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浅表炎症[1],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原因包括长期饮酒、引用浓咖啡、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而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病变,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聚集,部分患者也存在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情况更为复杂。抑酸是慢性胃炎的常规治疗策略[2],本研究在胃炎三联疗法中用雷贝拉唑替换奥美拉唑,旨在进一步提高老年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经我院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老年患者(≥60岁)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7.4±4.1)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3±3.6)年,伴有高血压11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5例,脑卒中史3例。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6.3±4.3)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0±3.4)年,伴有高血压13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4例,脑卒中史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具体用法和用量: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片,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715)20 mg,1次/d;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片,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160)20 mg,1次/d;克拉霉素胶囊(0.25 g/粒,江苏润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3160)0.5 g,2次/d;甲硝唑片(0.2 g/片,江西赣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20055631)0.6 g,3次/d。疗程4周。
治疗前、后的胃镜指标、病理指标、血清指标。胃镜及病理指标包括慢性炎症评分、活动性炎症评分[3]及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血清指标包括胃泌素、胃蛋白酶原。
所有数据均采用SAS9.0统计学软件处理。胃镜指标、病理指标及血清指标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前慢性炎症评分(3.1±0.6)分、活动性炎症评分(2.8±0.9)分、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13.4±3.2)%、胃泌素(7.3±0.6)pg/ml、胃蛋白酶原Ⅰ(85.2±8.6)μGIm,治疗后慢性炎症评分(1.1±0.4)分、活动性炎症评分(1.2±0.3)分、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24.8±4.5)%、胃泌素(12.4±1.3)pg/ml、胃蛋白酶原Ⅰ(130.7±15.8)μGIm。对照组治疗前慢性炎症评分(3.3±0.7)分、活动性炎症评分(2.9±0.6)分、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13.7±3.5)%、胃泌素(7.5±0.8)pg/ml、胃蛋白酶原Ⅰ(87.5±8.2)μGIm,治疗后慢性炎症评分(1.6±0.5)分、活动性炎症评分(2.0±0.7)分、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20.3±4.1)%、胃 泌 素(10.2±1.1)pg/ml、 胃 蛋 白 酶 原 Ⅰ(107.6±14.1)μGIm。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慢性炎症评分、活动性炎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均为质子泵抑制剂,其抑酸机制为附着于胃壁细胞表面,抑制H+-K+-ATP酶作用,阻止H+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质子泵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的治疗。研究表明,在胃溃疡的治疗中,雷贝拉唑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奥美拉唑[4]。在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中,雷贝拉唑+托烷司琼+地塞米松的防治效果优于奥美拉唑+托烷司琼+地塞米松[5]。上述研究均提示了雷贝拉唑的临床效果优于奥美拉唑。本研究还观察了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Ⅰ变化,前者为G细胞功能指标,胃黏膜损伤加剧时,胃窦腺体丧失,G细胞量迅速减少,故胃黏膜损伤胃泌素也会减少[6];后者由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产生,这两种细胞在胃黏膜损伤后逐渐被幽门腺体代替,故分泌的胃蛋白酶原Ⅰ也会减少[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炎症评分均有所降低,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Ⅰ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慢性炎症评分、活动性炎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提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促进老年浅表性胃炎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消化道部分细胞因子有关。
[1]王钧.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比[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11(4):3120.
[2]胡祖斌.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比照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14):269-270.
[3]吴冀川,龙恩武,陈子洋,等.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3):331-333.
[4]徐芳.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207-208.
[5]王文娜,林秋菊,罗健.雷贝拉唑联合托烷司琼及地塞米松防治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688-2691.
[6]陈庆.活血止痛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5,36(8):956-958.
[7]金旭波,方文杰.雷贝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胃动素水平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7(3):76-78.
[8]王雪华,曹燕,张剑宏,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