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莉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约820万人。“95后”毕业生开始走向职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就业群体中,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就业”现象。《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报告显示,有73.5%的毕业生选择找工作,而剩下的26.5%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不就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慢就业”现象呢?
2014年开始出现“慢就业”现象。毕业生之所以“慢”下来,是因为已有的就业机会低于他们的期望值,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面对就业压力持一种逃避的态度。表面上看与学生家庭经济的好转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但更深层次反映出来的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
现在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就业观念正悄悄发生变化,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选择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了。数据显示,52%的受访者更看重个人兴趣,43%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及自我成长是求职中必要的一个考量标准,21%的受访者最看重薪资水平。
“95后”大学生思想开放,他们突破旧的就业思路,不再盲目追求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热门单位或职业,“互联网+微商”等新职业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他们打破了老一辈对“正式”工作的看法,只要适合自己,他们都愿意尝试。
高校不能一味地扩招而忽视对自身内涵的建设。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滞后性,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传统学科建设一成不变,没有创新性。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往往与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衔接性不强。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失衡,所学不能致用,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面对部分“95后”毕业生的“慢就业”现状,一些高校、企业也正在做出调整和规划。同时,需要毕业生认清形势,“慢就业”过程中要尽快进入规划状态。
在以往的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中,大型的央企、国企会把招聘更多地放在秋冬季进行,随着现在部分“95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企业需求和学生选择之间形成了招聘时间差,对此,很多企业做出了相应的招聘调整,拿出一部分岗位放到第二年春季招聘。高校在安排春、秋两季双选会参会企业和时间上,要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做出适时调整。
在“慢就业”中:一部分毕业生放慢速度是为了寻求到更高质量的就业或者进行更好的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并非理性,他们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故选择逃避现状,不去主动找工作。在应届生求职网所做的调查中,选择“慢就业”人中:超过60%的受访者曾经有过职业规划,但并不清晰;近20%的受访者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且非常迷茫;仅有20%的受访者拥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有学者表示,不理性的“慢就业”可能发展成为懒就业、怕就业,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95后”学生而言,自身要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高校也要引导他们进行清晰的职业规划。构建整个职业发展辅导的支持体系,包括课程、职业辅导、职场职业的训练计划等,让学生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对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高校学生越早做职业生涯规划越好。职业生涯规划虽说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使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毕业季会产生定向投射作用。
企业首先看中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其次是通用技能,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当前大学生在责任心、敬业精神、踏实勤奋、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基本素养。高校应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的考核力度,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学生自身也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与就业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高校要长久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不仅要解决好招生问题,更要解决好就业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反思,修正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竞赛指导能力。高校要规范实习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同时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制定合理的市场预期目标,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这样能使用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人,也能使毕业生对工作满意,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者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