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

2018-02-09 07:29:31何乃举季清华谭长涛邵爱华张丽萍李明松朴武军蔡文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茵陈蒿仲景茵陈

何乃举 季清华 谭长涛 邵爱华 张丽萍 李明松 朴武军 蔡文举

(1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医院门诊内科三, 吉林 汪清 133200;2 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卫生院门诊内科,吉林 汪清 133217;3 吉林省汪清县仁和中医诊所门诊内科,吉林 汪清 133200;4 吉林省汪清县人民医院门诊中医科,吉林 汪清 133200;5 安徽省马鞍山市江南蔡氏经方医馆门诊内科,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对于 “谷疸病” “胰腺病”的认识,学术尚无定论。本刊选编此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经典的探究热情,至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刊学术意见,本刊亦不做任何评判。希望大家争鸣讨论。

——编者

1 阐述 “谷疸病”与 “胰腺病”的原理

谷疸病、胰腺病发病很快,死亡率高,慢者几个月,爆发不过几个小时。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篇说过,此病爆发以十八天为界,十日不见好此病难治,仲景没有说不治。特别当今,胰腺病都是太多贻误而死。

胰腺病不能用汗药、热药、补药。此病医不能误,医误者必死,医误者用药不当。谷为湿热之病,错用发汗药、错用热药,这就是医误而死。因为谷疸病是温热之病,热入血室,所以不能误汗,不能误用热药。当初治过一个患者,就是黄疸之病,患者听人说附子干姜鹿茸能把这病治好,自己买药服用,吃过后腹胀如鼓,茶水不进,二便不通,活活的胀死。

常言道,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不是名贵药就能治大病,看你可否对症。有些病人道听途说,认为有病就要补,以为病可以补好,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因为谷疸病是湿热之病,就怕大补之药,用药和吃饭是一样,过用食物来补,也是个错误。鱼生热,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热病不能补,食物清淡最好。

胰腺病不能手术、放疗、化疗。此病时间不能耽误,时间就是生命。误了时间就是误了病情,到处求医找权威,相信科学去检查,这就是人为的耽误。当你找到良医时,病就已经危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说良医治大病,是否患者有天命?

此病不能手术,不能放疗化疗。手术后放疗化疗百无一生,临死最惨。据了解,胰腺癌临死前比受酷刑还要痛苦,剧烈疼痛或感染等会导致严重休克和精神崩溃,因无法正常进食,患者将极度消瘦,如果胰腺癌转移,将面临黄疸、腹水、脾肿大,肝衰竭,死亡率居高不下,惨不忍睹。这种病人死的太惨了。

为什么胰腺病,发病这么危险,这么快速,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三阳热过盛,二、三阴太虚太寒

仲景黄疸篇:“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这就是三阴受了大寒,三阳热过盛,湿热在胃,头汗出,齐颈还,小便如皂汁,黄能染地。

为什么能染地?因为高酸强碱不能中和,化成为坏水,坏水泄漏能化脏腑之肉,毒气爆发,全身黄如橘色。有的患者向我描述自己的小便浇到小草上,小草立马就死,解到小树上,树死能烂到根,高酸好比核泄漏,毒气好比核战争。这种高酸强碱如果不能很快排到体外,人还能生存吗?毒气爆发在人的体内,人还能活吗?此病死人最暴,百无一个能活。

据说胰腺湿热爆发坏水一到脏腑,五脏六腑的肉全能烂掉,最后脏腑肉化肉。我曾解剖过得了鸡瘟后死去的小鸡,扒开肚子一看,五脏六腑全部烂掉,这个鸡肚子里也湿热爆发的结果,和人是一样的,这样鸡都死去,我们人还能活吗?之所以此病会有耽误,之所以医误者必死,药误者必死,放疗化疗死上加死,百无一生,在劫难逃。手术后放疗化疗那死得太冤,别说人,狼狗也能化死,老牛也能化死。

胰腺病的治疗:我们在临床上不能错误用方,不能发汗,不能烧针,误汗后,全身湿热爆发,黄汗能染衣,黄汗染衣,湿热入血分,这就叫温病。此病耽搁日久,湿热爆发,小便不通。为何小便不通?因为湿与热结,热闭于膀胱,此时大剂量的茵陈蒿汤或许能挽救。

黄疸分两种,一人明黄,一个暗黄。明黄全身身黄如橘色,这是阳黄,热入血室,这就是温病。阴黄在里,小便黄,身不黄,热未入血室,这是湿热在里,设茵陈五苓散,这是寒热错杂证。有大柴胡汤证者,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没有大柴胡汤证,茵陈蒿汤合小柴胡汤,如不能吃冷的,茵陈蒿汤合小柴胡汤加干姜,甚至于倍干姜。

谷一病百病丛生。再次唤醒患者,谷不能病,谷要是病了,后天生命就没有了。谷要病了,整个脏腑都病了,可以引起:一、糖尿病;二、胆道闭锁;三、肝脾肿大;四、白血病;五、肝硬化;六、尿毒症;七、肝囊肿;八、肝血管瘤;九、高血脂、高血压;十、门静脉大出血;十一、胆囊结石、肝管结石、胰腺结石等,上述症状都是热病。治疗谷疸病的几个方子如下。

胃疸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讲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其身尽黄名曰黄疸。”分有胃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医宗金鉴》黄疸篇: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饮食如饥饱烦眩,胃疸谷疸酒疸名;女劳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审瘀生;黄汗微肿皆湿热,阴黄重痛厥如冰。

注:面目身黄,但欲安卧,小便浑黄,此黄疸病已成也。如饮食如饥,食难用饱,饱则心烦头眩,此欲作胃疸。胃疸者,即谷疸也。若已见黄色,疸已成矣。得之于胃有湿热,大饥过食也。

酒疸者,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病是也。女劳疸者,疸而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于大劳大热于女交接也。淤血发黄,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额黑耳。黄汗者,汗出黄色染衣,面目微肿,得之于素有湿热,汗出入水浴之也。此皆湿热而成,汗出入水浴之也。此皆湿热而成,惟阴黄则属寒湿。阴黄者,身重而痛,厥冷如冰。

2 “谷疸病”与 “胰腺病”的诊治方药

针对黄疸病,《医宗金鉴》下了谷疸方:谷疸热实宜乎下,不实宜用胃疸汤;茵陈胃苓减草朴,连栀防己葛秦方。

注:胃疸汤,即菌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黄连、栀子、防己、陈皮、苍术、葛根、秦艽也。

这是人体胰腺的湿热病,就是仲景讲的黄疸病,有明黄暗黄之分。明黄:面黄身黄目黄小便黄;暗黄:不见面黄身黄目黄,只是有时小便黄。但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几乎所有的患者下眼泡鼓起,发黑发暗,上面有乌点麻点。每当我遇到胰腺病,本人就用谷疸方,效如桴鼓。

茵陈蒿汤:我们再看茵陈蒿汤,用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我们看这三个药是不是苦寒之药,病情到了这个地步,张仲景为什么不设补药?这么苦寒的药就不怕伤胃气吗?大黄是凉药,栀子是凉药,茵陈是凉药,三味凉药组合在一起成了茵陈蒿汤。

医圣张仲景是个真正的中医,他是个明白的中医,他对病理病症的辨证相当明白,这叫有是症用是方,对症下药,该用就用,不需要用就不用。

张仲景对人的病症病理,辨证得特别清楚,有这个湿热病,没有栀子、茵陈、大黄,这个湿热难以清除,湿不除病不会好。什么叫病?病就是热,方子是治病的,不是要命的。除热就叫治病,湿除者脾胃自还。

热病就需要凉药清,主证出典,方子就必须到位。这种湿热黄疸,小便染地,仲景以茵陈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茵陈蒿6两按现在的计量要120 g,栀子30 g,大黄30~40 g。我们看小便染地,没有100 g茵陈,湿热难以除掉,所以仲景用茵陈6两。有些中医,用茵陈10 g,20 g,这个湿热病能治掉么?这犹如杯水车薪,隔靴搔痒,你不如不用,用少了不但不管用,还耽误病情。

经热长期携带的人,这个热量到底有多大,我们无法想象,一旦治法不当,引邪热入里,这邪热可以把各个脏腑各保器官瞬间烧坏,人体就报废了,伟大的祖师爷仲景奇思妙想,留下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我们看看柴胡龙骨牡蛎为什么不用炙甘草,仲景用心良苦,三阳热盛,邪陷心中,炙甘草直捣心脏,补心脏,我们看看桂枝甘草汤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心脏病就可以理解了,此时胸中的邪热火过盛,救人灭火刻不容缓,老祖爷担心炙甘草会敛邪气不得下行,另外也担心炙甘草会影响泻火药功效的发挥,故不用炙甘草。

茯苓能燥湿利水化饮,龙骨牡蛎是海底之物,能潜阳,引龙入海,使邪气归于下,桂枝能温阳解表,表不解,邪热也难以下行,醍醐揭盖,来的更快。我们来看看老祖爷为什么不用白芍,白芍是补阴的,此时人体当中已经是邪热充寒天地,中焦的气机几乎没有斡旋的余地,见不得半点补药,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快速地将邪热引导下行排出体外,这就非大黄莫属了。

大黄气味上冲,能引热下行,经热携带日久幽门闭锁、十二指肠闭塞,邪无出路,热归于胃底,归于胰腺,胰腺粗大肿大,更使十二指肠幽门水肿胀大,大黄可以快利幽门,快利十二指肠,快利胰腺。

谷的位置:十二椎、十三椎,处在十一椎、十四椎之间,那就是胃与谷,十二椎是胃,十三椎是谷。这个谷是仲景所提,仲景提到谷,后人没有把谷安到一个位置上,它没有家,谷要没有家,我们整个六脏六腑就不存在了。

十三椎后人说是三焦俞,我看不对,虚有其名,有其名,不见东西,究竟三焦是什么,我看是个空话。十三椎三焦俞,我看就是谷的位置。十三椎是脊柱正中间,应该是谷所在之处,按照脏腑的排列,应该给这,这才合情合理。同道的,再不相信看看脏腑的解剖图,看看脏腑的位置,我们就应该明白了。

这一段虽说是本人的论述,其实也是仲景的原意,谷疸之为病,就是仲景所提。虽说是千古之谜,仲景已经提到,可是后人没有去研究它,只是拿药找病,拿方子治病,忽略了脏腑的学术。

我们看看脏腑的排列,它排在胃之下,小肠之上,这个谷是横着长的。大头对着十二指肠,小头梢,长的就是脾脏。用脑接近肚皮,所以脾脏有外感,因为它和肚皮接近,所以太阴病了,仲景定敢桂枝倍芍汤。

我们看看谷的排列,上面胃底,下面小肠,右边是十二指肠,左边是脾脏,谷横在中间。医圣张仲景对脏腑的构造,脏腑的排列是了如指掌。他用象形之物来起这个名字叫谷,这谷是不是稻谷的谷,可像个谷穗,它的造型像谷穗,它又横在胃底下,小肠上,拐弯之间狭窄处叫谷,又为万丈深渊,这才称谷。用谷有两层含义,造型像谷穗,两山之间也叫谷,所以仲景在黄疸篇提出:“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久久发黄为谷疸”。用谷来形容峡谷,这个谷字怎么写?大家看:左边一撇不是字,右边一捺人字型;人字头上加两点,加上两点念火字;火字下面加口字,加上口字念谷字。人掉进谷峡万丈深,仲景以这个谷来写的谷疸论和谷疸篇。

祖师爷张仲景多么伟大,在那时就提出谷疸论,两千年来,没有把这个谷说清道明,仲景不明白脏腑,根本写不出来《伤寒杂病论》。

本人论述这一段,对与错,再由高人继续论述。为了探讨脏腑的学术,我们应该前仆后继为人类、为医学多做一点贡献,不要拿药找病,研究药去治病误了多少病人,浪费了多少资源。拿药找病,拿药找病名,研究药来治病,完全是个错误,一错就是两千年。

仲景说是谷疸,后人说是胃疸。其实是一个病,谷疸就是胃疸,胃疸就是谷疸。仲景是分三篇论述的,第一写谷疸,第二写的酒疸,第三写的女劳疸。

什么叫谷疸?谷疸就是谷病了,这个谷轻易不会病,我们看到它的位置就明白了,上面是胃底,下边是小肠的上弯处,右边是十二指肠的拐弯处,胰的大头紧紧相连,胰腺的小头就是肚腹的左边,胰腺的末梢,长的就是脾脏,我们看看这个谷长的位置多么奇巧,上下左右把它包围在中间,之所以它轻易不病,一病就不轻,根据谷的造型,看它的色道,它的造型像个谷穗,又像个香蕉,它是个软体,是肉非肉,是血非血,色如青蛙油。

它里面藏着强碱,什么东西都怕它腐蚀。我那时在部队,每一个星期到炊事班烧一次饭,我放碱粉,不小心把碱粉撒在我的胶鞋上,当时我也没有在意,一个星期以后,我又到厨房烧饭,再去穿胶鞋的时候,鞋子居然烂了。

那时候我就知道碱粉的腐蚀性非常强,它的透射力很强,煮稀饭放豆子,豆子煮不烂,放点碱粉下去,豆子很快就煮烂了。按科学的话来说,说里面藏的是强碱,这个强碱胶皮都烧得烂,胼皮能烧烂,豆子能烧烂,肉也能烧烂,惟有这个谷里面藏着强碱,里面为什么烧不烂?我常年思索,不解其意。我总觉得谷在人的脏腑里是一个特殊的东西,究竟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

谷只能藏碱,不能藏酸,它是个特殊的脏腑,究竟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酸从哪里来,碱究竟藏在什么地方,按科学讲,肝里藏碱,胆里藏碱,胃里藏酸,这是西医的诊断,我就知道胆汁是苦的,酸大了,呕吐的时候就觉得吐的水是酸的,我知道吐狠了,牙都能酸倒,吐到最后,酸吐完了,最后吐的水就觉得是苦的。

老百姓说,我的黄胆都吐出来了,吐得昏天黑地,吐这个胆汁这么苦,我认为是热,我们再回忆厥阴篇,吐的冷沫、冷痰,吐出的食物也是冰凉的,根据厥阴病吐冷痰白沫,那定的是肝寒。张仲景设吴茱萸生姜人参汤。

我们看吴茱萸这味药,吴茱萸性大热,能治厥阴呕吐,那就是厥阴肝脏寒到了极点,营养不转化,形成水饮集聚,水饮多了不能承受,让到胃里,必然大吐,吐声不止,能把人吐得昏天黑地,能把人吐得白瞪眼,西医叫胃痉挛、胃里寒,胃里没有热,为什么胃里吐酸,酸是高热,胆汁是苦的,苦也是热的,这个酸脏腑也需要,这个碱胃里也需要,它们两个要平衡,平衡就能中和,帮助人的消化,一旦酸大于碱,这叫超量,超量者酸碱不能中和,它就化成了湿热。

这种湿热在脏腑停留一久,在上就是反流性食管炎,能把食管烧毁,酸在贲门不下,能把贲门烧毁,酸停留在胃底,那能引起胃窦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到了十二指肠处还不能中和,酸还不下行,酸过量,胰腺不能承受,酸碱不能中和,酸碱膨胀,胰腺肿大,胰腺一肿大,上下不能升降,左右不能盘旋。

这个谷疸是大病,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胰腺炎,胰腺头坏死,胰腺结石,最终胆汁不得下降,引起胆道反流,引起胆管闭锁,肝管闭锁,引起肝肿大,脾肿大,最终脾大肝大,胰腺坏死,上下不得升降,胰腺癌就是这样来的,肝腹水、肝肿大、肝硬化就是这样来的。脾肿大也是这样来的。这种左右不得升降的脏腑,热气膨胀于上而不下行,人的身上气血紊乱,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引起大肚子腹水,门静脉大出血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临床上患者来诊,先问一下可有先天早饿之症,何谓先天早饿?命门火衰,火不能暖于大肠,不能聚肚,有的吃过就拉,拉过还饿,甚至一天好几次大便。这种人永远吃不胖,这叫常空之患,能得五更泄之病,难以治愈。

一旦得了先天早饿,人将不耐寒暑,不耐劳累,易懒易累,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后天能食之病。何谓后天能食?因为久泄,脾阴被耗,胃热过剩,胃热长期不解,消耗脾的膏汁,津不胜火,胃里必然化沼气,能吃能喝消化太快,饱了还想吃,只觉胃中有悬空疼痛之感,大有桂枝生姜枳实汤症状。若久治不愈,胃中化大热,能咆能喝,暴食暴饮。热结于幽门,饭后撑胀热不下达。幽门不放,就能引起十二指肠、胰腺的病变。

人中晚年的病多和胰腺有关,三阳长期外感,经热长期携带导致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癌、胆结石,胆道闭锁、肝管结石、十二指肠溃疡、脾肿大、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胃窦炎、结肠炎、尿毒症等等。蔡老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谷疸汤辨证治疗这些疾病,加减得当,取效甚捷。

3 结语

谷疸之为病是仲景所提,黄疸篇中仲景提出谷已经差不多两千年了,没有哪个医家注解明白这篇文章,也是脏腑学的一大漏笔。同道们看过这篇文章后,要细细琢磨这个谷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医学必然能从21世纪起有跨越性的进步,突破性的飞跃,这是中医学的重大突破,这是一次革命。

猜你喜欢
茵陈蒿仲景茵陈
春来茵陈最为鲜
保健与生活(2023年4期)2023-02-10 05:43:39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Chemical character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Baqi Lingmao formula(巴芪灵猫方)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16
利胆退黄夸茵陈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2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1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7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5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