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华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内一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重症肌无力 (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和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 (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主要是横纹肌肌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自体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 (AChR)。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突触后膜表面面积减少、nAchR含量降低。本病的临床特征是骨骼肌活动时容易疲劳,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可使其缓解。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其常见类型。肌无力多晨轻暮重。多为眼外肌受累,表现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出现眼睑下垂、睁眼无力,额肌代偿性地收缩上提,眼球活动受限而斜视或复视等。
MG西医治疗主要是抗胆碱酯酶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副作用较大且易反复。中医从脾论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效果较佳,现探讨如下。
中医学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归入“雎目”“睑废”“大气下陷”“胞垂”“视歧”“上胞下垂”等病证,总属“痿证”范畴。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记载:“此证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柢在于五脏虚损。其病因见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脉络瘀阻,但以脾胃虚弱为多,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从脾而论治至关重要。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五脏虚损,终可使气血津液亏损,使筋脉肌肉失于濡润,而出现筋脉肌肉无力,发为本病。
《素问·痿论》认为本病为肺热叶焦,载:“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温热邪毒等外邪内侵,肺热叶焦,津液耗伤,《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儒门事亲》对肺热叶焦进一步表述:“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张子和云:“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外感导致内伤发病:“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脾主一身之肌肉……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发为痿证。
湿热亦为本病病因。《素问·痿论》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亦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郁而化热,湿热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成痿。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思过度,或劳逸饮食起居不当、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养,而成痿。张仲景《伤寒论》云:“伤寒吐下后又复发汗,阴阳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驰久而成痿”。《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久病体虚、先天不足或劳逸、房事失度,肝肾损伤,精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发为痿证。
跌扑损伤或产后恶露未尽,败血瘀阻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濡润,而致痿证。
中医学根据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病原因,可治以清肺润燥、清热化湿、补益脾胃、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方法。但本病脾胃虚弱多见,《素问·痿论》更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则,以强调调治脾胃的重要性。
《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其表述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主要功能为濡养宗筋。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营养的吸收密切相关,脾胃互为表里,所以可以通过补其荥穴、通其输穴,调节机体的虚实,使机体气血和顺,气血旺盛,在其所合之脏当旺月份予以治疗,筋脉肌肉得以濡养,功能得以恢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为: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眼胞在五轮学说中属“肉轮”,属脾,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之约束(眼睑)。脾脏气血亏虚,清阳不升,睑失濡养,提升无力,故眼睑下垂。通过健脾益气等治疗方法,以升阳举陷、气血丰盈,目胞得养,升举有力而病愈。
笔者认为,从本病的病因病机来看,无论何种原因,最终导致五脏虚损,气血津液亏损,筋脉肌肉失于濡润,而出现筋脉肌肉无力而致病。而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从脾论治本病,贯穿疾病的始终。本病以脾胃虚弱为多,所以健脾益气更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行滞通痹、生津养血、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为补益脾气之要药。正如《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现代研究表明[1],本品含苷类、多糖类、黄酮类、蛋白质、核黄素、维生素D等多种物质,具有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正性肌力,增强免疫等作用。
其它如升麻、柴胡、白术、山药等亦常用于本病的治疗。
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本病方剂中的代表。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本草正义》曰:“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现代研究表明[2],补中益气丸能通过调节大鼠环核苷酸水平,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亦有研究表明[3],补中益气汤少佐补益肝肾药物如枸杞子、巴戟天等药物治疗可改变MG眼肌型患儿的免疫状态,使MG眼肌型患儿的细胞因子IL-4(参与体液免疫,诱导B细胞分化,与肌无力缓解呈正相关)上升,IL-6、IL-12、IL-17(诱发或促进MG发病,与肌无力缓解呈正相关)明显下降,使其症状缓解率高且不易复发。
李某,男,31岁。2015年3月初因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半月后出现左上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晨轻暮重,复视,纳呆,夜眠尚可,小便可,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就诊于中国医大二院,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胸腺无异常,口服溴吡斯的明、强的松症状好转,停药后复又复发,反反复复治疗半年后因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遂改中医治疗。中医诊断为:睑废-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50 g,生晒参15 g,白术15 g,当归10 g,柴胡10 g,茯苓20 g,升麻10 g,炙甘草10 g,薏苡仁30 g,陈皮10 g,砂仁15 g,鱼鳔15 g,黄精30 g。每日1剂,煎汁取300 mL,150 mL日2次口服。口服2月后,睁眼无力好转,大便成形,胃纳可,上方去薏苡仁,改砂仁为10 g,继续口服3个月后患者病愈。随访1年,患者病情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因劳逸饮食起居不当,耗伤气血、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睑胞失以濡养、升举无力而眼睑下垂、睁眼无力、复视;夜卧气血稍复、日动则耗气伤血,故晨轻暮重;脾失健运、气机壅滞,则纳呆;脾虚湿盛,则大便不成形;舌脉均为脾胃虚弱之象。方中重用黄芪,黄芪补气升阳、行滞通痹、生津养血,入脾经,与生晒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补气;柴胡、升麻轻清升散,助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 《内外伤辨惑论》言: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当归、鱼鳔、黄精健脾养血和营;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陈皮、砂仁,健脾行气,调节气机之升降,使诸药补而不滞。2月后,患者脾气渐复、气血得行、湿盛渐消,故去健脾祛湿之薏苡仁,减行气之砂仁。总之,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