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逊·尼亚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可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发微血栓,甚至会产生呼吸衰竭症状,该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急性加重,它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2]。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早期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抽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2~78岁,平均(65.4±1.6)岁;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0~77岁,平均(64.9±1.5)岁。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抗炎、祛痰、解痉平喘和吸氧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 U/次,每天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周。
1.3.1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咳嗽、咳痰、下肢水肿和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量增加,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尿量有所增加,生活自理能力开始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尿量未增加,或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凝血功能指标[4]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纤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采用软件SPSS21.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治疗总有效率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凝血功能指标用(±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显效21例(35.0%),有效27例(45.0%),无效12例(20.0%),治疗总有效率48例(80.0%),观察组对应指标依次为24例(40.0%)、33例(55.0%)、3例(5.0%)和57例(95.0%),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13)。
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4.4±1.8)s,凝血酶时间为(13.1±1.5)s,血纤蛋白原为(4.2±0.6)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3.6±2.9)s,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2.6±1.5)s、(14.5±1.2)s、(3.3±0.5)g/L和(39.4±3.2)s,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1,P=0.000;t=5.645,P=0.000;t=8.926,P=0.000;t=10.403,P=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和肺心病,血栓形成和高度凝血状态均可能不同程度加重原有病情[5-6]。因此,临床必须注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与平衡,推动预后工作顺利开展。
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纤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反映;凝血酶时间延长表明患者体内类肝物质或肝素增多,时间缩减,意味着血液样本中存在钙离子或微小凝块;测定血纤蛋白原便于了解凝血状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表明患者血液高度凝固,存在血栓性疾病或血小板增多症等[7-9]。
低分子肝素对血栓形成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它能够降低肺动脉压,减轻支气管痉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肾脏排泄功能。研究发现[10-11],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低分子肝素,既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又能恢复血流动力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5.0%(P<0.05);比较两组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明显(P<0.05)。结论与何智群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低分子肝素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低分子肝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