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冰 孙 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00847)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1]。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核心即是“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参与小组学习的沟通技能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处理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PBL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步: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讨论、明确问题;给出问题假设,提出解决问题设想;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验证假设;综合各自想法,提出新的设想;重新查找资源,再验证;最终展示[2]。PBL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我们中医教育者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掌握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是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学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和良好的接受度的学生,才能真正对自己的学习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刚刚进入中医药大学学习的高中毕业生,直接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不适应的表现。由于以往高中经历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突然转变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学习模式,很难短时间适应,容易对学习方法产生迷惑,学习效果不佳。本研究对2015级本科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开始试验,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PBL教学方法时,显示出较大的兴趣,但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而这些会挫伤他们原有的积极性。PBL是一种自主且互动式的学习模式,保证授课效果,取决于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恰当的方式参与讨论。比如对中医学问题的认知水平有限、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因素都会导致小组的自主讨论难以深入下去。此时,如果同小组的学生进入被动状态,教学经验丰富的PBL教师也很难通过有效的引导来逆转局面。
另外,本科生参与PBL课程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与课程的设置安排密切相关。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课程为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其初衷是考虑到本科生新生基础知识薄弱,还未真正接触临床,缺少PBL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希望本科生在第一学期积累更多的中医学临床专业知识,为相应使用PBL教学模式课程的开设奠定更充足的理论基础。到了三年级本科生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又参加了临床实践,对PBL教学方式具备了较好的适应性和浓厚的兴趣。而研究生将会在课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既往有些毕业生有相关工作经历,对临床有较深的认识,也深知中医学理论知识对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因此PBL课程会产生更大的兴趣。而应届本科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实际需要没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更愿意选择那些传统授课模式的课程。因此可见,在PBL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虽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有关,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也受课程安排合理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多在本科生初、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课程安排PBL授课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教学模式转变的适应期。
在病因一章中,讲授七情内伤的时候: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我们先来讲喜,喜是一种良好的情绪,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所以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喜有舒缓气机的作用。这时候,授课教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喜能导致疾病吗?”
学生通过预习,查找资料分组回答,如“范进中举”,大喜过望时会一时痰迷心窍,出现癫狂类症候。老师这时候追问:如果出现这样的症候怎么治疗呢?情志不仅可以致病,还能治病,古人对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可以用“以情胜情”法。《续名医类案》中记有一女因思亡母过度,诸病缠身,百药不治。韩世良借此女平时信巫,便离间母女关系,假托母死因女命相克,母在阴司要报克命之仇,生为母女,死为仇敌。女闻后大怒,并骂:“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以思之!”遂不思,病果愈。
PBL授课方式会加深学生对七情内伤的理解,如果该门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技巧方面,尤其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上有更为活跃的表现,营造了更为开放的思维和更为灵活、积极的课堂气氛。可见,PBL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PBL课程中,它的核心即是“问题”,问题设计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需要围绕着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又需要具有可还原性的真实感,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且适合逐步深入探讨。中医基础问题的设计是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作为基础的,怎样选择知识点,需要反复的印证和思考。目前对中医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对PBL课程问题的设计有比较大的随意性,主要以授课教师的理解和对临床上的病例对知识点的套用为主,缺乏了对问题必要的严密的设计和论证,而且没有对整体课程框架的PBL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问题不够严谨,或者缺乏深入讨论的价值,或者对讨论的轨迹没有既定的方向控制。因此,问题通过严密的设计,反复的考量,能够对PBL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中医学基础课程,多安排在学生进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初期学习,学生从高中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进入到主动讨论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直接导致PBL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在课程开始前要让学生了解PBL教学模式是什么,对比被动学习有什么优点,对他们今后学习的益处,这样,学生会比较乐于接受新的主动讨论的PBL教学模式,也会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有一些学生由于脱离了高考的压力和题海战术的束缚,在大学初期,传统教学模式养成的惰性,会使他们习惯于灌输式的学习习惯,缺乏了主动性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意识,而中医学的学习正是需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医学生适应了PBL教学模式,可以围绕医学问题查阅学术资料、分析临床问题、小组讨论、进入正式临床工作之后,成为医生,可以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本质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式求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
中医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基础课程,是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学生还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刚刚接触医学,但是对于治疗临床疾病有相当浓厚的兴趣,而传统授课方法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和指导不够,导致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的以应付考试为主,对所学基础知识理解比较肤浅,实践动手能力弱,一进入临床工作,容易出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
目前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也逐渐成为中医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是实际授课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基础课程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教师授课技巧等方面加以改进,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模式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