“东方康奈尔”。抗战期间,学校举校南迁,颠沛流离,在腥风血雨、战火硝烟中依然坚持办学,谱写了“油灯之下出院士”的佳话,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峨眉时期,学校各项建设几乎从零起步,虽然深山之中条件艰苦,环境闭塞,但是交大人不屈不挠,矢志办学,同样创造出了新的业绩,开创了峨眉时代。这样的事例,在学校不同时期都有许多,每一次都深刻砥砺了学校的坚实自信,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今天的交大人更应该敬畏交大传统,增强交大自信和交大底气,传承好前辈先贤创造的精神财富,向“复兴交大,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勇于担当是西南交通大学与生俱来的高贵品格。122年来,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从榆关初创到蓉城壮大,学校的办学事业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不断创造全新历史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特别是对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担当精神。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时期,许许多多的交大人面对生死考验,毅然决绝开展革命活动,奋不顾身支援抗战;在抗美援朝期间,学校是唯一一所奉命参战的高校;世界海拔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交大人占了技术人员的70%;作为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学校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近一段时期,交大人又肩负起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使命,毫不犹豫冲向“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前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强劲的交大动力。正是这种无怨无悔、勇于担当的精神,使交大人成为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当之无愧的重要脊梁。今天,担当的接力棒又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要“复兴交大,创建一流大学”,不仅要有方向、有路径、有举措,更要有担当、有实干、有落实。勇于担当,力承己责,毫无疑问应是交大人从学校历史深处承继的高贵品格。
回望学校122年的发展奋斗史,就是一部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历史,一代代的交大人也都是聪明智慧,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校在国内首创毕业设计制度,首创采用世界名校原版英文教材;与时俱进,及时从单科性的铁路院校向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学校为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重载运输、新型城轨、高速列车的研制等提供了原创基础理论,支撑我国铁路系统动力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铁路其核心技术60%来源于西南交大〔6〕;世界首创第一列新能源空轨列车由西南交大牵头研制等。无论任何时候,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困难,交大人总能以高超的创新智慧闯出新的道路,不断寻求突破,取得新的成绩。当今时代,世界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面对新的形势,只要我们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打开各项工作新局面,闯出一条具有西南交大特色的复兴之路,也必将迎来“复兴交大,创建一流大学”理想的早日实现。
无论是解放思路办学育才,还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敢于突破、敢于冒尖、敢于拔尖、敢于领先从来都是交大人骨子里积淀的文化气质,做任何事总想着你行我更行,就是要拉出来遛一遛,就是要拿出来比一比。在新式教育刚刚发轫的19世纪末,如何创办一所现代大学国人还懵懂无知,学校就大胆择法欧美,融通中外,迅速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大学制度,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对接国家战略,充分调动科技创新,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并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四川经验”在全国落地发芽。为支撑中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学校继突破高铁运营速度“400+”公里时速后,又率先向时速“600+”公里的真空管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领域进军。交大人就是有这样的站位和视野,有这样的胆略和勇气,敢于设计,敢于试验,敢于探索。今天,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样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要继续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先行者,建好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