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流变及时代建构*

2018-02-09 03:37:10孟凡丽
关键词:人文精神立德立德树人

毛 菊,孟凡丽

(1.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一、问题提出

首先,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主要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指南针,它能够为美好生活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与学生作为“关系本体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反过来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早在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呼吁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的“四有”教师。那么,十九大“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教师而言又具体意味着什么?虽然,它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专业的时代导向与责任强调。然而,无论如何,弄清其对教师的所指是落实它的前提性条件。

最后,研究层面缺乏对教师“立德树人”的探讨。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立德树人”的讨论主要从教育的角度而很少与教师主体联系起来思考,这种断裂不利于教师“立德树人”的实施与具体化。现实的诉求与研究的缺乏形成鲜明对照。在我国,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滋养、历史渊源,它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有时代的更新。因此,为了清晰把握当下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历史脉络中,并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予以明确。

二、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流变

(一)古代教师以“道统”为核心的“立德树人”的意义建构

在古代,教师的名号、称谓都不同:“长者”“老者”“官师合一”“士为师”“吏为师”,等等。在众多的教师组成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统治阶级内任职的“庙堂之师”;一类是在民间担任教师职责的“广场之师”①关于“庙堂之师”“广场之师”的称呼借用车丽娜的博士论文《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然而,不论是庙堂之师还是广场之师,基本都把“道统”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立人宗旨。所谓“道统”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指超功利的价值观念系统或称为德性本体论系统[3]25。我国古代最为典型、最有影响力的“道统”当属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中知识的学习不过是实现“道统”的途径而已。孔子一直把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的目标,把修己以“仁”作为最高准则。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以仁爱之心关爱学生。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教师的天职。总之,古代教师的“立德树人”立的是以“道”统摄的德,树的是以“道”为指向的人,它包含以下几层意义:

首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就儒学理论的发展阶段而言,从先秦孔子仁学到清代实学的整个古代儒学,都可概括为“仁本礼用”式的古典儒学[4]。古代儒学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孔子“仁”之核心为“爱人”[5]。然而,“仁爱”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规范,“礼”中有“仁”,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用与体的关系。因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6]?在中国古代“师”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他们是君子、圣人的代表,是“仁”的典范,对君子的要求就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理当以“仁、知、信、直、勇、刚”[7]41为修己的主要道德内容,并在“知、信、行”中逐渐培养生命相互感通的内在主体意识。

其次,以超越道德的人文精神为理想。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8]73。它与道德不能等同,是道德的基础亦是超越道德的人类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表现为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解放。孟子提倡的大丈夫精神,是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承诺,是教师自身与所培养的人要追寻的气节。“舍身取义”的人生选择中同样体现的是一种傲气风骨,非功利的殉道精神,人文精神。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往往在“入世与出世”,“内圣与外王”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但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私人讲学亦或隐逸山林,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圣贤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成就了古代德行高洁的君子人格[3]25。北宋著名思想家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以身示范、矫正士风,使得书院学风焕然一新,从政时因多次为民请命被贬也始终坚持,此乃教师坚守人文精神的典范。

最后,“服务社会”的守“道”人。在中国文化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传统:道统、政统和学统。对知识分子来说,道统是最高的[9]。三者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八条目中的“诚意正心修身”是道统,政统受此(道统)制约,而且学统也为道统而存在[8]48。就如“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期望,“从政”也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社会身份。然而,教师得势做官却依然试图通过政统实现道统;名落孙山之辈虽身不在庙堂,仍守志议政、讲学。学统、政统始终以道统为指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古代教师不离不弃之“志”。《退想斋日记》中的教师刘大鹏在废除科举前,虽历经坎坷,但作为士子的刘大鹏,其精神支柱正在于千古大道所体现出的“志”,守志正是其生命的意义所在[10]18。心系国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匡正社会风气是古代教师的精神风尚,也是中国教师的重要文化基因。古代教师以传道为最高己任以期改善社会。

(二)近代教师以“救亡图存的启蒙精神”统摄的“立德树人”的意义建构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众多有志之士便积极探寻救国之路。在救亡图存和现实困境面前,古代教师所坚守的“道”逐渐式微,因为它不能为救亡图存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亦或“中西合璧”等经世致用的思想不断涌动,“废科举,兴学校”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使教育同时也使教师职业的价值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1]。教师从圣贤、官僚、隐士而逐渐成为体制范围内的从业者,教师已有的价值系统受实用性、功利性、技术化的教育思想冲击正在发生断裂与演化。教育的独特性是以强国的“救亡”诉求和现代国民性的“树人”诉求交织在一起的[12]。在中国现代化的舞台上,教师主要扮演着启蒙者与专业人两大角色[10]33。此时,进入体制内的教师承担起“救亡”使命、塑造新民的责任,而成为启蒙人。“启蒙”是近代教师群体“立德树人”意义的核心。它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国家民族精神。就整个近代而言,“国家民族精神”是教师的主要“德业”。近代中国国家危难之时,“启蒙”的生发与传播有其必然性。启蒙具体来说即有助于消除蒙昧、增进知识、提高觉悟[13]。只不过,肇始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内源性”的,是出于对文化的自省、完善,中国的启蒙运动源于对外来侵略的回应。因此,西方启蒙强调“以人为中心”“人的主体性”“理性精神”“自由”,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探讨启蒙的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实证的范畴[14]106。“德先生”“赛先生”凸显技术、实用的一面,更多地指向国家的需求。扎根于中国特定实情的“启蒙”在救亡图存为社会主旋律的时代,凸显国家民族的意识与精神是“启蒙”必然的价值倾向。为国献身、为民服务,启发民众、塑造“新人”是教师的努力方向与鸿鹄之志。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等人,他们之中有的苦心规划教育的未来,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而奋斗;有的奔走于青年、妇女、劳工、农民中开展文化知识传播,启发民智,振新中华;有的致力于通过乡村教育、贫民教育探索民族自救与社会改良之路,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心怀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却都相同。

第二,理性批判的态度。近代教育与古代注重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教育内容迥异,它高举科学、民主。虽然,中西方科学、民主的意义有区别,但我国仍受到西方启蒙精神所倡导的“理性精神”的深刻影响。兴国必先兴教,强教必先育人。近代洋务派兴办学堂、维新派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中普及教育等一系列行为都是国人对中国现实理性思考的体现,更是想唤醒民众理性的切实之举。兼任过教学工作的梁启超提出,“权之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7]339。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品性智识体力”的“新民”,教育要开民智,培养具有理性之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样体现着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崇拜科学与民主的理性精神[14]96。这已经超越了古代所指“以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超越社会、历史与阶级的理想价值[3]22”的批判,其实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启蒙特性。相比而言,近代社会的教师具有更明显的理性批判态度。蔡元培的大学改革思想贯穿了科学、民主的理智批判精神,他为了改变北京大学以前的官僚习气,在进行了初步的民主改革后,又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改革的灵魂,为不同思想的存在、碰撞开拓了空间;他推崇教育独立,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超脱于政党、教育着眼未来等,为后来大学发展提供了思想。李大钊是著名学者、教授,他高举工农大众教育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捍卫劳工阶层在教育上“也要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7]419,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启发民智。总之,此时很多教师都是时代的勇士,是理性精神的代表,他们积极探索救国之道,承担“救人”之责。

(三)改革开放前“奉献精神”为中心的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建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都是被定义为“默默奉献”“辛勤劳动”的职业人。“人民教师”是对教师地位的表达,“蜡烛”“春蚕”“园丁”等是对教师形象的比喻。由于社会的诉求,工具理性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关注的是教师的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劳动,关注他们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此时的教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立德的核心,以培养“能够为社会服务又红又专的技术人才”为树人的重要己任,其中以“红”色品质为魂。对教师而言,政治信仰的要求远远超过了知识能力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它包含以下意义:

第一,忠诚与献身精神。1949年后,又红又专就成为社会对人们的普遍要求。在人民教师的“又红又专”中,红指政治可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10]144。教师一方面要思想政治过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忠诚;一方面要把自己变身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不畏牺牲的“螺丝钉”。此时,教师通常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道德要求来树立形象。如果说古代教师是以道为业,是思想学说的布道者;近代教师随着社会的分工,逐渐进入体制内,成为具有一定依附关系的“有机知识分子”,并扮演启蒙斗士的角色;那么现代社会,学科技术、工具理性的全方位渗透,使得教师职业与谋生渐渐融为一体,教师的人文精神、启蒙意识逐渐退场,教师成为应对工作获得相应报酬的“职业人”。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社会发展没有对教师工作提出超越自身既有知识、能力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生活在国家单位、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要获得发展,要么专注于教学技能的日益精湛;要么积极投身政治。这是教师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

第二,甘于清贫。甘于清贫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另一种体现。这与教师的生活状态及社会定位息息相关。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古代教师被定为伪君子、圣人,他们心系百姓国家,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窘困,也始终明心守志。此种认识影响中国世代对教师的基本认识。其次,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经济水平落后,广大百姓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即便如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激发了群众的工作热情,于是产生了“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为国、劳动光荣”等思想观点。最后,50年代后,人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居于何种地位、有无大学毕业文凭、收入多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指标是官衔的大小、党票、所处单位有无垄断资源,……学校中教师的身份自然不会高[10]150。当知识变成不那么重要的资源时,教师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无疑较低。因此,社会提倡教师要甘于清贫,两袖清风,既是社会现实决定,也与一直以来教师是精神守护者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三、改革开放至今教师“立德树人”的时代构建

改革开放后教师的“立德树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前。之所以以此为分界线,是因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此后也被多次提出、受到高度关注。就第一阶段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主持科教工作主要从教师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扭转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教师“异己”的错误认识,给予教师以极高的评价。这些战略举措对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恢复、激活经济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无疑是雪中送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都蓄势待发,教师是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代表,他们一方面是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关键助力,一方面为社会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这是教师“红”与“专”的精神延续。对人才的重视致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升温,“知识改变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成为教育主旋律,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尊重。此时教师即使生活清贫却有强烈的富足感。也正因为此,教师的“育人”职责被知识传授、考试挤压,甚至弱化。江泽民继承邓小平同志对教师的认识,再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重申教师的“育人”使命。然而,时值教育的人力资本功能仍是时代强音,加之教师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功利化的衡量标准使得教师地位下降,教师“谋生者形象”“生存取向”凸显,他们整体的精神群像有待重塑。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教师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充满激情的知识传递者,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谋生者,再到迈入信息社会的专业人等不同形式的存在。纵然如此,国家一直给予教师高地位、高期望,教师也一直秉持着“兴邦富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师使命。这也是此时教师所立之德,教师要树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自改革开放至今,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国家、社会对教师肩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期望一直未变,并始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指向。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立德树人”,为教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

近几年,国家多次高度强调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为其指明了教育意涵,然而却没有明晰教师“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结合历史、现实以及教师的职业特性,本文认为,当下教师立的是“民族复兴”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中所指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身为人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还是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关键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文化多样、信息网络发达,青少年极易失去自我、陷入迷茫。教师必须作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可的普适性价值观的代表,影响青年一代的成长。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每一代青少年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积蓄力量。教师的启蒙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立足点,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教师作为培养人的工作必须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拥有启蒙精神,开明启智、家国天下情怀不仅是此时也是任何时代教师都应该发扬、坚守的精神;“立德树人”树的是“全人”,立德树人必须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15]。培养全人的全人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1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17]。这散发着强烈的人文气息,教师是树人的工作,在以人为指向的事业中,必须要对人的终极问题有所思考,在视学生为人的理念下教育教学,才能在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及存在意义的引领下开展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教师人文精神的体现。全人教育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而启蒙精神、人文精神的展现都要依托在教师的专业之上。在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中,追求专业的卓越是教师的使命。教师为了精湛的业务而孜孜不倦地学习,教师为了创新教育而锐意改革,不断超越专业局限、精益求精,并将为自己职业的不懈努力看作志业、信仰,这是教师职业“工匠精神”的体现。以启蒙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为基础建构当下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强调“立德树人”而对教师的精神召唤与文化引领。由此可见,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包含三层意义:启蒙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

第一,启蒙精神。启蒙经历了从认可人的精神世界到肯定社会价值再到凸显存在价值的变化过程。它反映了启蒙精神是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是对人自身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宣扬。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必需要具备理性批判精神,应当成为实践反思者。因为,启蒙精神的本质在于对时代精神的批判[18]。对教师而言,一方面启蒙精神要求她们成为实践反思者;一方面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它兼具个体与社会启蒙的双重任务,从而达成不断“解放”的目的。这也是时下民主公正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公民应当具备的品质。再者,革命精神。教师是知识人,教师要具有勇于突破传统、勇于挑战惯习的革命精神。启蒙若想实现“解放”,内涵革命的意义。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及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如何为学习者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都需要教师的变革精神,让自我不断跳出“舒适地带”,从而让学习者“成人”。

第二,人文精神。在工具价值占主导的时代,实用性成为衡量教育的重要指标,教师的工具价值被尽可能放大,由此势必导致教师人文精神的低落与遮蔽。知识、技能、分数等一系列可见的、实用的存在物成为教育竭尽所能要实现的目标。然而,教育却以唤醒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存在意义、实现生命的完善与超越为本真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中再三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是突破异化的、商品化学习的重要原则,其中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以及信息和媒体素养是培养变革态度的关键[19]。教师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革的调节器,变革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变革态度的人而不再以“考试”“成绩”为出发点与最终指向。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复归人性的体现。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20]。具体而言,教师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生命、促进全人发展、使人成人。

第三,工匠精神。提到工匠精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从事技术工作的匠人的描绘。但是,“‘工匠精神'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只与技术、经济有关”“专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原点”“信仰是工匠精神的灯塔”“卓越是工匠精神的追求”[21]。因此,做好本职工作是教师的本分,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教师工匠精神的体现。很多人批评把教师比成“教书匠”,但是这过于片面,我们反对的是机械教学的教书匠,而要大加提倡体现工匠精神的教书匠。工匠精神远远超越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工匠精神主要包含把工作看作志业,教师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它有与利益无关的根本价值,是个体对教师工作投入的意愿与渴望;把从教看作信仰,它是教师不惧面临何种困难、挫折,而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钻进去的力量;把卓越视为工作追求,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完美、超越自我。

总之,“立德树人”在具体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当下教师“立德树人”的提出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有新的变化,是对教师提出的高标。概括而言,它以启蒙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为统领,体现为教师的理性批判与革命精神、教师尊重生命使人成人的使命、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工作信仰。它要求教师找回知识人的狂狷之气,不仅要守心志业,还要具有社会历史责任感。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立德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